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芒硝汤方(可用来治大肠癌)
[原文]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芒硝二两 大枣四枚 半夏二十铢
[用法]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相关条文]
【7.76】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方义]
此治少阳虚证兼阳明实证,救误之方。
[主治]
少阳病,寒热往来,口苦,胸胁满,呕吐,日晡潮热,因误下后大便微利,但必须腹有拒按。
按:此证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胜,则适用本方为是。
[药品]
柴胡二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至二钱 半夏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芒硝钱半至三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减半,去滓,人芒硝,再煎至半茶杯,温服。
[用药大意]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芒硝治阳明之潮热。
[禁忌证]
(1)少阳病兼潮热下利,如腹不拒按者,不可用。
(2)腹拒按,潮热下利,如没有少阳虚证也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2)小柴胡汤:此治少阳虚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本汤主之。(104)翰卿按:此证腹部不拒按者,也可先用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也有治疗潮热的作用。若小柴胡力有未胜,则用本方为是。翰卿又按:“日晡所发潮热”,是肠中有燥屎的症状之一。由于下法不当,实邪未去,胃气已伤,用柴胡加芒硝汤有补泻兼施的意义,可细心体会之。
2.小柴胡汤证而腹有坚块苦满难解者;小柴胡汤证,发潮热,大便不通者。(《伤寒论译释》)
3.不加大黄者,以地道原通,不用大柴胡者,以中气已虚也。(《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治则及治忌。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散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篇以及《金匮要略》中。因此,要解读少阳病,不能只看《伤寒...
少阳病。《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治则及治忌。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散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篇以及《金匮要略》中。因此,要解读少阳病,不能只看《伤寒
下瘀血汤。汉。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下瘀血汤方(南阳林山注:脑溢血可用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以酒一升,水一升,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汉。仲景之温病。 [原文]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汉。仲景之温病。[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麻黄各半汤。汉。太阳病。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荨麻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麻黄汤见后卷,冷风过敏、风疹、荨麻疹常用此方+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仲景之湿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去上焦湿)[原文]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小青龙汤。。仲景之湿病。小青龙汤方(表寒里寒,咳嗽,冬天发作的哮喘,内有水饮型咳嗽;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发热且舌苔发白者;遇冷就咳,温度低就严重,是肺中有痰饮;表寒里寒,天变冷就咳,清晨咳而白天不咳;) [原文]麻黄三两 (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