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暑温

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二二、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标暑温之大纲也。按: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水火极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极,反相同也。故《经》谓水极而似火也,火极而似水也。伤寒,伤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身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之文。若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者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上而下,不比伤寒从下而上,左手主下焦血分也,故伤暑之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者,对伤寒太阳证面不赤、口不渴而言也。火烁津液,故口渴。火甚未有不烦者、面赤者。烦也,烦字从火从页,谓火现于面也。汗大出者,对伤寒汗不出而言也。首白虎例者,盖白虎乃秋金之气,所以退烦暑,白虎为暑温之正例也。其源出自《金匮》,守先圣之成法也。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并见前

  【点评】论述暑温初起的证治和暑邪的致病特点。

  关于暑邪的致病特点,文中提出暑邪兼具湿热双重性质,这是继承了叶氏“暑必挟湿”的观点。但暑与湿两者虽可兼挟,毕竟不属一体,暑中不必有湿在内,所以还是以“暑多挟湿”较为妥当。文中提出“白虎为暑温之正例”,也表明暑中不必兼湿。

  二三、《金匮》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然[71] 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张石顽[72] 注,谓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此因暑而伤风露之邪,手太阳标证也。手太阳小肠属火,上应心包,二经皆能制金烁肺,肺受火刑,所以发热恶寒似足太阳证。其脉或见弦细,或见芤迟,小便已,洒然毛耸,此热伤肺胃之气,阳明本证也愚按:小便已,洒然毛耸,似乎非阳明证,乃足太阳膀胱证也。盖膀胱主水,火邪太甚而制金,则寒水来为金母复仇也。所谓五行之极,反兼胜己之化。发汗则恶寒甚者,气虚重夺当作伤其津当作阳也。温针则发热甚者,重伤经中之液,转助时火,肆虐于外也。数下之则淋甚者,劫其在里之阴,热势乘机内陷也。此段经文,本无方治,东垣特立清暑益气汤,足补仲景之未逮。愚按:此言太过。仲景当日,必有不可立方之故,或曾立方而后世脱简,皆未可知,岂东垣能立而仲景反不能立乎?但细按此证,恰可与清暑益气汤,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词,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至沈目南[73] 《金匮要略注》谓当用辛凉甘寒,实于此证不合。盖身重疼痛,证兼寒湿也。即目南自注,谓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内暑而兼阴湿之变也。岂有阴湿而用甘寒柔以济柔之理?既曰阴湿,岂辛凉所能胜任!不待辩而自明。

  清暑益气汤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复法

  黄芪一钱 黄柏一钱 麦冬二钱 青皮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 当归七分 炙草一钱 神曲一钱 人参一钱 泽泻一钱 五味子八分 陈皮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葛根三分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煎一杯,分温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

  【点评】论述中暍的证治。

  李东垣所创清暑益气汤的主治病证类似于内受暑湿而外感寒湿之病证,文中提出:“尚望遇是证者,临时斟酌尽善。”即对中暍的治疗,并非都适用该方。

  二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74] 发暑邪之表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泄食满。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香薷二钱 银花三钱 鲜扁豆花三钱 厚朴二钱 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点评】本节论述手太阴暑温初起无汗者的证治。

  文中所说的“表实”,实际是指暑湿内郁而表气郁甚,虽称为针对手太阴暑温而设,而其病变部位不完全在肺,与暑湿内蕴脾胃也有密切关系,新加香薷饮中用厚朴正是为此而设。

  文中提出暑病用温药的理由主要是暑邪为患每挟湿邪,而湿邪非用温药不能解除。但暑病有兼湿、不兼湿之分,所以对不兼湿邪而呈一派温热之象者,就不能拘于不忌辛温之说而滥用辛温之品。

  二五、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按: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发之,发汗之后,大汗不止,仍归白虎法,固不比伤寒、伤风之漏汗不止,而必欲桂附护阳实表。亦不可屡虚其表,致令厥脱也。观古人暑门有生脉散法,其义自见。

  【点评】本节论述暑温汗后不可再汗之禁忌。

  文中所说“暑必伤气,最令表虚”,是指暑湿侵犯人体后,耗伤气阴而表气郁闭,用新加香薷饮后,得微汗而表郁已解,其表多虚,所以不能再用香薷饮发汗。文中所说的“暑非汗不解”中的“暑”是指暑湿在表的病证,要发其汗以解其表气之郁闭。“温病亦喜汗解”中的“汗”,是指温病在卫分之邪应通过解表汗出而解。

  二六、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汗多,脉散大,喘喝[75] 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此条与上文少异者,只已经发汗一句。

  白虎加苍术汤方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三钱。

  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生脉散方酸甘化阴法

  人参三钱 麦冬二钱;不去心 五味子一钱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作服,以脉敛为度。

