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火病热治验案举隅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火与热异名同类,常由阳盛所生。然而二者同中有异,热为火之本,常发于外感六淫;火为热之极,多由七情内伤过极而成。火病由于性喜炎上的特点,其临床发病常以上焦、头面症状多见。我近年来对于临床上以火为主因的常见疾病,诸如扁桃体炎、火丹、痤疮、高血压等病,不囿常法,辨证施治,以证为凭。辨非阳邪所致、而属阴邪上僭之证的,常以附子等温热之剂治疗,辄收桴鼓之效。今爰举我火病热治临床验案,并以期就正高明。

  1.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为咽部扁桃体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的一种病症,多由肺胃积热,复受邪风,风热相搏,上壅咽喉所致,临床上常以清解肺胃为其常法。而我曾治村民徐某某,女,70 岁,高血压 10 余年,3 年前得过轻度脑梗,经治疗已愈,日常活动自如,身体健康,一如常人。偶于去春某日,晨起咽痛,逐渐加重疼痛难忍。当天中午即去街办医院就诊,诊为扁桃体炎。医生给开了头孢、清开灵等药加入液体输液治疗,嘱须治疗一周。当天治疗后,疼痛减轻,再治反而逐渐又重,勉强治了 5 日,仍不能控制疼痛而来欲求中医治疗。

  诊见:患者精神可,活动自如,面色淡白。言及咽喉疼痛时剧时缓,剧时感觉咽部跳痛,晚上尤重,时常痛醒,影响睡眠,因疼痛剧烈以致惧怕进食和饮水,不敢吞咽。察看咽部淡白不红,双侧扁桃体色淡白,稍有水肿。舌色淡青,舌体胖大满口,苔白润滑,脉弦紧搏指有力。询得身无寒热,亦无头痛鼻塞等证。遂按阳虚之体、骤感寒邪、伤及少阴经脉之证。治以扶阳温经、散寒止痛,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开之。

  【处方】制附子 24g,生麻黄、桔梗、僵蚕各 12g,细辛 6g,甘草 10g。5 剂。煎服方法;以上 6 味,加水 4000nl,入煎药机煎 1h,包装成 10 袋。每次服 1 袋,日服 2 次(方药煎服方法,下同此例)。

  二诊:咽痛大减,患者高兴地说;中药一服即轻,这几天才睡了个安稳觉,咽痛已去十之七八。现只觉咽喉不舒,基本上不痛了,只在吞咽时觉痛。诊脉沉弦,舌淡胖苔白润。标证已减,当顾及其本。再于上方加减:制附子 24g,生麻黄、干姜、炙甘草各 12g,细辛、桂枝各 5g,菟丝子、补骨脂各 15g。5 剂。

  一周后,患属电话告知:咽痛已愈。

  2.火丹

  火丹是皮肤上出现大如麻子的红疹水泡,常成簇出现,累累如串珠,伴刺痛,或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疾病,多由于火热与湿毒蕴积肌肤而成。火丹的治疗通常是以清肝泻火、祛湿解毒作为火丹的正治大法,但于火丹的阴证、变证,此法自不相宜,而应以扶阳化湿解毒为治。我治疗樊某某,女,30 余岁,比亚迪公司职工。2014 年 8 月 4 日诊:患者于 1 周前,脖子右侧及肩数处渐现暗红成簇的斑疹水泡,小如小米粒,大如麻子,灼痛微痒。在西安南郊某医院外科按带状疱疹治疗,输液、服药(药物不详)3 天,病情不减,反而肩、臂、背处刺痛增剧,遂来中医处就诊;脖子右侧达肩及背处,疱疹数处成群满布,脖侧一处最大的疹团,疱疹约 10 余个,簇集成群,颜色暗红,余处散布稍轻。

  诊见:患者面色淡黄,表情苦楚,望舌色淡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润,脉象紧弦。询知患者周身困乏,四肢酸痛,连日来食欲亦大为减少。

  综上,辨为阳气不足,寒湿之毒阻滞经脉所致,其与临床常见的肝气郁滞化火、湿热火毒蕴积之证迥异,病属火丹变证,因而寒凉清解之常法自不相宜,试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

  【处方】制附子 24g,生麻黄、蝉蜕各 10g,细辛 6g,生薏苡仁 45g,升麻 15g.5 剂。以前好像在某些资料上看到过有用此方治疗火丹的报道,然我临床使用此方治疗火丹乃为首次,尽管诊断为阴证,然以此大辛大热之方药用治火丹,处方后心中仍不免有些忐忑。

  数日后,患者复诊时,其肩、臂、周身疼痛立轻,饮食大为改善。诊见脖侧患处疱疹已现干瘪,余处消退大半。舌淡胖、苔薄白,脉缓稍弦,兼有晚间睡眠不好。方已中病,仍于上方加减。

  【处方】制附子 24g,生麻黄、远志、蝉蜕各 10g,细辛 6g,茯苓 30g,升麻 15g。6 剂。

  10 余日后,疱疹消退,疼痛未作,睡眠已复,病愈。

  3.痤疮

  痤疮是一种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而引起皮肤、毛囊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发生于头额、面颊、胸背等处,可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疤、结节囊肿及疤痕等皮损,若病重的皮肤上还遗留不同程度的凹陷及增生性疤痕。中医认为:痤疮由于患者素体阳盛,或嗜食辛热炙炒之物,致肺经蕴热,火热上炎,郁滞血脉,发于皮肤肌表所致。临床治疗大多以清泻肺经血热湿毒为法,一般常以枇杷清肺饮内服,二三周即可治愈。我所毗邻比亚迪公司,门诊以青年病人居多,因而接触的痤疮病患亦多。在实践中,虽然清泻肺经血热可治愈大部分痤疮,但仍有十分之三四的痤疮病患,为痤疮的变证,病属阴证,而不能用常法治疗。对于痤疮阴证,改处潜阳丹、苓桂术甘汤,亦能收到药到病愈的效果。

