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内伤杂病 1.胸痹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王某某,男,58 岁,客运公司。2013 年 8 月 20 日诊:10 年前发现高血压,近一二年来常觉胸闷胸痛,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检查为高血压、冠心病。因为经常胸闷胸痛,心悸发作,因而常服救心丸、丹参、葛根素等药。诊见形体矮胖,面色黯淡不华,时觉心胸痛,兼以胸闷心悸,平时常有气短、汗多,浑身困乏欲卧,精神、饮食尚可。血压常在 155/90mmHg。诊得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沉缓。诊为上焦阳气虚衰、阴邪痹阻清空之证,主治郑钦安补坎益离丹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肉桂 10 克,炙甘草 12 克,生牡蛎 12 克,生姜 15 克,茯苓 15 克,远志 6 克,砂仁 10 克,降香 6 克,广三七粉 4.5 克(冲)。6 剂。

  再诊:胸闷、心悸消失,胸痛减轻,困乏气短改善,脉舌同前,改处以温肾回阳的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肉桂 6 克,川芎 10 克,降香 16 克,广三七粉 4.5 克(冲),砂仁 6 克。6 剂。

  三诊:胸痛大为减轻,困乏、气短已将消失,精神健旺。脉沉无力,舌淡胖苔白,诸证已轻,再予上方 6 剂。

  四诊:胸痛已基本消失,只是在剧烈活动或走路快时有胸闷稍痛的感觉,其痛也微,体力精神较前已大为好转。病已大轻,再处四逆汤加味以巩固维持。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5 克,肉桂 6 克,广三七粉 4.5 克(冲),砂仁 6 克。10 剂。

  数月后某日,病人来测血压时,说及胸痛没有再犯,自服中药后到现在,救心丸也再没有用过。我建议他可常服附子理中丸,以治本巩固。

  【按语】此患者胸痹、心痛已一年多,上焦阳气不足,阴邪乘虚入其阳位,导致胸中痹塞,阳气不通,故现胸痹心痛、胸闷、心悸之病。阳气虚,清阳不布故周身困乏欲卧,阳气虚乏,故气短汗多。治当温补阳气,以化阴邪。心君之火,根于先天坎阳之真火,二者本同一气,坎阳之真火旺,则离中之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衰。治当补下以温上,补坎中先天之真火,以壮离中之君火。因而治以郑氏补坎益离丹,加茯苓、远志以宁心止悸,降香、砂仁、三七粉以利气行血止痛。四诊时,虽然胸闷已基本消失,只能说明病轻转好,不敢说是治愈,以阳气虚衰所致之病,犹如寒冬坚冰,绝非一日之寒而致,故应再以四逆、理中等汤以继续巩固维持,方能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2)范某某,女,60 岁,邓北。2010 年 3 月 18 日诊:胃痛痞满不舒已数年,时轻时重。病重时常服些西药渐轻,不数日又胃痛痞满加重,患者甚以为苦。近一周来,因胃痛加重,服西药效不显,而来欲求中医诊治。

  患者形体羸弱,面色不华,胃中胀满疼痛,时而疼痛加剧,痛时感觉后背心亦痛。食欲平时不好,近日饮食更为不佳,稍食多一点更觉得胃脘胀闷不舒。诊见:舌质淡,苔白厚而润,脉沉稍弦。病属阳气不足、阴邪凝聚不散之胸痹证,治以温通阳气、去痰化阴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处方】瓜蒌 24 克,薤白 12 克,姜半夏 15 克,砂仁 12 克,干姜 12 克,香附 10 克,肉桂 6 克。5 剂。

  二诊:胃痛大轻,背痛消除,饮食较前改善,诸证转好。但现时有呃逆,精神仍觉疲乏,大便三四日一次。脉沉弦无力,舌淡苔薄白。此为胸胃阳气末复,阴邪未尽,致胃气上逆之证。治当补脾和胃、温化降逆之法,仍予上方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瓜蒌 20 克,薤白 12 克,姜半夏 15 克,旋覆花 10 克,代赭石 12 克,党参 15 克,炙甘草 6 克,干姜 12 克,肉桂 10 克,砂仁 10 克,大枣 4 个,生姜 15 克。5 剂。

  三诊:胃痛已止,呃逆、胃脘胀满已消失。饮食较前倍增,精神气色也为改善。舌上白苔已退,舌仍淡白,脉沉弱,胃病已愈。再处轻剂六君子汤加干姜,砂仁、肉桂以巩固调理,并嘱患者注意饮食,勿过饥、过饱,宜食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勿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等物。

