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3.少阴病气喘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刘某某,女,34 岁,比亚迪职工。2013 年 12 月 6 日以气喘、气短来诊。

  该患者一年前,曾因劳累后,出现气短、气喘、胸闷,感觉病情较重即到南郊某兵器职工医院做心肺各项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正常。医院也没给药,建议患者去第四军医大学附院做进一步检查,回家后,因气短喘息急迫,即来门诊部就诊,我当时用潜阳丹,治疗半月病愈。她也感觉好了,以后也就没有再去军大做进一步检查,今气短、气喘又犯而来诊。

  患者身体瘦弱,面色暗黄不华,两颧稍有泛红,疲乏倦怠。患者自己走上二楼诊室,即气短、气喘上不来气,休息一会儿稍平。患者说:这次气喘发病,还由劳累、休息不好引发。询得气喘胸闷,汗出不多,近来饮食也渐减。虽然觉得口干舌燥,但又不愿喝水。望舌淡苔白润,脉虚大尺弱。即按肾阳虚衰、摄纳失司、肾不纳气治疗,治以四逆汤合潜阳丹加味。

  【处方】制附子 30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五味子 10 克,菟丝子 15 克,枸杞子 12 克,龟板 12 克,砂仁 10 克,7 剂。

  再诊:据患者讲:服药两天后病立见轻,气喘缓解。精神也增,饮食改善。今服完后,气喘诸证皆已大为减轻。脉现沉弱,舌淡苔白。效不更方,再予上方 7 剂,嘱服完后再诊。

  三诊:气喘已基本消失,只有上楼或活动较剧时,觉气不够用。饮食已恢复正常,气色也较前明润有神。舌淡苔薄润,脉虚尺弱。其病虽已暂愈,然其体虚、阳气虚弱日久,当再予四逆汤加补肾固肾之味,巩固疗效以图其本。

  【处方】制附子 30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菟丝子 15 克,五味子 10 克,山萸肉 12 克,龟板 12 克,砂仁 10 克。10 剂。加入蛤蚧 2 对,入煎药机中同煎,一小时后即成。分作 20 袋。服法:每日 2 次,每次 1 袋,空腹时服下。

  此次治愈后,至今已一年多,气喘病未再复发。

  【按语】肺为气之府,呼出心与肺;肾为气之根,吸入肾与肝。是以气喘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常人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的肃降而下纳于肾。若肾虚精气不足,则摄纳无权,气浮于上而气短喘息作矣。该患者素体羸弱,本就不耐劳累。劳伤元气,劳伤肾。肾阳不足,摄纳失司,使气浮于上而气喘胸闷,治宜温扶阳气补肾摄纳。四逆汤为温补少阴阳气第一方,有着温补肾阳、祛阴逐寒、回阳救逆的作用。郑钦安以四逆汤治 23 种病,就包括气喘痰鸣和气喘少神。再合以温肾纳摄元气的潜阳丹,加以菟丝、山萸等补肾之味,故能使阳气得复,肾气充盛,气喘之疾可愈。

  (2)李某某,女,65 岁,长里村。2014 年 12 月 12 日诊:患者一年前病脑梗,住入南郊某兵工医院。经治疗月余后,诸症渐轻,病愈出院。10 多日后,又渐出现气喘时作,发时常觉上不来气。复去医院检查,也未查出结果。遂按上感治疗,输液治疗 10 多日,病情不减,医生建议转诊中医科。近半年以来,中药、西药服了不少气喘稍能见轻,现仍气喘气短,气不连续。半月以前,某日晨起,陡感咽喉疼痛,逐渐加重,在家服阿莫西林、头孢安苄、板蓝根等,咽痛不减,反见痛重,由家属陪其来诊。

  诊见:体格一般,现已能生活自理、行走活动。能自行登上二楼诊室,但见气喘似短,面色淡白。言其咽喉痛,不敢吞咽,喝水下咽也痛。望其咽喉色淡润滑,亦不红肿。询知平素气喘似短,头昏胸闷,四肢困倦疲乏,然其饮食尚可。诊得舌淡青苔白,脉沉弦紧。病属阴证。乃仔细诊察,亦无头痛鼻塞、寒热、喷嚏等表证,仍从表治,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麻黄 10 克,细辛 6 克,甘草 12 克。5 剂。

  嘱服此药时,停服其他药。

  再诊:咽痛大减,痛已去十之七八,胸闷、困乏亦轻。诊脉沉弱,舌淡苔白,舌上青色已退,改处以潜阳丹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龟板 12 克,砂仁 12 克,甘草 12 克,桔梗 12 克,菟丝子 15 克,五味子 10 克。7 剂。

  三诊:咽已不痛,气喘也轻,头昏、周身困乏也觉改善。脉舌同前,再予潜阳丹加减。

  【处方】制附子 24 克,龟板 12 克,砂仁 12 克,炙甘草 12 克,菟丝子 15 克五味子 10 克。7 剂。

  四诊:气喘已轻,咽痛消失未现,余证亦轻,再予上方 7 剂。

  五诊:胸闷、头昏已除,气喘已基本不作,只在走路快或上、下楼时稍有气促,病已基本治愈,再予三诊方巩固维持。

  【按语】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寒邪骤然伤及少阴,常致咽痛或喑哑。由于患者起病急骤,疼痛剧烈,应该属于实证。然而寒之所以伤及少阴,还是缘于少阴阳气的虚衰,所以此病应该属于少阴阳气不足,外寒所伤而致的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尽管此病外无表证,依然治用扶阳宣散、安内攘外之法。肺为咽喉的门户,肺主皮毛,施治应在温补肾阳的基础上,开宣肺气,使邪外出。麻黄附子细辛汤有着温补肾阳、宣肺散寒、开塞启闭的作用,故能治疗寒邪骤伤少阴经脉、窒塞阳气的咽痛。

  患者气喘似短,气不连续,病已近年,久治不愈,兼有面色淡白头昏、四肢疲乏、脉沉舌淡等阳虚之象,当属虚喘,肾阳虚不能摄纳之病。给服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外寒消散,咽痛已愈,因而改处以潜阳丹加菟丝、五味补肾纳气。方以附子补肾助阳,砂仁以温中阳又能纳气归肾,龟板有通阴助阳之力,与附子相和,有阴阳互根之妙,甘草补中伏火,加菟丝、五味补肾以助摄纳,方证即合。故用潜阳丹加味温肾摄纳,一方不变,服至 20 余剂,气喘之病亦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