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经方首字母 医案|医话|讲稿 条辩 本草首字母 病类 典籍

第三章 太阳病有汗病势(4)

郭生白Ctrl+D 收藏本站

  太阳病汗出恶风为桂枝汤证,若更加项背强几几是项背组织津液不足而致肌肉神经拘急。此条脉证即桂枝汤证的脉证兼有项背拘急,所以用桂枝汤加葛根治疗。仲景治病,必因其病势立方,若有其他兼证的,在主法不变的基础上一证一药。如本条项背拘急则加葛根。葛根治项背强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56克桂枝42克芍药28克

  生姜42克甘草28克大枣12枚壁

  上六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如

  桂枝法。”

  按:此方即桂枝汤加葛根56克。葛根主消渴、诸痹、起阴气,利大小便。痹为血行不利闭阻不通。临床上分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内经又按病变部位分筋痹、骨痹、脉痹、肌痹、皮痹。起阴气即发动营气的意思。按止渴通诸痹,利大小便都是通行津液的功效。太阳病汗出票风加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治,若脉浮紧无汗恶寒加项背强几几的则用葛根汤治。葛根汤实即麻黄汤加葛根,足见葛根为治项背强几几的有效药。

  29.“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杳仁汤主之。”

  本条太阳病应用汗法祛邪外出,下法为逆。误下太阳会造成两种喘。第一种是下后表证骤然消失,大喘汗出短气。此是正气暴脱,内经所谓下之息高。这是肺气垂绝的表现。

  第二种是外趋之抗御势能未被下药造成伤害,表证未解,但终因误下带来轻微的变逆而微喘,如本条证所示。因表证未解而主以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以治喘。本条为桂枝汤证兼微喘的。临床中不必非误下不可,凡桂枝汤证兼微喘即与本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桂枝42克甘草28克生姜42克芍药42克

  大枣12枚杏仁50枚去皮尖厚朴28克去皮

  上七味,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温复取微似汗。”

  按:厚朴主肺气胀满喘咳,杏仁主咳嗽上气喘促。桂枝汤加此二味治桂枝汤证而有喘咳兼证。本条证因喘而用厚朴杏仁,不用麻黄是因病本有汗出,麻黄发汗伤津液。

  30.“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按:“喘家”指素有喘咳宿疾之人。凡有喘之宿疾的人感受伤寒外邪,每使宿疾加重。当其在太阳病势过程中用桂枝汤解表加厚朴杏仁兼治其喘会有更好的疗效。上条为误下致喘,本条为素有喘病。其由来虽不同,但证同则治法亦相同。

  31.“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西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太阳病有汗病势误用麻黄汤,或发汗后重发汗,或发汗不如法至如水淋漓,皆可能因汗多伤害表阳而致汗漏不止。所谓汗漏不止,即汗出如漏而不自止。汗多伤阳亦伤津液。伤阳则恶风身寒,伤津则小便难。肌组织神经失于温煦濡养而拘挛,所以屈伸不利。本条证乃太阳病过发汗伤阳伤津,有向少阴发展的趋势。但脉仍浮而不沉细,表热仍末解,所以仍为太阳病,所以用桂枝汤加附子以助阳解表。

  阳气与阴津是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阴津来源于阳气,阳气发生于阴津。阳盛伤津,撤其热即存其津,如阳明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阳亡则津枯,阳气复则津自继,如少阴病阶段亡阳吐利身疼之证。本条则病仍在表,但助其表阳,祛邪外出,汗即止而津自复。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42克芍药42克甘草28克生姜42克

  大枣12枚附子1枚炮去皮切

  上六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泽,温服200毫升,将息如前法。”

  按:附子,中医誉为西大君药之一。在《伤寒论·少阴篇》中有一个心脏机能衰弱的病症,是这样生动地描写的:“脉微欲绝,西肢厥逆,恶寒而身蜷。”这正是附子的主疗证候。但附子如何能唤起心脏机能的呢?据实验证明,附子有振奋心脏机能这一基本功能,所以它是中药中回阳挽脱的圣药。

  虞博对附子总结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人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在虞氏的叙述中看附子,从气到血,由表及里无所不至。

  但附子的效用如此之宽广,完全是建立在它的强心作用上的。附子有生用和炮用两法:生用力峻猛,炮用力缓和。李时珍说:“生用则发散,炮用则峻补。”在《伤寒论》中,凡用附子入发散剂则炮熟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及本方等。凡用于回阳挽脱剂则生用,如西逆汤、白通汤等。再如附子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泻心汤等亦为炮用。从仲景的用药规律看,病势危急则生用以求奏效迅速,病势较缓则炮用以取药性平和。按仲景用附子病例,与时珍所说不尽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