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附2:日本传统医药学的治疗现状和今后之展望作者 伊藤清夫

费维光Ctrl+D 收藏本站 Ctrl+F 查找本页内容

附2:日本传统医药学的治疗现状和今后之展望作者 伊藤清夫
学生 张长清译
维光按:中医和汉方本来没有大的区别。经过日本人的解释,我们还必须予以区别。笔者以日本传统医药学称为汉方;以中国传统医药学称为中医。
前言
我们对“证”当然应继续加以研究。根据长泽元夫先生《关于经络问题》一文。这次为了思考日本的随证治疗的“证”,此文可作为参考文献。现在特发表中国费维光氏的《对伤寒论临床应用的认识》和长泽先生的《读费维光氏的论文后》两文。
费氏的论文,为投寄《汉方临床》杂志,先寄给矢数道明先生。矢数先生向我征求了是否发表的意见。随着上次的经络问题,与考虑的“证”这一基本问题有关,理应予以发表。
在《伤寒论》的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 年至 1866 年,相当于清代乾隆后期)的考证学家们。所以请了精通古文献的长泽元夫先生。请他谈谈日本学者古方派医家的观点,对费氏观点也一同加以论述。
以上所谈问题,因与日本的传统医药有关,所以请注意阅读。以下为“证”的研究(续)。
对于前述各个论点,将说明我的感想和意见,我综合性的研究“证”,可稍待于后。在这些各个论点中,含有许多令人受启发的东西。
首先是经络学说,在文献中,长泽先生的论点,可以说竭尽其要旨。用经络解释《伤寒论》的问题,是这次费氏论点的主题。如结合长泽先生评论性的论述来读,定有较多的可理解之处。
我自开始学习日本传统医药学的初步,对经络就不理解。
奥田老师辞世后,我有先生的遗稿,就拜读《伤寒论讲义》(日本医道出版社),从其一系列凡例中,引用其有关之处,以供参考。
“此书对《伤寒论》中从太阳病上篇到差后劳复病篇,作了解释”。
“对原本(《伤寒论》)中,前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痉湿喝四篇,后又有辨不可发汗、辨可发汗、辨发汗后病篇等数篇,随构成全卷。但开始一篇,在实际治疗中有关的地方甚少。结尾的各篇,很多内容在本篇中重复出现,无论如何都可看作由后人之手增添的,先贤各家对此各篇皆不采用。本书亦是如此。”
“在此书中,用1、3、5等细划字码,表示增添的条句,用粗体字一、三、五表示原文的条句以示区别。”
通过引用以上凡例,在被认为是后人增添的条句中,就包括用经络叙述的条句。(此书的条数,在403条中,被看作后人增添的条数,就有200多条)
我对于当初经络学说持有朴素的疑问,作为与称为人类的生物个体有关来讲是能理解的。但所用的数量较多的生药和人类相同,其中一个一个的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在人类的经络中是对该生药简单的分配吗?
考虑到人类的复杂性,对生药的思考是否过于简单。这一朴素的疑问,至今犹存。
西洋医学把生药成份仅看作几种来思考问题,应认为思考方法是不完备的,而把生药作为一个简单的成份来考虑的思想方法(指中国中医),也是不完备的。在把生药复合使用的治疗中,应当思考的问题还很多。
通过阅读费氏的论文,我们发现应当注意的事情。《伤寒论》成书,应说在公元204年左右。但该书被人看到、问世、以至被应用,则是千年以后(宋代)的事情。
《内经·素问》成书更早。但其问世,可说在隋、唐时代,比《伤寒论》早出世数百年。因此,用《内经·素问》的思考方法来注解《伤寒论》也就成了自然之事。费氏对此事已有论述。(我们因接触古代文献较少,就很难注意)。
孔子是公元前500年前周代的人物,当对于孔子、孟子极有感情时,就会产生他们像近代人那样的错觉。当对《伤寒论》有感情时,也会产生如对孔子的那样的错觉。我们应当感谢江户时代的考证家们。他们教给我们以怎样区分古文和后世文,来作为考证成书年代的证据。(《伤寒论》中的古文体,被考证为孔子时代的文体)
应当注意,在中国也具有如费氏那样的观点的学者;同时也应接着思考,必要时对我们自己从事的日本传统医学的本质进行充分的探讨。
(日本东洋医学会名誉会员)
《汉方临床》1992年39卷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