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包括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的病变,并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互为表里。正常情况下,心包之火达于下焦,则肾水得以涵养肝木,因此,肝之疏泄条畅,三焦亦能通利而水火即济。三焦之气通利,则上焦清和,下焦温暖,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厥阴病是疾病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邪入厥阴,病情较重,邪正斗争亦较剧烈,正盛则热,邪盛则厥。正能胜邪,则病情可以获得好转;正不胜邪,热必发生恶化,以致死亡,所以厥阴病也有着阴尽阳生的意义。
厥阴病的临床特点是寒热交错,其病以寒热错杂为主,故证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或呕吐、下利等症。因厥阴病虚、实、寒、热杂现,病情复杂,故临证治疗,应根据证候,结合病人体质:寒者宜温,热者宜清,寒热杂现则寒温并用。如肝胃寒逆,应暖肝降浊,治用吴茱萸汤;肝虚寒厥者,当以养肝温经散寒,治用当归四逆汤;厥阴热利,当清热凉血止利,治用白头翁汤;肝失疏泄,气郁厥逆的,当疏肝解郁畅气,治用四逆散;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者,治以温清并用,可酙用乌梅丸、干姜芩连人参汤等。
厥阴病的治疗,应具寒热情况,了解病情的阴阳消长变化,辨别寒热多少,邪正虚实,掌握病机进退。厥阴病,厥多者应注意回阳,热多者应注意保存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