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朗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南阳林山用此方治疗大肠息肉、乳糜尿、子宫肌瘤等;又名苓甘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原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南阳林山用此方治疗大肠息肉、乳糜尿、子宫肌瘤等;又名苓甘枣汤)

  [原文]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用法]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关条文]

  【7.34】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8.6】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汉方应用】动悸而神经兴奋者,胃内滞水,小便不利,胃脘疼痛,胃液分泌过多症。

  [方义]

  此利水补阳,散寒健中,预防奔豚证之方。

  [主治]

  发汗后,阳气被伤,寒水初动,脐下悸欲作奔豚。但必须兼有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脉沉而迟等寒证和水证现象。

  [药品]

  茯苓三至五钱 桂枝二二至二钱 甘草一钱至钱半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二茶杯半,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补阳散寒,甘草、大枣补中以防寒水上泛。

  [禁忌证]

  兼口苦喜冷者忌之,恐兼有热证也。

  [类似方剂参考]

  桂枝加桂汤:此为治寒证奔豚但不兼水气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本汤主之。(65)

  2.治奔豚之属于水气者,然运用之于避饮殊有特效。(方函口诀)

  3.治囊累年不愈。(《读我书续录》)陆渊雷按:避饮避囊,皆指胃扩张病、胃内有停水者。

  4.凡瘀血之上冲,必在左腹部,沿左侧腹直肌而发。气及水毒之上冲,必在右腹部,沿右侧腹直肌而发。本方腹诊,右侧腹直肌之挛急甚明显,按之疼痛。(《皇汉医学》)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
[原文]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
小青龙汤方(表寒里寒,咳嗽,冬天发作的哮喘,内有水饮型咳嗽;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发热且舌苔发白者;遇冷就咳,温度低就严重,是肺中有痰饮;表寒里寒,天变冷就咳,清晨咳而白天不咳;)   [原文]麻黄三两 (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厚皮的皮肤病,湿疣;阴天肌肉酸痛;脂溢性皮炎、手脚角质层过厚;又名麻杏薏甘汤)
()
大青龙汤方(表寒里热,禽流感、新冠肺炎高烧、夏天发作的哮喘等;会有高热,麻杏石甘汤无高热,可区别;一服发汗后,复发烧者,千万不可再服,会造成汗流不止,郝万山讲过的案例。急性肾炎可用此方)
()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