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病的诊断和治疗
什么叫痉病?记住一个核心特征:僵硬。就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后背硬得像块铁板,夜里磨牙磨得咯吱响,嘴巴像被胶水黏住张不开,舌头打结说不出话,这些统统属于痉病范畴。甚至放疗后嘴巴张不开的患者,本质上也是这个“僵硬”在作怪。
怎么治?三张经方王牌:
第一张,栝蒌桂枝汤;
第二张,葛根汤;
第三张,大承气汤。
我曾收治过个老太太,俩手指头蜷着伸不直。问诊发现她爱出汗,我就把桂枝汤加天花粉和大承气汤配着用。七天后来复诊,手指头跟变魔术似的能张开了!这就是吃透了痉病治疗规律的好处——治起病来心里有谱。
再讲一个更常见的——中风后遗症里的硬瘫。患者典型的“跨篮手”“划圈腿”,过去用补气活血补肾的法子总不好使。后来我琢磨明白了:这不就是筋脉拘急的痉病吗?用上大承气汤,结果半个月内硬瘫症状明显见效。
还有中风后说话不利索的,别总想着化痰补肾。仔细问问患者,十有八九存在舌头僵硬的症状。这时候把思路转到痉病上,用对药方,一两周后病人说话就利索了。这种治疗思路的转变,就像拿着钥匙开对了锁眼儿,疗效自然水到渠成。
说到底,治痉病就像打牌,关键是把“僵硬”这张核心牌认准了。只要诊断不跑偏,三张经典方就是克敌制胜的王炸组合。从磨牙到偏瘫,从嘴巴张不开到舌头打结,抓住“筋脉拘急”这个病机,很多疑难杂症就找到了突破口。
我们先以强直性脊柱炎为例解析病脉证治的精妙之处。患者虽呈现的是背部僵硬、目赤、夜磨牙等症候,却因大便正常而按照伤寒体系来诊断。这时必须启用《金匮要略》的辨病法则——这正是典型的大承气汤证!不用担心大承气汤会引发腹泻,患者体内积蓄的燥热会自然消解药性,临床验证确实无泻下之虞。
再来看痉挛性斜颈的治疗困局。表面它看似为普通的葛根汤证,实则需与大承气汤合方才能奏效。为什么很多中医想不到是大承气汤证呢?是因为患者的大便正常。但我们的诊治关键在于抓住了“颈项强急”这个核心特征,这正是痉病的典型指征!
我们的痉病诊断突破堪称临床革命。从帕金森震颤到癫痫强直发作,从放疗后张口困难到咬肌痉挛,只要存在肌肉僵直特征,皆可归入痉病范畴。我在网络班的三节专题课中已有系统阐释:偏瘫软瘫用续命汤,口吃用葛根汤,强直性脊柱炎用大承气汤——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病症,实则以痉病为共同的病理基础。
病脉证治先辨病,很多时候不是经方不效,而是诊病未明!我曾遇到癫痫患者辗转治疗无效,最终以《金匮》痉病三方取得疗效;还有强直性脊柱炎误作痹症治疗多年,给予大承气汤几个月后疗效显著。每破解一个病症归属,临床便多开一扇明窗。
《金匮》二十二篇暗藏乾坤,单是痉病三方便破解六大疑难:
1. 中风软瘫言语謇涩→续命汤
2. 脊柱强直活动受限→大承气汤
3. 放疗后咀嚼障碍→栝楼桂枝汤
4. 特发性口吃→葛根汤
5. 肌张力障碍癫痫→葛根汤合承气
这正是病脉证治体系的精髓——先定其病,再选其方。若病机不明,纵使遍试经方亦如盲人摸象。望大家记住:欲治病必先识病,病名既立,效方自现!
