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朗读
小承气汤方(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痛屁多的便秘)   [原文]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小承气汤原文

  小承气汤方(治疗舌苔黄小便黄小腹痛屁多的便秘)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用法]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相关条文]

  【9.31】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9.32】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以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9.36】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夜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zhān)语,小承气汤主之。

  【9.37】阳明病,谵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9.74】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9.75】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11.95】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汉方应用】腹满,便秘,高血压,急性热病。

  [方义]

  此排除肠胃积滞较轻之剂(偏重在胀满方面)。

  [主治]

  阳明病,肠胃积滞,腹部胀满,拒按,大便不利,但没有舌苔芒刺等燥热较重之证。

  [药品]

  大黄一至三钱 厚朴二至三钱 枳:二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厚朴消胀,枳实导滞,大黄通便。

  [禁忌证]

  (1)腹胀满,不敢服冷性饮食者忌之。此系寒证之胀满,不宜用大黄。

  (2)腹不胀满,但大便不利者,亦不宜用。此以通便为主,厚朴、枳实没有使用的必要。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承气汤:此荡涤肠胃之重剂。腹胀满拒按、大便燥结者宜之。

  (2)调胃承气汤:此荡涤肠胃之轻剂,大便燥结、腹不胀满者宜之。

  (3)厚朴三物汤:此治腹痛大便闭之方。

  (4)厚朴大黄汤:此治胃中燥热逼水饮上逆之支饮胸满的方剂。

  (5)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此治虚证胀满之方。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里阳证...

阳明病朗读
()

猜你喜欢

猪肤汤方 [原文] 猪肤一斤 [用法]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一说白粉即米粉,南阳林山则说白粉为白垩土) [相关条文] 【11.31】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
麻黄汤方(高烧无汗关节酸痛的感冒;又叫还魂汤) [原文]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
小青龙汤方(表寒里寒,咳嗽,冬天发作的哮喘,内有水饮型咳嗽;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发热且舌苔发白者;遇冷就咳,温度低就严重,是肺中有痰饮;表寒里寒,天变冷就咳,清晨咳而白天不咳;)   [原文]麻黄三两 (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百日咳;感冒同时伴有咳嗽和气喘)  [原文]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