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别立一门。
三五、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此承上起下之文。按: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必再议,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流虽异而源则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难条分缕晰。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故本论摭拾[81] 其大概,粗定规模,俾学者有路可寻。精妙甚多,不及备录,学者仍当参考名家,细绎叶案,而后可以深造。再按:张洁古[82] 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呜呼!洁古笔下如是不了了,后人奉以为规矩准绳,此医道之所以难言也。试思中暑,竟无动而得之者乎?中热,竟无静而得之者乎?似难以动、静二字分暑、热。又云“中暑者阴证”,暑字从日,日岂阴物乎?暑中有火,火岂阴邪乎?暑中有阴耳,湿是也,非纯阴邪也。“中热者阳证”,斯语诚然,要知热中亦兼秽浊,秽浊亦阴类也,是中热非纯无阴也。盖洁古所指之中暑,即本论后文之湿温也;其所指之中热,即本论前条之温热也。张景岳又细分阴暑、阳暑:所谓阴暑者,即暑之偏于湿,而成足太阴之里证也;阳暑者,即暑之偏于热,而成手太阴之表证也。学者非目无全牛[83],不能批隙中窾[84],宋元以来之名医,多自以为是,而不求之自然之法象,无怪乎道之常不明,而时人之随手杀人也,可胜慨哉!
【点评】论述暑温与湿温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是因为这三种病都兼具有湿与热的双重性质,所以在治疗方法上有许多可互参之处。但吴氏认为张洁古所说的中暑就是湿温等见解尚有待商榷。
三六、长夏[85] 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长夏盛暑,气壮者不受也;稍弱者但头晕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则即病。其不即病而内舍于骨髓,外舍于分肉之间者,气虚者也。盖气虚不能传送暑邪外出,必待秋凉金气相搏而后出也。金气本所以退烦暑,金欲退之,而暑无所藏,故伏暑病发也。其有气虚甚者,虽金风亦不能击之使出,必待深秋大凉,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尤为重也。子、午、丑、未[86] 之年为独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于火也;丑、未湿土司天,暑得湿则留也。
【点评】论述伏暑的概念。但文中对感受暑邪当时不发病原因及伏暑病的轻重与发病季节、发病年份关系的论述以及气虚愈甚则发病愈迟、病情愈重等观点,还有待证实。文中提出的暑邪内伏,必须有秋冬寒凉之气引发的论述,揭示了伏暑病在发病之初每伴见表证这一临床特点,对于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三七、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头痛,恶寒,与伤寒无异;面赤烦渴,则非伤寒矣,然犹似伤寒阳明证;若脉濡而数,则断断非伤寒矣。盖寒脉紧,风脉缓,暑脉弱,濡则弱之象,弱即濡之体也。濡即离中虚,火之象也;紧即坎中满,水之象也。火之性热,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则迥异,何世人悉以伏暑作伤寒治,而用足六经羌、葛、柴、芩,每每杀人哉!象各不同,性则迥异,故曰虽在冬月,定其非伤寒而为伏暑也。冬月犹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与伤寒,犹男女之别,一则外实中虚,一则外虚中实,岂可混哉!
【点评】论述太阴伏暑的辨证要点。
太阴伏暑是伏暑初起的表现,其中头痛微恶寒,舌白,脉濡是有表邪之象,而面赤烦渴,脉数是暑热内盛之象。但原文称脉“濡则弱之象,弱即濡之体”,又有伏暑属“外实中虚”,伤寒为“外虚中实”之论,使人误认为本证有虚象。由于伏暑感受之邪有湿,出现濡脉为湿邪遏阻阳气之象,不能认为该证属虚。
三八、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点评】论述伏暑邪在气分兼表实的证治。为发病之初既有口渴、壮热等气分里热见证,又有无汗等表实见证,所以治用银翘散加杏仁、滑石等宣肺、利湿之品。
三九、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点评】论述伏暑邪在血分兼表实的证治。为发病之初既有口渴、舌赤等血分见证,又有无汗等表实见证,所以治用银翘散加用生地、丹皮、赤芍、麦冬等凉血养阴之品配合疏解外邪之剂。
四十、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此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也。
【点评】论述伏暑邪在气分兼表虚的证治。为发病之初既有壮热、口渴等气分热盛见证,又有汗出较多等表虚见证。所以在治用银翘散加杏仁以宣肺化湿,加石膏、黄芩以增加清气分邪热之作用。去牛蒡子、元参、芥穗,是避免用辛温发散和阴腻之品,以免发散过度加重表虚,也可不碍湿邪。
四一、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虚之证也。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六钱、飞滑石一两。
服如银翘散法。
胸闷加郁金四钱、香豉四钱;呕而痰多,加半夏六钱、茯苓六钱;小便短,加薏仁八钱、白通草四钱。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即于银翘散内,加生地六钱、丹皮四钱、赤芍四钱、麦冬六钱。
服法如前。
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方
即于银翘散内,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六钱、生石膏一两、黄芩五钱。
服法如前。
白虎法、白虎加人参法俱见前
加减生脉散方酸甘化阴
沙参三钱 麦冬二钱 五味子一钱 丹皮二钱 细生地三钱
水五杯,煮二杯,分温再服。
【点评】论述伏暑邪在血分兼表虚的证治。为伏暑发病之初即有舌赤口渴等血分见证,又有汗多等表虚见证。加减生脉散是生脉散用沙参易人参,再加入丹皮、生地等凉血养阴之品,既能清解血分之邪热,又能酸敛固表。
四二、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点评】再次强调伏暑、暑温、湿温三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