一、强直性脊柱炎医案
何某,女,43 岁,郑州市人。
【初诊】2023 年 2 月 18 日。
【主诉】患者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多年,用过生物制剂治疗。目前症状是背部僵硬;下蹲起立活动受限;全身多关节疼痛;全身严重乏力;患者平时怕热,爱出汗;口不苦、不干;大便正常,睡眠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有力。
伤寒病病脉证治:
【病】阳明病。
【脉】脉有力。
【证】怕热、爱出汗。
【治】白虎汤。
金匮病病脉证治:
【病】痉病。
【脉】脉有力。
【证】背部僵硬。
【治】大承气汤。
【处方】白虎汤合大承气汤合三仙汤加葛根。
生石膏30g 知母18g 炙甘草6g 山药片30g 大黄2g 姜厚朴12g 麸炒枳实12g 芒硝8g 仙鹤草30g 仙灵脾15g 仙茅9g 葛根40g
中药 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2023 年 2 月 26 日。
患者服药后,背部僵硬好转;下蹲起立活动受限改善;效不更方。
【本病案知识点】
1. 阳明病诊断标准:“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 痉病诊断标准:“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3. 全身乏力用三仙汤。后一直以前方加减,患者间断服药共计 72 剂;背部僵硬感消失,下蹲起立活动受限好转九成;全身多关节疼痛明显减轻;但是仍有双手晨僵,手关节疼痛,遇冷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改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肾四味。
柴胡24g 桂枝9g 干姜6g 天花粉15g 黄芩9g 牡蛎6g 甘草6g 当归9g 白芍9g 茯苓9g 白术6g 泽泻15g 川芎6g 枸杞子30g 菟丝子30g 仙灵脾30g 补骨脂30g 葛根40g
以此方加减共计 66 剂,患者晨僵症状消失;全身多关节疼痛消失;每周继续服三付药,巩固治疗。
阳明病的诊断核心
我们诊断阳明病主要抓住两个关键点:脉有力、怕热。具体分型时要记住“三剑客”——栀子剂证、石膏剂证、大黄剂证。这三类怎么区分呢?先看舌尖红点加失眠颠倒的是栀子剂证;怕热多汗或脉大有力的为石膏证。
【学习经方的钥匙】
学经方第一步是认“病”,第二步是辨“脉”。脉诊就像开锁的钥匙:脉有力的属于三阳病范畴,脉无力的直接归入三阴病。记住这个规律脉有力的病人,所有三阴病的处方都不用考虑!如果病人一手脉有力,一手脉无力,那就是虚实夹杂证了。
现在带大家分析这个病案。当进入“病-脉-证-治”的完整分析诊治链条时,思路会更清晰:
1. 背部僵硬:葛根剂的信号,结合僵硬表现,先定痉病方向。
2. 全身多关节痛+严重乏力:这是三仙汤(仙鹤草、仙茅、仙灵脾)证。
3. 怕热多汗+脉有力:阳明病,白虎汤。
4. 痉病与阳明病合并:白虎汤合大承气汤。
白虎汤合大承气汤合三仙汤加葛根
生石膏30g 知母18g 炙甘草6g 山药片30g 大黄2g 姜厚朴12g 芒硝8g 麸炒枳实12g 仙鹤草30g 仙灵脾15g 仙茅9g 葛根40g
【处方用量】
这是当时的处方,石膏用量确实偏保守了。我日常习惯用原方原量的大剂量,我在张仲景国医馆坐诊时,考虑到患者体质差异,就会适当调小剂量。所以这位患者见效稍慢些——不过药力积蓄到位后,背部僵硬还是明显缓解了,下蹲起身的动作幅度也比治疗前改善不少,原先蹲都蹲不下,现在已经能自如屈腿了。
【艾灸风波小插曲】
治疗中间出了段小插曲:这个病人的闺蜜开了个养生馆,她为了照顾闺蜜的生意,去体验艾灸床。躺了一两小时后,原本在我们调理下已经不疼的身体,竟被灸得大汗淋漓——她形容说汗出了整整四小时,疼得嗷嗷叫。后来她又来找我看病,当时我严厉批评了她这种擅自治疗的行为,处理方法其实很简单:让她吃西瓜清热、生梨补水,很快疼痛就消失了。
【痉病本质深度解析】
痉病的本质是什么?核心就是脱水!看那些对治方剂就明白了:栝楼桂枝汤里有天花粉润燥,葛根汤用葛根生津,大承气汤更是釜底抽薪把内热一清,自然就不再耗伤津液。
我们体内的津液啊,其实分三种状态:
1. 水态(脱水问题):像痉病就是典型的脱水状态。
2. 血态(瘀血/出血问题):比如桃仁承气汤证的瘀血。