  【点评】论述暑温病邪在手太阴汗出不止的证治。

  文中虽冠以手太阴暑温,但其病位也不局限于肺: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所主治者,每为肺胃热盛;白虎加苍术汤所治者,则属阳明与太阴病同病;生脉散所治者则为全身气阴欲脱者。这几种情况,病邪性质有兼湿不兼湿之别,病证的性质有虚实之异,当予严格区别。

  二七、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清络饮方辛凉芳香法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鲜扁豆花一支 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者皆可用之。

  【点评】论述暑温后期余邪留于肺络者的证治。

  文中提出:“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一方面表明本方不仅用于暑温后期余邪不解者,也可用于暑温之轻证;另一方面也指出本方的作用较弱,只能用于暑温之轻证。所以对本方的使用不能拘于暑温“余邪不解”之证,在夏季感受暑湿之较轻者,只要见有发热、头微胀等症状者,就可以考虑投用本方。该方芳香清轻,特别是诸药俱取新鲜之品,清热解暑之力更强,值得临床借鉴。

  二八、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咳而无痰,不嗽[76] 可知,咳声清高,金音清亮,久咳则哑,偏于火而不兼湿也。即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知母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知母二钱。

  【点评】讨论暑邪入肺络的证治。在临床上本方可用于夏季因感受时令之邪而引起的干咳无痰者,可兼有发热,但热势一般不高。

  二九、两太阴[77] 暑温,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既咳且嗽,痰涎复多,咳声重浊,重浊者土音也,其兼足太阴湿土可知,不甚渴,渴不多饮,则其中之有水可知,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78] 饮和中;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此条应入湿温,却列于此处者,以与上条为对待之文,可以互证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辛温淡法

  半夏八钱 茯苓块六钱 厚朴三钱 生姜五钱 杏仁三钱

  甘澜水[79] 八杯,煮取三杯,温服,日三。

  【点评】讨论暑温湿盛,兼有水湿痰饮的证治。既称“二太阴暑温”,是指暑湿犯于肺脾,故咳而痰多,与上述干咳无痰相对,治疗主以祛除痰湿、宣肺理气。在临床上,夏季发生的咳嗽类型甚多,治法亦有多种,尚不能简单地用上述两法统治。

  三十、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夜寐不安,心神虚而阳不得入于阴也。烦渴舌赤,心用恣而心体亏也。时有谵语,神明欲乱也。目常开不闭,目为火户,火性急,常欲开以泄其火,且阳不下交于阴也;或喜闭不开者,阴为亢阳所损,阴损则恶见阳光也。故以清营汤急清宫中之热,而保离[80] 中之虚也。若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当于湿温例中求之,故曰不可与清营汤也。

  清营汤方咸寒苦甘法

  犀角三钱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连心用,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点评】论述暑入手厥阴的证治。这里所说的暑入手厥阴主要是指暑入营分,治疗当用用清营汤。文中提出如舌白滑者不可用清营汤,是其湿邪仍重而不能用凉营、滋柔药之故。

  三一、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不比上条时有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方义并见前

  【点评】暑入心包的证治。

  上二节都是论手厥阴暑病,但二者病位有所不同:一侧重于营分,一侧重于心包。而热闭心包证的神昏谵语较严重,所以治疗主以清热开窍,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三二、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寒热,热伤于表也;舌白不渴,湿伤于里也;皆在气分。而又吐血,是表里气血俱病,岂非暑瘵重证乎,此证纯清则碍虚,纯补则碍邪,故以清络饮清血络中之热,而不犯手;加杏仁利气,气为血帅故也;薏仁、滑石、利在里之湿;冀邪退气宁而血可止也。

  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方

  即于清络饮内加杏仁二钱、滑石末三钱、薏仁三钱,服法如前。

  【点评】讨论暑瘵的证治。

  文中认为暑瘵的发生除与暑热有关外,还与湿邪有关,所以可见“舌白不渴”。但本证的固然可以发生于暑热与湿相合的患者,也可发生于暑热无湿者。文中提出暑瘵的治法,应适用于暑湿伤肺络而引起的咳血、咯血者,如属暑热亢盛内迫血分而引起的咳血、咯血,则可参考上焦篇 11 条所述的治法,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

  三三、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小儿之阴,更虚于大人,况暑月乎!一得暑温,不移时有过卫入营者,盖小儿之脏腑薄也。血络受火邪逼迫,火极而内风生,俗名急惊,混与发散消导,死不旋踵。惟以清营汤清营分之热而保津液,使液充阳和,自然汗出而解,断断不可发汗也。可少与紫雪者,清包络之热而开内窍也。

  【点评】论述小儿暑痫的证治。但临床上,小儿暑温发生痉厥并非都属营分证,气分热盛也可发生痉厥,只要热势一减,痉厥即可自止。而在血分证时,痉厥也较常见,须清热凉血治之。在治疗上,除了可以合用紫雪丹外,还可加入凉肝息风之品。

  三四、大人暑痫,亦同上法。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瘛疭,可于清营汤中,加钩藤、丹皮、羚羊角。

  清营汤、紫雪丹方法并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