  (1)邢某某,男,22 岁,村民。2012 年 10 月来诊:近一年来,面颊、前额处渐现麻粒大的红斑丘疹,囊肿,逐渐加重。常自服肠清茶,痤疮不减少还渐增多,病着甚为苦恼。诊见体型微胖,痤疮以额头,双颊处为主,脖子上散在也有,不痛不痒,色暗红局部伴有脓疱,面色淡白,舌淡润苔白,脉缓无力,询得兼见食欲不振、困乏头昏等象,病属阴证,清肺祛湿自不相宣。即按郑钦安阳气不足,阴火上僭证施治,处以潜阳丹加以黄柏,海浮石、薏苡仁。

  【处方】制附子 24g,龟板、甘草、海浮石、黄柏各 12g,砂仁 15g,薏苡仁 45g。10 剂。

  二诊:面上痤疮明显减少,仅有部分也变小渐敛。饮食增加,全身症状亦大为改善,脉舌同前,继与前方 10 剂以扶正迖邪。

  三诊:痤疮全消,面上留有痤疮愈后的色素斑,病已痊愈,再与附子 24g,砂仁、龟板、甘草各 12g,薏苡仁 45g。7 剂以巩固疗效。

  至今已两年多,痤疮愈后未犯。

  (2)张某,女,24 岁,2014 年 3 月 4 日诊:痤疮已半年,常自服解毒养颜胶囊等药,在市内某医院曾服中药 50 余剂,感觉效果不大,以致丧失治疗信心,后经病友介绍来诊。其痤疮以额及双侧面颊为多,色不红,局部或有脓疱,面色淡黄,气色不华,舌淡白苔白润。得知其脾胃素弱,常觉心腹胀满,食少纳差,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诊脉沉弦无力,治宜温健脾胃、利湿解毒。

  【处方】茯苓 24g,白术、枳壳各 12g,赤小豆、薏苡仁各 30g,桂枝 10g,莪术 4.5g。10 剂。

  二诊:痤疮病轻大半,疮敛脓消,腹满消失,饮食大为改善,效不更方再予前方。10 剂。

  痤疮完全退净,脾胃功能亦复正常,痤疮病愈未犯。

  4.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持续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头痛、眩晕病范畴,病因大多由于肝火厥逆、痰火上攻,或阴虚阳亢所致,治疗常以清肝降火、滋阴潜阳为法。高血压病在临床上虽然以阳证为多见,但病属阴证的亦复不少。我曾治李某某,男,31 岁,法士特公司职工。发现血压偏高一年多,血压常在 150~160/85~100mml 上下,常觉头昏脑涨,周身困倦乏力,自谓身体一直不好,月前曾就诊于南郊某职工医院,服药(不详)后反觉胃中不适,欲呕食减,余症如故而停药,近因头昏加重而来欲求中医诊治。

  患者体质一般,沉静少言。询及头晕时重时轻,于身累疲乏时尤显,四肢困乏无力,睡眠不好。诊得舌淡红,舌苔薄白而润,脉弦尺弱。测得血压 153/96mmHg,随即处以滋阴潜阳的建瓴汤加天麻、沙苑子。5 剂后,患者只觉睡眠略有改善外,余症如故,反而出现胃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次多先鞭后溏。望舌淡润苔白滑,脉沉弦寸大尺弱,吸取误治之鉴,结合周身四肢困乏沉重,面色黯淡,证非阳亢而属阳虚阴盛之候无疑。高血压病以阳证为主,阴证为其变证,高血压病属阴证的临床上并不鲜见,我既往使用真武汤治疗此病不下百余例,皆收到预期疗效。因为真武汤本可治“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等症。因予真武汤加味治之:

  【处方】制附子 24g,茯苓 20g,白术、白芍各 12g,生姜 18g,远志 10g。7 剂。

  月余后,该患者又以胃中胀满不舒,饮食减少来诊。询及何以没能按时复诊。患者说:上次药服二三天后,即觉头晕、身困乏等证立为减轻,随在厂医务室测了几次血压,均亦复正常,及至一周药服完后,感觉病好像全好了,又因厂里事忙,没有继续诊治。测血压 120/85mmHg,舌淡苔白,脉沉弱。

  【处方】茯苓 24g,桂枝、炙甘草各 6g,白术 12g,枳壳、砂仁各 10g。7 剂。嘱服完药后及时复诊,并常测血压情况。

  四诊:食欲增加,胀满消失,精神亦好。病人也说感觉精力大增,比以前好多了,现在唯一症状就是偶尔感觉胸闷,一般是在房间待太久,或坐车时,感觉胸闷尤显。测血压已复如前正常,脉象缓弱,舌淡红苔薄白,病属心阳气虚。考虑到温补心阳的桂枝甘草汤当为的对之方,再加入调脾胃、益气血的生姜、大枣,即成《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专为治疗胸满而设,即处以桂枝去芍药汤方。

  【处方】桂枝、生姜各 15g,炙甘草 12g,大枣 4 个(切碎)。10 剂。并嘱服完停药,常测血压,如有不适,随即来诊。

  至今已 8 个多月,身体恢复健康如常,高血压病再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