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20.黄疸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郗某,男,44 岁,长里村。1990 年 5 月 3 日诊:一周前感冒,自服感冒通、强力银翘片等药,发热渐退,出现周身酸困,食欲不振,饮食无味,上腹饱胀欲吐。又四五日,发现身面皮肤及眼睛巩膜出现黄疸,遂请中医诊治。经查体温正常,面部、四肢及胸背处及巩膜黄染。肝区深按觉痛,肝、脾不大。化验检查:谷丙转氨酶 320 单位/升,麝浊 6 单位/升,黄疸指数 60 单位/升。胆红质 12mg%。诊断:急性病毒黄疸肝炎。

  望舌淡舌体胖大,苔水滑微黄,脉滑数。中医诊断:黄疸,脾虚湿热内雍,湿重于热型,治以五苓汤加减。

  【处方】茯苓 15 克,泽泻 10 克,猪苓 10 克,白术 12 克,桂枝 6 克,大黄 10 克,山栀 10 克,焦神曲、麦芽、焦山楂各 10 克,砂仁 6 克,槟榔 6 克,蒲公英 30 克,茵陈 30 克。5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分作早晚各服 1 次。

  再诊:胃脘胀满减轻,食欲增加,欲呕已止,脉滑略沉,再给予上方 5 剂。服法同前。

  三诊:纳食增多,胃脘胀满已除。精神气色亦见好转,黄疸渐退。

  【处方】茵陈、蒲公英各 30 克,茯苓 15 克,白术、丹参各 12 克,桂枝、大黄、猪苓、泽泻、郁金各 10 克,焦神曲、麦芽、焦山楂各 6 克。5 剂。

  四诊:(略)

  五诊:服三诊方 10 剂后,病人精神、气色明显改善,黄疸消退。经化验复查:转氨酶降至 22 单位/升,黄疸指数 4 单位/升,麝浊 3 单位/升,病情基本治愈。诊得脉象缓和,脉力稍弱,舌淡。嘱再服茵陈五苓汤以健脾利湿,巩固疗效。7 剂后停药,从此康复如初。

  【按语】湿热黄疸,属于阳黄之例,由于湿郁热蕴而成。例如里热炽盛的阳明病,本当身热、汗自出,内热就能随汗向外泻越,则不发黄。若当汗不汗,热就不得外泄。如果再加上小便不利,内湿就没有出路,湿热郁蒸溢于肌肤则成黄疸,所以《伤寒论》说:“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黄疸之因,又以湿为主,因而《金匮要略》有“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治疗则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是故治疗此病,以健脾利小便为主,因用健脾利水的五苓散加味治之。湿从小便去,则热亦随之而泄,湿热去,脾胃复,黄疽病则愈。

  黄疸性肝炎这些年来好像有些罕见了,对于单纯的阳黄之证,其病轻好医,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治疗此证颇多,常以五苓散合茵陈蒿汤化裁,治疗一般 20 多天,不足一月,皆能黄退病愈,诸证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