3. 黏液态(胃液、关节液/脑髓液等):这时候必须用黏液态药物,比如小建中汤必须用饴糖,不能用生麦芽代替,因为生麦芽是固体——缺黏液就得补黏液。当然,痉病还不存在黏液丢失的状况。
遇到黏液问题,得用鸡子黄这样的黏液态药引,黄连阿胶汤里加鸡子黄就是这个道理。补水、补血、补黏液,得精准对应问题形态,不能混为一谈。
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说到底是脱水症,输液是输灌不进去的,还得靠咱们中医的老法子!要问怎么断根?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按住症状,甭管白虎汤还是大承气汤,哪个管用上哪个。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蹲都蹲不下,用药先让他能正常的话,让他能直起腰板过日子,最要紧的是止疼。等不疼了能活动了,这才算打开局面,接下来才是关键——补肾!止疼是治标,补肾才是治本,把肾气补足了,病根自然就拔了。
这病以年轻人多发,十几二十岁的小伙最多见。为什么?根源在肾虚!那肾虚又是哪来的?罪魁祸首是“夹阴伤寒”。这词儿搁以前跟判死刑似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小年轻不知节制,行房后着凉落下的病根。
当年我用麻附辛配熟地,治疗效果相当好。后来我又琢磨,用阳和汤行不行呢?也一样灵,为啥?这里头有麻黄、熟地,就是在补肾的基础上加了祛风。不过啊,治这病有条铁律:必须减少性生活!
前些日子我接诊了一个 17 岁的强直性脊柱炎小伙,我让他戒欲。家长还犟嘴说“孩子小呢”,我心想现在初中生都谈恋爱了,17 岁还小?照方施治,果然立竿见影。所以说啊,会不会治两重天,摸对门道了就可以治好。
最后说诊断,需搞清楚这病在伤寒体系里对应什么证型,金匮要略里又是什么病,把两个体系的方子一合,钥匙就配上了。
二、强直性脊柱炎医案
某男,17 岁。
【初诊】2023 年 8 月 19 日。
【主诉】患者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 2 年;背痛背部僵硬,弯腰困难;双膝关节痛,双腿痛,左腿更甚;患者平时怕冷怕风;容易出汗;心率快;口不苦、不干;大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腻;脉有力
【处方】栝楼桂枝汤加葛根合大承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肾四味。
葛根40g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天花粉12g 大黄2g 姜厚朴9g 麸炒枳实9g 芒硝6g 全瓜蒌30g 薤白9g 清半夏9g 枸杞子30g 菟丝子30g 仙灵脾30g 补骨脂15g 生姜3 片 大枣3 枚
中药 7 剂,日 1 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知识点】
1. 柔痉用栝楼桂枝汤。“原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𠘧𠘧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2. 胸痹病脉证治“胸痹之为病,胸背痛”。
3. 常见痉病:(1)痉挛性斜颈;(2)斜视;(3)破伤风;(4)癫痫;(5)颞颌关节紊乱;(6)口吃;(7)放疗后张口困难;(8)咬肌痉挛;(9)脑梗后说话不利索,叫口噤。
【二诊】2023 年 8 月 26 日。
服药后背痛背部僵硬减轻,腿痛减轻,阴雨天会加重;舌质淡,舌苔腻;脉有力。
【处方】栝楼桂枝汤加葛根合大承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肾四味合防己黄芪汤。
葛根40g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天花粉6g 大黄2g 姜厚朴9g 麸炒枳实9g 芒硝6g 全瓜蒌30g 薤白9g 清半夏9g 枸杞子30g 菟丝子30g 仙灵脾30g 补骨脂30g 生姜3 片 大枣3 枚 防己9g 黄芪12g 白术6g
中药 7 剂,服法如前。
【知识点】
湿病诊断: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胸痛见于以下疾病:乳腺增生、心绞痛、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溃疡、肺癌、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
