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某某,男,46 岁,周家庄。1995 年 3 月 3 日诊:患者半年前,病急性肾炎,在西安医大附院治疗,肌注青霉素、安苄青霉素 200 余支。肾炎愈后,渐觉腿沉,左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又按风湿病,给予消炎痛、布洛芬、强地松等治疗,效果不甚理想。逐渐发展至右肘关节亦现肿痛。左膝关节肿大疼痛,延至左踝关节亦肿痛。行走困难,步履蹒跚。后又在县医院检查血沉、抗 0、X 光等,排除了风湿、类风湿等病,又做了抗结核菌素试验无果,勉以对症治疗。现痛稍减轻,人能忍受,余证同前。
诊见:患者形体略胖,左膝、踝、第二趾关节肿胀、疼痛,右肘关节肿痛,时缓时剧,活动受限。望舌淡红,舌体胖大,舌苔白略干。诊脉左手沉细弦,右脉沉紧。诊为厉节风、痹证,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痹、祛风养阴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主之。
【处方】桂枝 12 克,白芍 12 克,知母 12 克,白术 15 克,制附子 15 克,生麻黄 6 克,炙甘草 6 克,防风 10 克,生姜 15 克,薏苡仁 30 克,牛膝 10 克,制乳香、制没药各 6 克。5 剂。
再诊:诸关节疼痛大减,肿胀也轻,现在行走已较前灵便多了。诊脉沉弦细弱,舌淡苔白。效不更方,再予前方 5 剂。
三诊:关节肿胀已消,疼痛已基本消失,四肢活动已能自如。脉沉无力,舌淡红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
【处方】桂枝 12 克,白芍 12 克,知母 12 克,白术 15 克,生麻黄 6 克,制附子 15 克,防风 10 克,生姜 15 克,炙甘草 10 克,菟丝子 15 克,淫羊藿 10 克,15 克,牛膝 10 克,金毛狗脊 15 克。10 剂。
四诊:关节肿痛消退,疼痛消失,现在已行走跑步活动自如,厉节之病已经治愈。但以阳气虚弱,寒湿阻滞之风湿病久根深,建议患者再行服药,巩固治疗。患者不愿再服汤药,遂让他在市面大药房购买独活寄生丸 10 盒,坚持服完。患者应允,欣然而去。
(2)王某某,女,47 岁,餐饮业。2014 年 5 月 20 日诊:10 多天以来,先是左脚第二趾骨关节痛但不肿红,也未在意。三日前,右手食指二三指骨关节肿胀疼痛,影响工作,而来就诊。
患者体质盛壮,面色黯淡苍白,精神疲惫。望舌淡白,舌苔薄白,脉沉细尺弱。细询之,知患者常年无论冬夏,经常手浸水中洗菜洗碗,整天工作时间长,劳累受寒所致。诊为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入侵为病,病为厉节,处以甘草附子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 20 克,制附子 30 克,白术 15 克,桂枝 12 克,淫羊藿 10 克,制乳香、制没药各 6 克。6 剂。
再诊:关节疼痛消失,指关节肿大稍减,再于上方去乳香、没药。6 剂。
三诊:脚、手指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关节肿胀稍退,其病基本治愈。再以上方加减,温阳补肾、散寒祛湿以固本调理。
【处方】炙甘草 20 克,制附子 30 克,白术 15 克,桂枝 12 克,狗脊 15 克,淫羊藿 10 克,菟丝子 15 克。6 剂。
(3)钟某某,男,21 岁,比亚迪职工。2015 年 3 月 4 日诊:右足大拇指红肿疼痛数日,无法上班,休病在家。因疼痛剧烈,夜间睡觉时常痛醒,昨去医院检查,拍片后诊为痛风。服药乏效,而来中医门诊,欲用中药治疗。
患者正值青年,体格一般。自谓平素无恙,经常感冒都不服药自愈。望舌淡润舌苔白,舌边有齿痕,脉象沉细而紧。诊为阳气不足,风寒湿邪内侵、痹阻筋脉关节的厉节风病,治以甘草附子汤加味。
炙甘草 20 克,制附子 30 克,白术 15 克,桂枝 12 克,牛膝 10 克,制乳香、制没药各 6 克。6 剂。
再诊:右足趾肿消痛轻,虽还稍痛,但晚上已能安稳入睡,不影响睡眠了,脉舌同前。病已大轻,仍于上法,再予上方。6 剂。
10 余日后,电话得知:足趾肿痛完全消失,一点也不痛了,现已上班了。
