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朗读
[方义]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

茯苓甘草汤原文

茯苓甘草汤方

[原文]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用法]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关条文]

【7.44】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1.7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汉方应用】发热汗出,小便不利,手足冷,心下时感动悸。感冒及其他发烧,心脏病,冻疮。

  [方义]

  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

  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兼发热恶风寒的表寒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五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证]

  小便利者,喜冷性饮食者,无表寒证现象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证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利水兼补气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本方主之。翰卿按:本证当有小便不利,否则,汗出不渴易与常自汗出的桂枝汤证相混。东洞翁认为兼有冲逆而呕;柯氏认为应有心下悸;陈慎吾认为茯苓甘草汤重用生姜必有呕证。以药测证,当有心下悸,气上冲而呕,小便不利等胃气不降、水聚中焦之症状。

  2.伤寒厥而心下悸,一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翰卿按:“伤寒”二字最应注意,为使用桂枝、生姜之关键也。本方是治水饮之方,是利小便之方。主证: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兼有表寒证。副证:心下悸,汗出不渴,冲逆而呕。

  3.心下悸,大率属痫与饮,此方加龙骨、牡蛎绝妙。此证有致不寐者,酸枣汤、归脾汤皆不能治,余用此方屡奏奇效。一妇人,自心下至膈上,动悸甚剧,有城郭震撼之势,于是眩晕不能起,夜则悸烦目不合,如此者数年,余用本方加龙骨牡蛎,日渐见效,半年而痊愈。(《方与貌》)

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朗读
()

猜你喜欢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擘)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原文]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
白术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只有湿,无表证;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
()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肾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
()
[原文]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原文]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