  (3)余某,52 岁,经营餐饮。2015 年 4 月 5 日,以胃脘痞满疼痛较剧、胸痛彻背月余来诊。

  患者 3 日前,就曾以此病来诊,因她平时就显羸弱,那天见她最近以来消瘦更甚饮食不下,精神疲惫不支。结合年龄,建议她去医院做贝透或胃镜检查。今天患者拿回结果,胃镜单显示:反流性糜烂性胃炎。

  诊见:形体消瘦特甚,面色萎黄不华,精神困倦,疲惫不堪。胃脘痞满疼痛,彻及胸背,饮食大为减退。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舌淡润舌苔白厚,脉弦无力。诊为胸痹,属上焦阳气不足、痰湿痹阻胸胃阳气之候。

  【处方】瓜蒌 24 克,薤白 12 克,姜半夏 15 克,肉桂 10 克,丁香 4.5 克,砂仁 6 克。6 剂。

  再诊:胃脘胸背痛大为减轻,大便恢复正常,饮食增加,余证也多改善,精神转好。但觉咳嗽痰多,胸部食道处上下微痛不舒,舌淡润,苔薄白。改处以吴鞠通之香附旋覆花汤以利膈化痰,加肉桂以温通阳气。

  【处方】香附 10 克,旋覆花 10 克,苏子 15 克,茯苓 15 克,半夏 15 克,薏苡仁 30 克,广陈皮 10 克,肉桂 10 克。7 剂。

  三诊:胃脘、胸背疼痛消失,咳嗽亦愈,略觉胃中痞闷,舌淡润苔白,脉沉无力。再以温补脾肾阳气、化痰利膈通阳之法,以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肉桂 6 克,旋覆花 10 克,枳壳 12 克。7 剂。

  四诊:一个多月后患者来诊,谓上药服完,感觉胸胃也不难受了,吃饭及精神都好了,因而也没有按时复诊。近三四天来,可能由于餐馆人手少,疲劳过度,又觉头昏不爽,四肢酸痛,沉困欲卧,腹胀,饮食也减。

  诊见:舌淡润,苔白滑,脉象沉细。病由脾肾阳气不足,水气不化、阳气不运所致,治以温补脾肾、通阳利水,处以真武汤加桂枝。

  【处方】制附子 24 克,白术 12 克,茯苓 15 克,白芍 12 克,生姜 15 克,桂枝 6 克。7 剂,嘱服完后复诊。

  五诊:头已清爽,身感轻松,饮食复常,身体沉困酸痛消失。再以四逆汤加味温补脾肾之阳,使阴邪渐化以调其本。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2 克,砂仁 10 克,桂枝 6 克。7 剂。并嘱:勿疲劳,勿过饥过饱,食宜清淡以调养。

  观察已两个多月,其病未再复发。

  【按语】该患者一家以前常在我们诊所看病,得以熟识。三日前,来让看病,见她很快消瘦,饮食不下,精神疲惫不堪。曾让她先在医院做个镜检,以排除食道等上消化道其他病变。尽管最后检查结果对中医诊断用药没有多大的帮助,然而现在条件改善了,如果是某些恶性病变早期,在医生手里给人家漏诊,那到时候给病人又将做何交代!中医则按胸痹诊治。胸痹之病,总的病因,是由于病人阳气不足,阴邪乘虚阻其阳位所致。因而先以瓜蒌薤白汤、香附旋覆花汤以去阴邪、通阳气先治其标,胸胃阴霾痰湿一去,阳气通行,其病即轻。阴邪消散,标证已轻,转而改用四逆汤、真武汤温补脾肾、通阳祛阴以扶正固本。阳气得温,阴邪得散,故其胸痹心痛之病可愈。

  (4)郝某某,男,42 岁,药厂职工。胃脘痛胀,时缓时剧,剧时疼痛彻及胸背。痰多,食减已一周。服过多种胃药不效,同事领其来诊:面色黯淡,萎黄不华,询知其素有胃病,稍食不慎就胃胀或痛。头昏,四肢疲乏。随即以手指抵按胃脘,胀满疼痛,牵及后背心处亦痛,舌淡苔白润,脉弦。诊为胸痹之病,治以瓜蒌薤白汤加味。