背痛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疾病、肾结石、尿路结石。
【三诊】2023 年 9 月 2 日。
患者背痛、腿痛进一步减轻;右腿基本不痛了;走路较前好些了,能弯腰了;服药后每天腹泻 3 次,便后舒服;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有力。
效不更方,14 剂,服法如前。
三、强直性脊柱炎医案
黄某,男,37 岁。
【初诊】2024 年 4 月 20 日。
【主诉】强直性脊柱炎。
【刻下症】右侧屁股疼痛,晚上疼痛严重,阴雨天加重,骶髂关节狭窄,怕冷,颈椎不舒服,出汗正常,口渴,纳可,眠可,大便干,舌质淡,舌苔腻。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阳和汤合肾四味合白术附子汤。
熟地30g 鹿角胶9g 肉桂3g 麻黄2g 炒芥子6g 炙甘草6g 炮姜2g 枸杞子15g 盐菟丝子15g 淫羊藿15g 补骨脂15g 白术9g 黑顺片9g 大枣30g
中药 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2024 年 4 月 27 日。
疼痛基本消失,隐隐作痛。出汗的时候不舒服,上方加山萸肉 30g,14 剂,服法如前。
四、强直性脊柱炎医案
朱某,男,17 岁。
【初诊】2023 年 8 月 19 日。
【主诉】强直性脊柱炎,HLA-B27 阳性。
【刻下症】后背僵硬,不能弯腰,后背疼痛,左腿痛,四肢关节疼痛,出汗多,怕冷,怕风,可以吃凉东西,喉咙干,心跳快,纳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边齿痕,一手脉有力,一手脉无力,接触过潮湿的环境。
【诊断】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栝楼桂枝汤合大承气汤加葛根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肾四味。
粉葛根40g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大枣30g 天花粉12g 大黄2g 芒硝6g 炒枳实9g 厚朴9g 枸杞子30g 盐菟丝子30g 淫羊藿30g 补骨脂15g 瓜蒌25g 薤白15g 姜半夏9g 生姜9 片
中药 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8 月 26 日。
左腿疼痛及四肢关节疼痛均减轻,遇到阴雨天,左腿疼痛会发作,出汗多,关节疼能碰,二便正常。一诊方加防己 6g、白术 6g、黄芪 12g。7 剂,服法如前。
五、炙甘草汤加减治愈强直性脊柱炎医案(弟子牛艳霞医案)
患者,李某,女,49 岁。
【主诉】胸闷气短。
【刻下症】喜叹息,母亲因先天性心脏病离世。双肘关节痛,双膝关节痛,尤其在下楼时疼痛加剧。
【病脉证治问诊单】
1. 怕风,汗多,上半身尤其是膈肌以上汗多,下半身不出汗。
2. 口不苦,口干,味觉减退。
3. 大便不干,食用油腻食物后易腹泻,食欲正常。
4. 手凉,脚不凉。
5. 食用寒凉食物后胃部不适。
6. 精力不足,上午易困倦。
7. 月经周期正常,但近两个月月经量减少。
【病】胸痹、溢饮病、三阴病。
【脉】脉无力。
【证】胸痹+溢饮病+三阴病。
胸闷气短(胸痹)、四肢关节疼痛(溢饮病)、不可纳凉(太阴病)、精力不济、老瞌睡(少阴病)、手凉(厥阴病)、怕风(表证)。
【治】炙甘草汤合小青龙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去白芍,因胸闷故去之),黄酒煎药。
【疗效】患者服用 5 剂后,诸症均有好转,无不适。效不更方,继续服药 7 剂。此后,患者坚持服药两个月,症状持续改善。为巩固疗效,为患者调整服药频率,一周服药 5 剂,休息 2 天;一个月后,调整为一周 4 剂,休息 3 天。
至 2024 年 2 月 17 日,患者反馈 B27 指标转阴,这一结果连风湿免疫科的主任都难以置信,患者自己也感到惊讶。然而,中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不可能成为现实,该患者最终得以治愈,结束了治疗。
六、膝关节积液医案
