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5.鼻疽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杨某某,男,26 岁,美光职工,2009 年 9 月 21 日患者鼻中隔两边反复红肿疼痛,或左边,或右边,此伏彼起,已经 3 个月了。一直以来,遍服阿莫西林、栀子清火片等清热泻火药,然收效不大。单位同事荐其来中医治疗:鼻子中隔肿大,色淡红。以棉签按压痛增,未化脓。诊得兼见头痛头昏,精神乏困,饮食减少,睡眠也不太好。舌淡润苔薄白,脉沉弦。按阳虚阴盛、阴火上浮治疗,处以潜阳丹加味。

  【处方】制附子 24 克,龟板 12 克,砂仁 12 克,甘草 10 克,黄柏 12 克。6 剂。

  再诊时,患者高兴地说:“才服了三天,头昏头痛,困乏立轻。至服完后,鼻肿痛已经消失,头昏困乏诸证皆愈,而脸上痤疮也消退大半!”现因单位放假,准备回家,要求把上药再开 1 周,带回继续服用,以治痤疮,遂从其所愿。

  【按语】肿痛发于鼻中隔。鼻中隔处于督脉之端,《医宗金鉴》说:“鼻疽生于鼻柱间,肺经郁火发督原。”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阳气。阳气不足,则阴火循督脉上腾,而发于脉端。郑钦安说:“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即现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治之。”今患者鼻中隔肿痛,兼以头昏、困乏、饮食减少等证,是为阳气不足,故治以温阳补肾,纳气潜降的潜阳丹,以治阴火之本。加黄柏补肾兼去虚火,以治阴火之标,如此则能阳气得复,阴火得降,其病得愈。

  痤疮之病,一般多由肺热挟湿不化所致,然而临床上属于阳气不足,湿邪不化者并不鲜见。前者常以清肺利湿的枇杷清肺饮治疗,后者则非温阳潜降的潜阳丹不效。此患者服潜阳丹方之后,之所以痤疮也能消失大半,是因为他的痤疮和鼻肿痛属于一个病因,因而能收到异病同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