  【处方】瓜蒌 20 克,薤白 12 克,半夏 12 克,枳壳 12 克,桂枝 10 克,干姜 10 克,砂仁 10 克。5 剂。

  二诊:胃脘痛皆轻,背痛亦轻,腹泻日二三次。舌淡苔白,脉弦缓。病为胃脘寒浊渐去,阳气渐通寒湿之邪下泄之象,改处以温中助阳培本的理中汤加味。

  【处方】党参 12 克,白术 12 克,干姜 15 克,炙甘草 6 克,瓜蒌 20 克,薤白 12 克,半夏 12 克,肉桂 10 克,厚朴 10 克。6 剂。

  三诊:胃痛消失,腹泻已止,胃脘稍满闷,困乏。舌淡苔薄白,脉缓,病已基本治愈。再予理中汤加味以温脾固本。

  【处方】党参 12 克,白术 12 克,干姜 15 克,炙甘草 6 克,砂仁 6 克。5 剂,另处以附子理中丸 3 瓶。汤药服完后,续服中成药,每次 8 粒,每日 3 次,并嘱患者节饮食,忌酒辛辣刺激、生冷油腻食物,即可事半功倍。

  【按语】《金匮要略》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又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志刚按:人参汤即理中汤的别名)胸痹之病,皆由上焦阳气不足,阴霾浊邪乘虚入其阳位所致。像如此案,患者素有胃病,中阳不足阴寒浊邪聚于胃脘,故胃胀;阴邪内聚,痹阻胸中阳气,故胃痛牵引后背,脉弦;脾胃阳气不足,故头晕,四肢疲乏,舌淡。因而治以通阳散结、豁痰下气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去白酒,加桂、姜、砂以温中阳,枳壳以利气。服后胃脘痛胀均减,余证亦轻。出现腹泻是阳气运行,阴邪外溃之象,证以阴邪已去大半,改处以理中汤温中助阳培本。服后,胃脘胀痛消失,腹泻停止,为病已初步治愈。但以胸痹病属于标实本虚之病,因而愈后的巩固、调理培本、医嘱以及患者配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5)程某某,男,72 岁,长里村。2001 年 4 月 10 日诊:胃痛数年,时缓时剧,常服养砂养胃丸、胃舒平、胃得宁等药。此次胃痛发作不愈,缠绵已快两个月,开始服药不效,又去镇卫生院就诊,开了不少西药,服了后效不显,今来欲用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胃脘满闷疼痛,痛及胸背。大便 2 日未解,平素大便干结。遂以手按其心窝处,痛即加重,后背左侧后心处亦痛。兼以痰多,咳嗽咯痰时胸背痛增。得知患者平素体瘦,但精神精力不错,虽有病,仍家务杂事不辍。10 余天前收拾院子卫生,觉热脱衣受凉,错过饭时,至吃饭时饮食稍凉,晚上即觉胃痛,痞满渐渐加重。自服多种成药,痛仍不缓。

  望舌色淡白,舌苔厚白稍黄,脉沉弦。病属胸痹,处以瓜蒌薤白汤加味。

  【处方】瓜蒌 20 克,薤白 12 克,姜半夏 15 克,砂仁 12 克,香附 10 克,降香 6 克,枳壳 12 克。3 剂。

  再诊:胃痛立轻,背痛已觉轻松。大便亦畅,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无力,改处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理中汤加味。

  【处方】党参 12 克,白术 10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6 克,半夏 15 克,瓜蒌 20 克,薤白 12 克,枳壳 12 克,砂仁 12 克。5 剂。

  月余后见面,言其胃痛病愈后,至今再未痛过。

  【按语】患者为我村退休职工,平素身体不错,也没有其他慢性病,但常有胃疾,常服治胃药。胃疾也久,阳气不足,阴邪乘虚入里。阴邪内滞故胃脘痞满,痰多咳嗽;阴阻阳气不通,则胃痛彻及胸背。治宜瓜蒌薤白汤加味,温通阳气,豁痰散结。阴邪去,阳气通则胃痛、胸背痛可除,阳气行则大便畅。其病已轻,转方合以理中汤以补中助阳、运脾以固本,使阳气振奋流通,则阴邪自消而胃痛不作。

  (6)张某,男,52 岁,长里村。2012 年 5 月 26 日诊:

  胃脘、心胸疼痛已 20 余天,初在某诊所治疗三天(用药不详),病情仍不缓解,而来欲服中药治疗:胃脘心口及胸骨柄处疼痛,后背心处也痛,以手按之痛增。患者平素身形消瘦,近来瘦消尤甚。得知近月以来,饮食也大为减少,呕吐饮食不下。我看后觉得病情严重,就让他先去医院检查。当天就在家属陪同下,即在南郊某医院拍片后,诊为肺纤维化,给开了不少药物口服。服了五六天,仍不能控制,遂再来门诊部欲求中医治疗。