姚某,女;45 岁,郑州市人。
【初诊】2023 年 5 月 20 日。
【主诉】患者左膝关节疼痛伴肿大两个月;拍片提示膝关节积液;坐久加重,活动后减轻;腿脚容易凉;患者平时无明显怕冷怕热,出汗正常;口不苦;偶尔胃痛,能吃凉的;睡眠一般;大便成形;心烦,脾气急;舌质淡,苔薄白;脉有力;腹诊:左少腹压痛。
【处方】大青龙汤合桃核承气汤加薏苡仁、益母草、附子。
麻黄3g 石膏20g 杏仁6g 炙甘草6g 桂枝9g 生姜9g 大枣3 枚 桃仁9g 大黄2g 芒硝4g 附子9g 薏苡仁30g 益母草30g
5 剂,日 1 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知识点】
1. 腹诊。
2. 痰饮病诊断,溢饮病诊断,痰饮十二病脉证治,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包括膝关节积液、脂肪瘤、静脉曲张、痛风。
【二诊】2023 年 5 月 27 日。
患者服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肿胀减轻;舌质淡,苔薄白;脉有力;效不更方,前方 7 剂,服法如前。
2023 年 7 月 29 日患者因想减肥再次就诊;诉膝关节疼痛肿胀消失,膝关节积液消失未再复发。
七、膝关节积液医案
张某,男,29 岁,周口鹿邑人。
【初诊】2023 年 9 月 30 日。
【主诉】患者双膝关节肿胀疼痛,双膝关节积液,西医诊断为滑膜炎;吃西药,打封闭针效果不好;平时不动不痛,一动关节就疼痛;患者体型肥胖;体重 94kg,身高 175cm;西医指标尿酸 650μmol/L;患者平素怕冷,爱出汗,晨起口苦;吃凉、辣的不舒服;手脚、胳膊腿不凉;大便正常;睡眠可以;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唾液腺明显;脉有力。
【处方】小青龙汤加石膏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薏苡仁、益母草,中成药龙牡壮骨颗粒。
桂枝12g 白芍9g 知母12g 防风12g 黑附子9g 白术15g 麻黄3g 甘草6g 细辛3g 干姜6g 五味子6g 制南星9g 生石膏20g 薏苡仁30g 益母草30g 生姜9 片
中药 7 剂,日 1 剂,水煎服,早中饭后温服。
【知识点】
1. 中风厉节病诊断:厉节病,不可屈伸。
2. 腿抽筋治疗。
【二诊】2023 年 10 月 7 日。
服药后走路疼痛减轻,积液减少;最近晨起口苦;大便不干,眠可,出汗可;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腻,唾液腺明显;脉有力。
【腹诊】心下、脐左压痛。
【处方】小青龙汤加石膏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薏苡仁、益母草合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合桂枝茯苓丸。
桂枝12g 白芍9g 知母12g 防风12g 黑附子9g 白术15g 茯苓9g 麻黄3g 甘草6g 细辛3g 干姜6g 五味子6g 制南星9g 生石膏20g 薏苡仁30g 益母草30g 柴胡24g 黄芩9g 党参9g 全瓜蒌30g 黄连3g 桃仁9g 丹皮9g 生姜3 片 大枣3 个
中药 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中饭后温服。
【知识点】
1. 少阳病诊断。
2. 腹诊。
八、膝关节积液特效方医案
某女,40 岁。
【主诉】右膝关节疼痛,膝关节积液。
伤寒病病脉证治问诊:脉有力,不烦躁。
金匮病病脉证治:
【病】溢饮病。
【脉】脉有力。
【证】膝关节积液。
【治】小青龙汤。
麻黄9g 白芍9g 桂枝9g 姜半夏9g 五味子6g 干姜9g 细辛3g 炙甘草9g 益母草30g 薏苡仁30g
服用 7 剂之后,患者膝关节积液消失,膝关节疼痛消失。
膝关节积液属于溢饮病。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九、类风湿医案
冯某,女,67 岁,安阳人。
【初诊】2021 年 5 月 2 日。
