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附子汤。汉。太阴病。干姜附子汤方(病人白天非常烦躁夜晚正常;溺水受寒之人可用之;宋本为干姜生附子)【方解】胡希恕注:此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须服用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
干姜附子汤方(病人白天非常烦躁夜晚正常;溺水受寒之人可用之;宋本为干姜生附子)
[原文]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破八片炮)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方解】胡希恕注:此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须服用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
冯世纶解读: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顿服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这里注意附子生用,不是里虚寒甚是不能用的。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相关条文]
【7.30】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方义]
此温中回阳,去里寒之方。
[主治]
阳虚烦躁,昼日发作,不得卧,夜间安静。但必须经过汗下,具有手足厥逆、脉沉而微、不喜冷性饮食、身无大热等症,且不兼有口苦、喜冷之热证,小便不利、苔白而滑之水证,恶风寒之表证,及年老体衰之虚证。
[药品]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脾胃之阳,附子补肾命之阳。
按:此方去四逆之甘草,其力甚猛,比四逆汤为峻,回阳力强,如增加药味,反牵制其力,减低功效。
[禁忌证]
一切热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茯苓四逆汤:此治阳虚气虚兼水证烦躁之方。
(2)大青龙汤:此治表寒里热烦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本汤主之。(61)
翰卿按:“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根据病因及证候,知为真寒假热证。山田氏云;烦躁属阳证,而今无少阳主证之呕,阳明主证之渴,太阳主证之热,其脉沉微,其非阳证之烦躁明矣。此条烦躁需与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亡阳虚寒之烦躁;大青龙汤后汗多亡阳,恶风烦躁;栀豉汤之虚烦鉴别清楚,不可混误。汤本氏云:昼日烦躁不得卧,夜而安静者,非瘀血所致也;陈慎吾云:昼烦夜静,多属阳虚,夜烦昼静,多属阴虚。虽不尽然,亦可作一诊断参考。
2.此与热人血室,适得其反。热人血室则昼日明了,夜则谵语,此则昼日烦躁,夜而安静。阳实者,泻其热,阳虚者,温其寒。(《经方实验录》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桂枝麻黄各半汤。汉。太阳病。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荨麻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麻黄汤见后卷,冷风过敏、风疹、荨麻疹常用此方+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小柴胡汤。汉。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桂枝加葛根汤。。仲景之寒病。桂枝加葛根汤方(倪海厦常用来治疗学生跑操汗出后的感冒,也治面瘫嘴歪眼斜;急性扁桃体炎+连翘金银花浮萍蝉蜕,少商、商阳放血,扁桃体点刺放血,针刺后溪+照海;颈椎病;)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仲景之寒病。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肝著汤;两腋疼痛,不能转侧身,肝经络过之处)[原文]柴胡四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
桂枝二麻黄一汤。汉。太阳病。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去皮)一两十七铢,一两六铢,麻黄(去节)十六铢,生姜(切)一两六铢,杏仁(去皮尖)十六个,甘草(炙)一两二铢,大枣五枚。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葛根加半夏汤。汉。太阳病。葛根加半夏汤方 【方解】胡希恕注:此于葛根汤加治呕逆的半夏,故治葛根汤证而呕逆者。冯世纶解读:于葛根汤加半夏,实际其组成和功能与葛根汤与小半夏汤的合方相似,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原文]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