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3.背热如焚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孙某某,女,54 岁,紫薇田园都市。2014 年 8 月 20 日以背上的灼热如焚,足心常热来诊。患者说:“她这病已八九个月了,手、脚热人都能受了,背上感觉犹如火在烧烤一样,热得人很难受,能把这背热给我治了就好了。”得知其也曾服过知柏地黄丸,开始服,似乎有效,再服就没有效果;还服过黄连上清丸、清火栀子片,一服就不烧了,药一停,马上背热如故。前医曾按结核病治疗,治了一个月,然而前不久在医院检查,排除了结核病。

  诊见:该患者形体羸瘦,面色淡白。平素头昏困乏,食欲不佳。舌淡润胖大,舌苔白,脉沉弦。病属阳虚阴火外发之病,治以郑钦安潜阳丹。

  【处方】制附子 24 克,砂仁 12 克,龟板 15 克,炙甘草 12 克。7 剂。

  再诊:上次看后,患者一月多时间未来复诊,得知因事忙未能按时来诊。她说:服上药后背热、手、足心热大为减轻。还有上次来时忘了说,她平时睡眠不好,现在睡眠也好多了。诊得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再于上方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龟板 15 克,砂仁 12 克,炙甘草 12 克,生龙骨 24 克,生牡蛎 24 克。7 剂。

  三诊:患者八九个月之久的背热,手、足、心热已经消失,头也不昏了,饮食、精神大为改善,睡眠也好,病已初步治愈。再予首诊方 7 剂,以巩固治疗。

  【按语】此患者背热如焚,手、足、心烦热难受,其病非为阴虚,而是阳虚、阴邪逼阳外浮之证。观其面色淡白,头昏困乏,食欲不佳,舌淡润胖大,皆为一派阳气不足之象可知。气不足便为寒,故治用潜阳丹温补少阴真气,纳气归肾以镇潜浮热。

  潜阳丹是郑钦安治少阴阳虚所致的头面浮肿、面色青白、身重欲寐的方剂。是用附子温补坎中之阳,砂仁温中阳以纳气归肾,龟板可敛阴助阳、补肾以入督脉,甘草补中以伏火,故能治阳虚阴盛、逼阳上浮之证,亦可治疗阳虚真火沸腾僭上的背热、手足心热之病。

  至于阳虚虚火上浮一证,郑氏在《医理真转》中论述颇精,他说:真阳即坎中之阳,含于二阴之间,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虚火。发而为病,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衡,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唯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若虚火上冲等证,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证,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源阴盛阳虚,令不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