  面色黯淡消瘦,精神困倦无力,精神较差。胃脘胸膈处以手按之剧痛,后背心痛,咳嗽痰多,痰色清多沫。脉象沉弦而紧,望舌色淡青,苔白厚而润。踌思再三,即按阳气虚衰,阴邪内聚,痹阻不通之胸痹施治。因阳虚阴盛、阳气虚衰是主要矛盾,即处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以四逆汤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干姜 12 克,炙甘草 10 克,肉桂 6 克,瓜蒌 24 克,薤白 12 克,姜半夏 15 克,枳壳 12 克,醋元胡 12 克。5 剂。

  再诊:胃脘、背心痛大为减轻,饮食也稍增加,精神转好。效不更方,再予前方 6 剂。

  【按语】患者为我的远房侄子,刚看了两次,第三次来诊时,我自己在四医大检查,已被诊为壶腹癌而住进医院。待 20 多天后出院回家,得到的消息是侄子也因肺癌住院手术。这可恶的癌病!

  侄子后来出院以后见到我说:他服中药后感到疼痛轻多了,吃饭精神也好多了,如果继续吃或许也能治好。我说:我也不识为癌,如果早知是癌,也早就让你到医院系统治疗了,这我也不同样住院治疗。尽管这个医案不完整,但从中可以看出,患者的阳虚阴盛之证是显而易见的。回忆平素接触过的 30 多例癌病,也大都为阳虚(衰)阴盛之证。阳气虚衰、阴邪內滞不化、本虚标实之证,最为常见,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都属阴证。曾有报道天津有位肿瘤专家孙秉严先生,对 1000 例肿瘤患者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无论地域南北,还是沿海内地,寒型和偏寒型者最多,约占 80%。所以《内经》说“阴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又说“阳化气,阴成形”。是故人身虽小,暗合天地。若日微阳弱,则天寒地冻,阴驻不行,凝滞成冰,而成有形之邪气。阳气衰微,阴邪内聚不化,多为肿瘤病的形成机理。因而肿瘤病治疗,应时刻注意固护阳气,温化阴邪。标本兼顾,顾本治标。中医治癌尽管还在探索当中,但可以预料扶阳消阴之法,或可在以后的治癌当中发挥主导作用。

  (7)巩某某,男,32 岁,长里村。两个月前曾感冒发热,咳嗽甚剧,服药不轻,渐至胸膺引痛。又输液治疗 5 天,咳嗽胸痛病治愈。越数日,抬物用力,又引起胸痛。痛重难忍时,服芬必得后即轻,但不能治愈。后来时轻时重,痛时人能受住,也未予重视。10 余日来,可能由于天气受凉,胸痛加重咳嗽痰多,痰色黄白相间。胸膺时痛,咳时加剧。舌淡苔白润,脉缓,即按吴鞠通痰湿痹阻胸络施治,处以香附旋覆花汤加降香、前胡、杏仁。

  【处方】香附 10 克,旋覆花 10 克,苏子 15 克,半夏 12 克,薏苡仁 30 克,陈皮 10 克,降香 10 克,前胡 12 克,杏仁 10 克。6 剂。

  另施以针刺,取太渊,双侧,留针 20 分钟,每间 5 分钟行针一次,隔日针一次。

  第三天,患者来针灸时,高兴地说,扎针当晚疼痛即轻。这药还服了不及一半,就已经感觉不到胸痛了,咳嗽现在也轻了。我今天不想再扎针了,药服完病就好了。

  数日后见面,得知果然如期而愈。

  【按语】胸痹之病,临床上见证以胸(胃)痛或痞满为主,而兼有后背心处亦痛者,则属阳虚阴邪痹阻不通的胸痹证,主治以瓜蒌薤白汤证。此患者为我邻居小伙,胸痛已久,兼有痰多咳嗽,又抬重物用力,兼有气滞受凉,气滞痰郁,痹阻胸络,而致胸痹。

  香附旋覆花汤(香附、苏子、旋覆花、半夏、薏苡仁、陈皮、茯苓。腹满加厚朴,胸痛重加降香),为吴鞠通治疗“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之方,又提示此病“不可误认为柴胡证”。此方虽云治“湿温”之方,但方中并无清热治温之药,而旨在理气化痰利湿以利胸络。因而此方服后气机通利,痰湿可去,则胸膺阳位气机畅行,痰湿化则咳嗽痰多可除,阳气通行而胸痛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