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18.痞证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1)李某某,女,52 岁,长里村。2006 年 5 月 21 日诊:患者数日前,病流感,高热恶寒,周身酸痛,咳嗽。经输液 3 天,服克感敏、利君沙等。热退,咳渐止而愈。

越三日,患者又来诊室,诉及胃腹痞满,不想吃饭,心烦,头昏痛。诊见不发热,无恶寒。面色唇口红赤,精神不衰。平素就大便干结,近日来已七八日不大便。以手切按腹部,痞软而也无硬痛之证,望舌红苔黄薄,脉浮洪寸大。因思及,心胸亦无硬痛据按,舌无黄厚之苔,应该不属小结胸病;也无心烦懊憹不宁,当不属于栀子豉汤证。病由伤寒邪热,虽经治疗,邪气外泄。但患者阳热之体,致使无形之邪热不去,反聚于心下所致。遂遵仲景法,治之以大黄黄连泻心汤。

【处方】生大黄 12 克,黄连 6 克,黄芩 6 克。3 剂。

服用方法:以 3 味捣碎,以滚开水浸渍 10 分钟后,滤出顿服。日服 3 次,2 天服完。

一服痞满即轻,再服诸证亦减,药服完后,大便通畅而病愈。

【按语】此等热痞,病在上焦,虽觉胃脘痞满不舒,但按之柔软不痛。此病在无形之气分,故有将其称之为“虚痞”,故治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取其滚水浸渍,而不用煎煮,是取其轻清宣泄之意。

《金匮要略》中,又以此方治疗心气不足之吐血、衄血。而其方剂煎服方法是以水煎煮,而顿服之,是由于吐血、衄血、血分实热所致,故以水煎煮,取其味重气雄,直入血分以直折其热,使其火降而血自止。

而同一方剂,煎服方法各异,主治病症各又不同,益见仲景治病用药之严谨。

(2)王某某,女,24 岁,2013 年 5 月 15 日诊:素有胃病,经常胃中痞满不舒,呃逆欲呕。1 月前在高新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诊为:(1)慢性浅表性胃炎。(2)胃体糜烂。给服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西药效不显,前来中医门诊,欲服中药治疗。

刻诊:胃中痞满不舒,以手按之稍有膨满,但无压痛。呃逆时作。近月来饮食减少,稍多食即难以消化,胃中不适欲呕,吐出即舒。大便干燥难解,二三日一次。望得神情精神困倦疲乏,面色淡黄不华,舌淡苔白腻,脉弱稍觉沉弦。诊为中焦脾胃虚寒、运化升降失常之病,处以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 10 克,代赭石 15 克,姜半夏 12 克,党参 15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2 克,大枣 4 个,丁香 3 克,枳壳 12 克,香附 10 克。6 剂。

再诊:呃逆已除,胃中痞满即舒,饮食增加,知饥能食,偶尔泛酸,脉舌同前,仍用前方加减。

【处方】旋覆花 10 克,代赭石 15 克,姜半夏 12 克,党参 15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2 克,丁香 4.5 克,枳壳 12 克,吴茱萸 6 克,黄连 3 克。6 剂。

三诊:胃脘痞满消除,不再泛酸,大便亦趋正常,日行一次。食欲增加,脉弱。病情基本控制,再处以补脾、运脾、消痞的外台茯苓饮以巩固调理。

【处方】茯苓 20 克,白术 12 克,党参 12 克,枳壳 10 克,干姜 10 克,橘红 10 克。6 剂。

并嘱其节饮食,食宜清淡,忌过饥、过饱,慎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食物,注重日常调节。

现已过去 6 个多月,痞满不食之病未犯。

【按语】此痞多由脾胃虚寒,中阳不运,脾阳不升,胃浊不降而成。故治此病,常先以旋覆代赭汤补脾升阳,降逆和胃。待呃逆平、痞满消、饮食增,升降调和。再以外台茯苓饮补脾运脾,化饮以巩固治本。脾胃渐强,饮邪得化,饮食增加,则其胃病自不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