【主诉】全身多关节疼痛,腿痛。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五腰椎滑脱;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多年,近半年全身多关节疼痛加重,阴雨天疼痛加重,近一个月腰痛、腿痛,不能平躺。腰椎 CT 提示:第五腰椎滑脱。患者平素特别怕冷,出汗少,口不苦,手脚不凉,吃凉东西会难受,偶有心慌;晨起关节僵硬,一到下午腿肿;饮食可,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无力。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细辛。
柴胡24g 桂枝9g 干姜9g 黄芩9g 天花粉12g 牡蛎6g 炙甘草6g 当归9g 白芍12g 白术9g 茯苓12g 泽泻9g 川芎9g 细辛3g
中药 7 剂,日 1 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配合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北京同仁堂生产),按说明书吃。
【二诊】2021 年 5 月 16 日。
服药后,全身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腰痛减轻,可以平躺了;饮食可,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原方 7 剂,服法如前。
【三诊】2021 年 5 月 23 日。
全身关节不痛了,腰痛还有一点,腿不痛了,饮食可,睡眠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较之前有力了。原方 15 剂,服法如前。
晨僵
治疗类风湿,最关键的就是要知道类风湿到底是什么病?它为什么晨僵?为什么不晚僵呢?为什么不中午僵呢?为什么不夜里僵呢?为什么偏到早晨才僵?
时间诊断法:在伤寒六经病理论里,每种病都有对应的“欲解时”,即疾病可能缓解的时间段,可作为诊断参考。
晨僵与少阳病时间关联:早晨通常指 7~9 点,而少阳病的时间段是早上 3 点到 9 点。晨僵患者的症状一般就出现在这个时间段,所以从时间诊断角度,推测晨僵首先属于少阳病范畴。
这个晨僵,晨指的是早晨,是时间诊断法,这个僵呢?是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它是一个太阳少阳合病。在脉有力的情况下,它一定是太阳少阳合病,它是柴胡桂枝汤证;在脉无力的情况下,它就成为厥阴病了,它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
另外,类风湿的病人还有一个特点叫游走性疼痛,这又是为什么呢?开始是左边的手腕疼,然后左边的不疼了,又换到右边的手腕疼了,这就叫矛盾现象,更加证实了它就是一个柴胡剂证。所以我们治疗类风湿选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在临床上 70%的病人都是这个类型。那剩下的怎么办?那 30%再好好学习和研究。
如果病人吃药以后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腰疼减轻,可以平躺了,然后效不更方。因为我们的用量小,病人一般需要吃 2~3 个月,类风湿的病人也是需要吃 2~3 个月。这个除根的诀窍是什么呢?不能碰水。因为类风湿的病人好多都是女性,她说我不洗衣服咋办?用洗衣机呀。还有一个要求,不能到冰箱里拿东西,洗脸的时候用热水,而且要戴上手套,另外居住的环境要干燥,不要到河边去,不要买海景房,总之就是远离寒湿。
十、类风湿性关节炎医案
刘某,女,52 岁。
【初诊】2023 年 11 月 14 日。
【主诉】类风湿关节炎 10 年余。手指关节肿痛,晨起双手僵硬,脚发热,忽冷忽热 2 年,舌质淡,有齿痕。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薏苡仁合四物汤(生地)。
柴胡24g 桂枝9g 干姜9g 天花粉12g 黄芩9g 牡蛎6g 炙甘草6g 当归9g 白芍12g 茯苓12g 白术12g 泽泻6g 川芎9g 薏苡仁30g 生地15g
中药 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10 月 21 日。
疼痛未减轻,干活劳累后加重。处方调整为乌鸡白凤丸加独活寄生丸。
【三诊】11 月 4 日。
疼痛减轻,嘱咐不能干重活,患者烘热汗出,自行服药坤泰胶囊。
【处方】中成药独活寄生丸加乌鸡白凤丸加金匮肾气丸,建议患者服用 2~3 个月。
