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黄芩汤

黄芩汤朗读
黄芩汤方(急性肠炎,肚子痛、拉肚子;腹痛并伴有下利)

黄芩汤原文

  黄芩汤方(急性肠炎,肚子痛、拉肚子;腹痛并伴有下利)

  [原文]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相关条文]

  【8.50】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汉方应用】伴有恶寒、发烧、腹痛、心下痞闷等症状之一的下痢,胃肠粘膜炎。

  [方义]

  此清热燥湿、止痛止利之方。

  [主治]

  泄泻或痢疾。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等热证现象。

  [药品]

  黄芩二至三钱 甘草一至二钱 生杭芍三至五钱 大枣二至四枚

  [加减法]

  兼呕者,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以止泻痢;芍药逐血痹以治腹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兼理肠胃之虚。

  [禁忌证]

  一切喜热性饮食的寒证泻痢绝对禁用。

  [类似方剂参考]

  (1)葛根芩连汤:此治兼有表证之热性泄泻下利的方剂。

  (2)仓廪汤:此治兼有太阳少阳表证之下利的方剂。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本汤。(172)翰卿按:①本条没有太阳少阳的具体症状,因此太阳少阳合病的名称在本条没有存在的价值,应该取消。②本节的222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自下利,多数是便脓血的痢疾,少数是便稀粪者。③呕吐下利属于寒性、热性之辨别,除平素喜冷、喜热和大便情况外,对吐泻出的物质、患者的感觉、小便颜色的赤白、发病的季节、治疗的经过及饮食的异常现象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映淮按:本方为治热性下利之专方。脉数、心烦应为具备之证,但非必然具备之证,临床只要辨清属热性下利,即可加减应用,不必拘于某一证之有无。

  2.黄芩汤是治热利之专方,后世治痢之方剂,大都由此方化裁而来,例如朱丹溪用以治热利腹痛,更名黄芩芍药汤,张洁古于本方中更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当归、肉桂,名为芍药汤,治赤白痢疾,尤有显著效果。(《伤寒论译释》)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朗读
()

猜你喜欢

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感冒后的低热不愈;大病后虚烦失眠;栀子豉汤方(烦躁导致的失眠)
()
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荨麻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麻黄汤见后卷,冷风过敏、风疹、荨麻疹常用此方+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
[原文]栀子十四枚(擘) 连翘二两  甘草二两  栝蒌根四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桂枝加葛根汤方(倪海厦常用来治疗学生跑操汗出后的感冒,也治面瘫嘴歪眼斜;急性扁桃体炎+连翘金银花浮萍蝉蜕,少商、商阳放血,扁桃体点刺放血,针刺后溪+照海;颈椎病;)
()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儿童尿床+桑螵蛸;遗精+炮附子;盗汗,手淫严重不能自控;青年脱发、鬼剃头(斑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