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来,治温热病者,初用辛温发表,见病不为药衰,则恣用苦寒,大队芩、连、知、柏,愈服愈燥,河间且犯此弊。盖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气化火,反见齿板黑,舌短黑,唇裂黑之象,火极而似水也。吴又可非之诚是,但又不识苦寒化燥之理,以为黄连守而不走,大黄走而不守。夫黄连不可轻用,大黄与黄连同一苦寒药,迅利于黄连百倍,反可轻用哉?余用普济消毒饮于温病初起,必去芩、连,畏其入里而犯中下焦也。于应用芩、连方内,必大队甘寒以监之,但令清热化阴,不令化燥。如阳亢不寐,火腑不通等证,于酒客便溏频数者,则重用之。湿温门则不惟不忌芩、连,仍重赖之,盖欲其化燥也。语云:“药用当而通神”,医者之于药,何好何恶,惟当之是求。
【点评】论述滥用黄连的弊病。
对于滥用黄连的弊病,前人多有论述,而吴氏进一步提出其弊病主要是苦寒之品能导致化燥、化火。古代医家屡屡提出其弊病,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某些温病在危重状态下,投用黄连后病情继续发展,使人误认为是用黄连后引起的热势亢盛;二是某些医家对温病的治疗只知倚重黄连,所以有滥用之弊,往往在用后病情仍进一步发展,致把其原因归结于用黄连;三是黄连用之不当,特别是较长期使用,确有某些不良反应。现代临床上治疗温病时,黄连之类的清热解毒药物运用甚为广泛,但如把这些药看作“中药抗生素”,那就不妥当了。因滥用苦寒药物,不仅可以伤及脾胃阳气,而且还会有些副作用,所以吴氏的告诫还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