十一、类风湿性关节炎医案
陈某,女,35 岁。
【初诊】2024 年 4 月 21 日。
【主诉】类风湿性关节炎。
【刻下症】双手指关节疼痛,阴雨天加重,冬天春天加重,口干,眼睛干,不怕冷,不怕风,纳可,可以吃凉东西,多梦,手脚凉,眠可,二便正常,舌尖红,舌质淡,舌苔腻,有唾液线,脉有力。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处方】四逆散合温胆汤合三仁汤。
柴胡12g 白芍12g 枳实12g 炙甘草12g 炒杏仁6g 豆蔻3g 薏苡仁30g 厚朴6g 清半夏9g 通草3g 滑石18g 淡竹叶6g 陈皮6g 茯苓9g 竹茹12g 大枣10g
中药 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2024 年 4 月 27 日。
双手指关节疼痛减轻,眼睛干缓解很多,上方继服 14 剂,服法如前。
十二、腰间盘突出特效方医案
某男,41 岁。
【主诉】腰间盘突出,腰疼,腿疼,夜尿多。
金匮病病脉证治:
【病】虚劳病。
【脉】脉无力。
【证】腰疼。
【治】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两瓶,用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按说明书吃。患者两瓶吃完腰不疼了,腿也不疼了,夜尿也不多了,让他再吃两瓶巩固。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病脉证治第六》:“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十三、腰间盘突出医案
刘某,男,65 岁。
【初诊】2023 年 12 月 2 日。
【主诉】右侧臀部疼痛。
【刻下症】伴有右侧下肢疼痛,腰部不能直立,活动后疼痛减轻,怕冷,出汗多,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水滑,脉有力。腰部核磁共振腰椎间盘 3/4,4/5 腰椎间盘突出。
【诊断】腰痛。
【处方】桂枝加葛根汤合五苓散,加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粉葛40g 桂枝30g 白芍15g 炙甘草18g 大枣30g 猪苓30g 茯苓30g 泽泻30g 白术20g 赤芍15g
中药 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2023 年 12 月 9 日。
腰痛减轻,一诊方葛根加量至 100g,继服 14 剂。服法如前。
十四、股骨头坏死医案
王某,女,30 岁。
【初诊】2023 年 6 月 17 日。
【主诉】股骨头坏死。
【刻下症】双侧髋关节疼痛,走路疼痛,不能下蹲,脉无力。
【诊断】股骨头坏死。
【处方】培元固本散打成粉服用。
鹿角胶20g 龟甲胶25g 西洋参20g 三七20g 琥珀20g 鸡内金75g 鹿茸20g 紫河车20g
每次 3g,一天 3 次,温开水冲服。
【二诊】2023 年 10 月 7 日。
下楼不用拄拐杖了,睡眠半睡半醒,睡眠浅,上方加酸枣仁 20g、醋元胡 20g,2 剂,打成细粉,一天 3 次,一次 3g,继续服用。
十五、双上肢疼痛医案
贾某,女,41 岁。
【初诊】2024 年 4 月 20 日。
【主诉】双上肢疼痛。
【刻下症】提重东西后疼痛加重,怕冷,头痛,出汗多,无口苦,口渴,手脚凉,不敢吃凉东西,眠可,大便干,舌质淡,脉无力。腹诊:肚脐下压痛。
伤寒病病脉证治诊断如下:
【病】厥阴病。
【脉】脉无力。
【证】头痛,怕冷,出汗多,手脚凉,不敢吃凉东西。
【治】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下瘀血汤。
柴胡24g 桂枝9g 干姜9g 黄芩9g 牡蛎6g 天花粉12g 炙甘草6g 当归9g 白芍15g 川芎9g 茯苓12g 白术9g 泽泻15g 大黄1g 土元6g 炒桃仁9g
中药 7 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2024 年 4 月 27 日。
吃中药第 3 天,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 14 剂,服法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