【按语】该钟姓小伙来诊时说:他两年前,曾得过足趾肿痛之病,曾在我处看的,服了中药 6 剂后,两年多没有再痛过。今又犯了,所以过来让再看看。我遂即让旁边学生查找当时的医案记录,查得上次的病,是阳虚寒湿之证而兼有热象,用的方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而今天之病咋看都是阴证,而没有热象。因而这次给他开了甘草附子汤,可见人体是在不停地阴阳消长变化之中,疾病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临诊看病,望诊、舌诊很是重要,望诊为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察色望舌,就基本可分个病情虚实寒热。该患者舌淡润苔白,边有齿痕,即是明显的虚证、寒证,更不用说再参以脉沉细了。郑钦安说:“望色无他术,专在神气求,实证多红艳,虚证多青浮。”望色再参以舌诊,即可了解病情大概。一般来说,热证、阳证多见面色唇口色红明亮,精神健旺不衰,声音响亮,饮食不减,口臭气粗,舌体瘦干敛,舌苔干黄或黑黄,苔薄少,或舌干少津液,或舌有芒刺;而寒证、阴证则面色唇口青白无神,面色暗淡,口吐清水,困倦乏力,欲卧,腹满食少,声低息短,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淡白或色青,舌润滑或黑润青白色,或淡黄、润滑多津,或津液满口。临证上常见有不少年轻人患者,平素无疾,身体强壮,然而只要色、舌显示为阴证的,再参以病症,常以附子、干姜、肉桂、细辛等方治之,多收卓效,而患者并无上火、发热等不适,这也是辨证论治的结果。
(4)李某某,女 32 岁,长安韦曲。1986 年 8 月 15 日诊:患者一月前先是右足踝部肿痛,一周后痛延至右膝关节,肿胀热痛。有时手腕关节亦现肿痛,痛来剧烈。服西药痛能稍止,药效过后疼痛如故,晚上痛时常不能入睡。诊见:患者形体略丰,面色淡白。右膝关节、足踝肿大热痛。下腹常觉胀满,膨隆犹如怀孕四五月状,二便通利,经候正常。日前才在县医院妇科做过检查,排除妊娠。询及兼有头昏、周身沉困,因膝、踝肿痛不敢着地而行走不便。舌红舌苔白润。诊脉沉细微数,应属《金匮》厉节风之病,缘由素体阳气不足、风湿流注于筋脉关节、郁久化热阴伤所致,治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滋阴清热,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
【处方】桂枝 12 克,白芍 12 克,知母 12 克,制附子 15 克,白术 15 克,生麻黄 10 克,炙甘草 10 克,防风 10 克,防己 6 克,生姜 20 克。6 剂。
再诊:膝、踝肿痛已轻,余症亦多改善。病人说:腹胀满也较过去轻松多了。原来每日饮水特多,杯不离手,还愈觉其渴。现在喝水少了,腹胀也轻多了,脉舌同前。再于前方出人。
【处方】桂枝 12 克,白芍 12 克,知母 12 克,制附子 15 克,白术 15 克,防风 10 克,生麻黄 8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20 克,防已 6 克,木瓜 12 克,金毛狗脊 15 克。6 剂。
三诊:关节肿胀已消退,膝痛已止,只在走路快时,踝部觉痛。精神较前改善,神色健旺,少腹外观已较初诊时明显缩小。病已大轻,再于上方加减。
【处方】桂枝 12 克,白芍 12 克,知母 12 克,制附子 15 克,白术 15 克,防风 10 克,生麻黄 6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5 克,金毛狗脊 20 克,菟丝子 15 克。6 剂。
服完后,关节肿痛消失,腹胀满也消,病情暂告痊愈,患者已经上班。再处以上方巩固。6 剂。
随后,该患者又服上方 15 剂。
半年后得知,厉节之病没有复发。
【按语】厉节风病,在临床上比较复杂,常以标本同病、本虚标实出现。在本,阳气不足,肝肾气血亏虚,常为厉节病的内在因素;在标,风、寒、湿、热互呈并现,常是厉节风病的外在诱因。因而此病在临床上常是寒证,热证夹杂,虚证、实证并现的复杂局面,而桂枝芍药知母汤标本兼顾,虚实并调,故可作为厉节风病阳气不足、寒湿内滞,兼有化热或血虚证的首选方剂。
厉节风病既然属于本虚标实之病,因而治标容易,治本较难。因为治本是需要耐心,而且是个漫长的过程。肿消不痛了,并不是病已彻底好了。而阳气虚弱、肝肾不足体质纠正不过来,病在适当的时候可能还要复发,病人大多不知。厉节病发作肿痛时,病人可能也重视,按时复诊治疗。肿消痛止,自认为病好了,就又轻于病而忙于事了。冷静一想,这也是人之常情,病来了忙于病。病稍轻,即又轻于病而忙于事,这也难怪医学知识欠缺的病人。严格一点说,以上治疗的几例厉节风病,都没有完全治愈,只能说是“见效病轻”,或“其病暂愈”。如不再积极从本调治,还有复发的可能。如③案钟姓患者,他都已是两次发病了,这次来诊两次后肿消痛止,我就计划他再来诊时,给他加入温助阳气补肾除寒的药物从本调治一段时间,以防复发,但他足趾肿痛消失了,就认为病好了,又上班忙于事务了。所以说,如欲彻底治愈某些本虚标实所致的复杂疾病,最基本的当然是医生认证、用药准确,兼以耐心,但还需患者自身的重视和积极配合,厉节风之病或可能根本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