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汉。太阳病。[方义]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
茯苓甘草汤方
[原文]
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用法]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关条文]
【7.44】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1.7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汉方应用】发热汗出,小便不利,手足冷,心下时感动悸。感冒及其他发烧,心脏病,冻疮。
[方义]
散寒利水。此方治证较五苓散证寒证较重而水证较轻。
[主治]
外感寒邪,心阳被伤,水邪不化,留于心下致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但必须具有不喜冷性饮食,或兼发热恶风寒的表寒现象。
[药品]
茯苓二至五钱 炙甘草一至二钱 桂枝二至三钱 生姜一至三钱
[煎服法]
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茯苓制水,桂、甘、生姜解表散寒。
[禁忌证]
小便利者,喜冷性饮食者,无表寒证现象者,均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五苓散:此散寒利水,治水证较重之方。
(2)茯苓四逆汤:此回阳利水兼补气之方。
(3)真武汤:此回阳利水兼理脾和肝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本方主之。翰卿按:本证当有小便不利,否则,汗出不渴易与常自汗出的桂枝汤证相混。东洞翁认为兼有冲逆而呕;柯氏认为应有心下悸;陈慎吾认为茯苓甘草汤重用生姜必有呕证。以药测证,当有心下悸,气上冲而呕,小便不利等胃气不降、水聚中焦之症状。
2.伤寒厥而心下悸,一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翰卿按:“伤寒”二字最应注意,为使用桂枝、生姜之关键也。本方是治水饮之方,是利小便之方。主证:小便不利,不喜冷性饮食,兼有表寒证。副证:心下悸,汗出不渴,冲逆而呕。
3.心下悸,大率属痫与饮,此方加龙骨、牡蛎绝妙。此证有致不寐者,酸枣汤、归脾汤皆不能治,余用此方屡奏奇效。一妇人,自心下至膈上,动悸甚剧,有城郭震撼之势,于是眩晕不能起,夜则悸烦目不合,如此者数年,余用本方加龙骨牡蛎,日渐见效,半年而痊愈。(《方与貌》)
小柴胡汤。汉。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仲景之伤风。[原文]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干姜汤。。仲景之寒病。甘草干姜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提振胸阳,提高抗感冒的能力,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用此方预防新冠肺炎,医护人员零感染,2020年3月CCTV4报导过;可用来提升阳气,抗感冒用之;又名二神汤,止吐血神剂;上焦虚寒;提振胸阳,预防感冒)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汉。太阳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百日咳;感冒同时伴有咳嗽和气喘) [原文]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黄连黄芩汤。汉。太阳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肠病毒;阿米巴痢疾;小儿手足口病可用此方;屁臭大便粘马桶;表邪下陷)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汉。太阳病。【方解】胡希恕注:此于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补中健胃,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宋本叫新加汤,是加芍药为四两,两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