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田先生关于条文对比的研究,首先介绍条文的编号、或条文所在的篇数,如下:
《康治本伤寒论》条文编号从第1至第65。
《金匮要略》以条文所在的篇数编号从第1至第25。
《伤寒论》(奥田谦藏注)条文编号从第1至第410。
前文的经验表明,只比较《康治本伤寒论》与《伤寒论》是难以得出结论的,将《金匮要略》作为中间媒介,才有可能进行各种分析,得出明确的结论。其结果是:《伤寒论》在最后成书时,已经参考了《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在最后成书时,已经参考了《康治本伤寒论》,这便有了思维根据,对上述三书的条文进行研究,又发现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现在,以苓桂甘枣汤为例:这在《康治本伤寒论》第20条为“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苓桂甘枣汤主之。”在《金匮要略》第8篇中有“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主之。”此两条“者”字的位置不同,在后者的条文含义上增加了“说明程度”,以后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专称为“说明成分”。上述这一条文在《伤寒论》第15条为“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比《金匮要略》在文字上又增加了“其人”两字,这说明又增加了说明成份。这样,书的成立年代越晚,条文上附加的说明成分就越多,这已经成了规律性的特征,也可以说已成为对年代流失的记录。
如《康治本伤寒论》第31条桃仁承气汤条“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但少腹急结者,桃仁承气汤主之。”此条到了《伤寒论》的第111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有“·”者为增加的说明成分。
又如《康治本伤寒论》第8条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而到了(奥田氏)《伤寒论》的第22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另外,增加日数,也是增加说明成分。如《康治本伤寒论》第61条
“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到了《伤寒论》
第32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
之。”
亦有增加了日数,又增加其他说明成分者。
如果将《康治本伤寒论》所对应《伤寒论》的条文一一解说,文字过
于繁冗,所以只作提示条文编号的对比,前面为《康治本伤寒论》的、后
面则是《伤寒论》的条文编号。
增加说明成分者如下:
8→22(21+22)、11→29、18→61、19→63、20→65、21→67、23→68、
31→111、35→156、36→159、38→165、41→183、46→244、62→333共14
条。
增加日数者如下:
26→99、27→103、29→107、32→142、42→175、52→313、53→314
61→329。共8条。
既增加日数,又增加说明成分者:
30→108、34→154、57→321、59→326。共4条。
以上共26条,正占《康治本伤寒论》条文总数的40%。
如上所述,增加的说明部分,这已成了规律性的特征。这一事实,从人的本质来说,也是当然的演变,而《康治本伤寒论》65条条文,在奥田氏注《伤寒论》410条中,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条文,真正成为《伤寒论》的骨骼。因而更加强了《康治本伤寒论》是原始型本的概念。
远田先生除了研究附加于条文的说明成分之外,又进而研究了条文的迁延性的变化情况。
(一)关于桃花汤的条文
《康治本伤寒论》第55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到了《金匮要略》第七篇中的桃花汤,则无有病名,只作药方说明,去“少阴病”,条文为“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此条至《伤寒论》,则成为条文的骨骼,与《康治本伤寒论》第55条完全相同,成为《伤寒论》第316条。
(二)关于通脉四逆汤的条文
《康治本伤寒论》第 60 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到了《金匮要略》第 17 篇中的通脉四逆汤“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里亦去除“少阴病”病名,又将繁杂多项病证词组,简化为“汗出而厥者”,只留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的语言。
到了《伤寒论》成书时,将《金匮要略》的此条以第 381 条抄入书中,即“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作为古文保留下来。又在《伤寒论》的第 327 条,与《康治本伤寒论》的第 60 条完全相同。结果《康治本伤寒论》的一条,在《伤寒论》中却演变成两条。
(三)关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
《康治本伤寒论》第 42 条“伤寒下后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但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到了《金匮要略》第13篇,将此条简化为“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也是到了《伤寒论》成书时,将《金匮要略》的此条,抄入《伤寒论》第231条外,又将《康治本伤寒论》第42条,增加了说明成分,抄入《伤寒论》第175条“伤寒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也是在《康治本伤寒论》中只有一条,到了《伤寒论》则成了两条。
按:《康治本伤寒论》有25首药方抄入《金匮要略》中,而将随药方的条文经变更而抄入《金匮要略》中的不过四条(此处三条,前文一条)而已。又《伤寒论》从《金匮要略》中条文原样抄入的不少。
《金匮要略》第17篇中的7条和其他篇中的两条共9条抄入《伤寒论》中者如下:
1、吴茱萸汤的条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抄入《伤寒论》第 389 条。
2、四逆汤的条文“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抄入《伤寒论》第 388 条。
3、小柴胡汤的条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抄入《伤寒论》第390 条。其中“呕而发热者”又抄入第 156 条。
4、桂枝汤的条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抄入《伤寒论》第 383 条。
5、小承气汤的条文“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抄入《伤寒论》第 385 条。
6、白头翁汤的条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抄入《伤寒论》第 382 条。
7、栀子豉汤的条文“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软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抄入《伤寒论》第 386 条。
8、《金匮要略》第 22 篇的小柴胡汤的条文“妇女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其血必结,故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抄入《伤寒论》第 151 条。
9、《金匮要略》第 10 篇的大承气汤的条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须下之,宜大承气汤。”抄入《伤寒论》第 264 条。
维光按:远田先生在三书成立时代顺序的思维基础上,对三书条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更加证明了《康治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在这种出书年代顺序上,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仅此一项,亦是三书成立年代的又一铁证。
远田先生说,令人极感兴趣的是:
《金匮要略》第13篇中相连的两条,即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与猪苓汤的条文“脉浮发热,渴欲饮水,猪苓汤主之。”又以相连的形式,抄入《伤寒论》第231条和第232条。
又《金匮要略》第2篇中的桂枝附子汤的条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与甘草附子汤的条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两条相连,又以相连的形式抄入《伤寒论》第181条和第182条。
又《金匮要略》第13篇中的五苓散条文"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连着另一条文"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这相连的两条,分别抄入《伤寒论》的第71条和第74条。中隔两条,虽不相连,也近于相连之类。
据《金匮要略》第8篇中的桂枝加桂汤的条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更加桂二两也。”在抄入《伤寒论》第 124 条时,而除去此条的“发汗后”和“主之”两处,成为“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二两也。”在《伤寒论》成书时,确实认为“发汗后”和“主之”是不适当的。以“烧针”开头为佳。
维光按:从远田先生上述说明中得知:《康治本伤寒论》条文有40%带有说明成分编入《伤寒论》中,当然,那60%的条文是原封不动地编入《伤寒论》的。《金匮要略》成书时,将《康治本伤寒论》四首药方,经过增删润色编入《金匮要略》中。当《伤寒论》成书时,除上述从《康治本伤寒论》全都编入外,共编入《伤寒论》的《金匮要略》的条文21条,极少变动,而多是原样抄录。读此一段,则知《伤寒论》与前二书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