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厥阴病头痛
陈某某,女,40 岁,邻居房客。2013 年 8 月 6 日,以头痛时重时轻,服药乏效已 6 年来诊。患者说:6 年前产后,月子当中,家中无人护理,自己下地太早,不慎着凉而致头痛。初以为感冒,按感冒治,服药好后,不数日又痛,服过好长时间芬必得,开始一服即轻,时间长了,又治不住了。又在当地森工医院检查,也未查出什么,医院开的西比灵,还服过不少中药,反正一直就是服药痛轻,停药又痛。
现症:头顶部长痛,感觉头上如有石重压,如有物在头上紧扣紧箍。痛重时,边看电视边将头在墙上轻撞,痛即稍轻。患者说她原先留着长发,近感觉头发下沉重坠,都影响加重头痛,因而现在已把头发修剪得很短。望患者面色淡白,舌淡红苔薄白。询得饮食一般,经候如常。兼有头晕,疲乏,多汗,脉细而弱。试按厥阴血虚、寒滞经脉施治,处以当归四逆汤加味。
【处方】当归 12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2 克,炙甘草 10 克,木通 8 克,细辛 5 克,大枣 5 个,鹿角片 12 克,天麻 12 克,芥穗 10 克,生姜 12 克。6 剂。
再诊:头痛大为减轻,精神也转爽朗。脉证舌同前,再予上方 6 剂。
三诊:头已不痛了,稍觉昏闷,疲乏已轻,但有时走路快时感觉气不连续。诊得脉还细弱,舌淡红苔白薄,仍于上方加减:
【处方】黄芪 20 克,当归 12 克,桂枝 10 克,白芍 15 克,炙甘草 10 克,木通 8 克,细辛 5 克,大枣 4 个,生姜 12 克,鹿角片 12 克,天麻 12 克。6 剂。
四诊:头不再痛。患者说:现在轻松多了,也不昏了,就是有时还是有些困乏无力。随即告诉患者:头痛虽已治愈,但你体质是血虚兼寒,继续治疗巩固一段时间。患者欣然同意。后又服用三诊方 12 剂后,头目清爽,精力充沛,停药后已 3 个月,头痛未再复发。
【按语】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主藏血。今患者头痛已久,兼以头昏疲乏,脉细如丝,舌淡红苔薄白,则是肝血虚无疑。证属血虚兼寒,标本同病,所以头痛经久不愈。
当归四逆汤有补血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用于此病头痛可谓标本兼顾。方以当归、白芍补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细辛又是祛除沉寒痼冷的专药,木通行血通络,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再加生姜以助其补脾益血,天麻、芥穗祛风清头目,鹿角补肾益精血、活通血脉,使其作用更为全面。三诊时,以血虚还兼有气虚之象,因而去方中发散的芥穗,加入甘温补气的黄芪,就成了归芪建中汤,加木通、细辛、鹿角、天麻,使其调脾胃、益气血的功能更强。月子受寒,寒入血络,往往难以治愈,因而头痛虽已治愈,再予上方续服 10 多天,以调理巩固,恢复体质,以防复发。
(2)杨某某,女,26 岁,乳驾庄。2001 年 4 月 6 日诊:4 个月以前,住院分娩,因护理不周受凉,翌日即觉头痛。医给服西药(不详),头痛即减,出院后头痛又作,又在村卫生所医治,西药、中药,都服过,终不能愈,其母领其来诊。
诊见:患者形体虚胖,面色淡白,身着棉衣,头戴单帽。谓其头痛绵绵,时剧时缓。头痛以头顶及前额痛重,感觉有如重物在头顶上紧扣如箍。询得食欲减退,口中常多涎沫,胃中发凉,有时干呕欲吐。晚上睡眠不实易醒,四肢不温,汗多疲乏。诊得舌淡紫暗苔白,脉沉细弱。诊为肝胃虚寒、浊阴不化上逆之证。治以吴茱萸汤加味。
【处方】吴茱萸 15 克,人参 15 克,生姜 30 克,砂仁 6 克,大枣 5 个。6 剂。
再诊:头痛大为减轻,不呕食增,睡眠也转好,其痛已轻,再予上方。6 剂。
20 多天后,其母因病来医时,谓其女儿头痛未再复发,饮食复常,其病已愈。
【按语】患者产后受凉,引起头痛诸证,久治不愈,以其寒邪深入厥阴,寒伤厥阴,肝失条达,寒邪挟浊阴之气上逆。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其巅顶前额疼痛时作。寒邪挟浊阴之气犯胃,致中阳不振,食欲减退,干呕欲呕;肝胃虚寒,故口中多涎沫;胃中不和,致睡眠不安宁,因而治以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加砂仁。以吴茱萸的苦辛大热温肝暖胃,降逆止呕,去浊止痛;生姜辛温,可散胃中寒饮水气,并助吴茱萸温中降逆;人参、大枣之甘温,能补虚益胃,调补气血;加砂仁辛温,温补中阳以养胃进食,共奏温中补虚,散寒降逆之功。故其头痛可止,吐逆可平,饮食得复,其病得愈。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治阳明病“食谷欲呕”、治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金匮》中则治“呕而胸满”,故知其主治反胃呕吐等证属于浊阴上逆、肝胃虚寒所致者。
吴茱萸汤有温肝补中、降逆化浊的作用,但其方中生姜一味不能忽视,张仲景制方遣药规律,凡用吴茱萸,必加生姜,如温经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九痛丸方,皆萸、姜同用。实践证明:服吴茱萸不用或少用生姜,服后常致胸胃难受,或眩晕、头痛加重等药物反应。若吴茱萸与生姜同用,一来可助吴茱萸温胃化饮降逆,又可防止、制约吴茱萸副作用,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