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朗读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倪海厦用来治晕车晕船;治水饮特效;宋本叫苓桂术甘汤;水饮、痰饮在胃部,头昏,短气)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原文

水饮、痰饮在胃部,头昏,短气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倪海厦用来治晕车晕船;治水饮特效;宋本叫苓桂术甘汤;)

  [原文]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关条文]

  【7.38】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4.3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汉方应用】胃部停水,神经质,尿量减少,心悸亢进,耳鸣,眼病。自律神经不安,心脏瓣膜症,泪腺炎,耳背,美尼尔氏综合征。

  [方义]

  此补心阳、散寒邪、降逆气、补脾利水之方。

  [主治]

  (1)伤寒误用吐下药,心阳被伤,水气凌心,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2)水饮短气。

  (3)心下支饮,胸胁满,目眩。

  以上三证都必须具有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不喜冷性饮食、脉沉紧或沉迟等现象。因为这都是心阳虚而有寒,水邪停蓄不化之故。

  [药品]

  茯苓三至四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白术二至三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利水;白术、甘草补脾,并助水邪之吸收;桂枝温散寒邪,兼降水邪之上逆。

  [禁忌证]

  凡有口苦、喜冷性饮食等热证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真武汤:此回阳镇水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治水兼补气之方。

  (3)肾气丸:此系治气短但偏于补肾阳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本方主之。(67)翰卿按:本证必有小便不利之证,否则,不可能知道是水气为患。曹颖甫云:本方为痰饮之主方,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为水气凌心,与金匮胸胁支满,目眩之义同。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为真武汤所主。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本汤主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本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映淮按:上两条皆有胸胁支满、目眩,然非少阳证也,少阳证有寒热往来,耳聋,脉弦,故用柴胡汤和解。本证乃脾胃虚弱,中无砥柱,土虚不能制水,水邪上凌于心,故有逆满,冲胸,目眩等饮邪上凌症状。短气亦是水饮停积,气机不畅所致,故用本方健脾化饮为治。

  3.治胸部痞满,大便溏泄,日久不愈而成为里寒者;金匮治痰饮,其主证一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一为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治胸满支饮上冲,目眩及睑浮肿者。(《伤寒论译释》)

  4.本方主治心下停饮上冲,眩晕,动惕等,为逐饮、降冲、定悸之主剂。运用于神经性心脏病,慢性肋膜炎之积水,气逆,小便不利,神经性高血压,头晕目眩,眼结膜炎,慢性湿性胃炎,轻性脚气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5.治饮家眼目生云翳,昏暗疼痛,上冲头眩,睑肿,眵泪多者及雀目证,均有奇效。以心胸动悸,胸胁支满,心下逆满等证为目的。(《类聚方广义》)

  6.一妇郁冒上逆,居恒善惊,闻足音跫然惊悸怵惕,不欲见人,居常独卧已数年,与本方而愈。(《成绩录》)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朗读
()

猜你喜欢

甘草麻黄汤方(加生半夏是治疗脑部积水的基础方)
()
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感冒后的低热不愈;大病后虚烦失眠;栀子豉汤方(烦躁导致的失眠)
()
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
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