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朗读
干姜附子汤方(病人白天非常烦躁夜晚正常;溺水受寒之人可用之;宋本为干姜生附子)【方解】胡希恕注:此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须服用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

干姜附子汤原文

  干姜附子汤方(病人白天非常烦躁夜晚正常;溺水受寒之人可用之;宋本为干姜生附子)

  [原文]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破八片炮)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方解】胡希恕注:此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须服用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

  冯世纶解读: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但顿服量较重,故治四逆汤证不急迫而阴寒较甚者。这里注意附子生用,不是里虚寒甚是不能用的。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相关条文]

  【7.30】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方义]

  此温中回阳,去里寒之方。

  [主治]

  阳虚烦躁,昼日发作,不得卧,夜间安静。但必须经过汗下,具有手足厥逆、脉沉而微、不喜冷性饮食、身无大热等症,且不兼有口苦、喜冷之热证,小便不利、苔白而滑之水证,恶风寒之表证,及年老体衰之虚证。

  [药品]

  干姜一至二钱 附子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脾胃之阳,附子补肾命之阳。

  按:此方去四逆之甘草,其力甚猛,比四逆汤为峻,回阳力强,如增加药味,反牵制其力,减低功效。

  [禁忌证]

  一切热证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茯苓四逆汤:此治阳虚气虚兼水证烦躁之方。

  (2)大青龙汤:此治表寒里热烦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本汤主之。(61)

  翰卿按:“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根据病因及证候,知为真寒假热证。山田氏云;烦躁属阳证,而今无少阳主证之呕,阳明主证之渴,太阳主证之热,其脉沉微,其非阳证之烦躁明矣。此条烦躁需与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亡阳虚寒之烦躁;大青龙汤后汗多亡阳,恶风烦躁;栀豉汤之虚烦鉴别清楚,不可混误。汤本氏云:昼日烦躁不得卧,夜而安静者,非瘀血所致也;陈慎吾云:昼烦夜静,多属阳虚,夜烦昼静,多属阴虚。虽不尽然,亦可作一诊断参考。

  2.此与热人血室,适得其反。热人血室则昼日明了,夜则谵语,此则昼日烦躁,夜而安静。阳实者,泻其热,阳虚者,温其寒。(《经方实验录》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朗读
()

猜你喜欢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声音嘶哑) [原文]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
[原文]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
理中汤方(脾胃寒湿,腹泻;又名人参汤) [原文]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
[原文]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宋版称之为四逆散,可用来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肝脓疡)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