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黄连汤

黄连汤朗读
黄连汤方(治疗胃炎;舌苔发白且胃疼)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黄连汤原文

  黄连汤方(治疗胃炎;舌苔发白且胃疼)

  [原文]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方解】

  胡希恕注:此于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强治心烦腹痛的作用,复加桂枝以降气冲,故此治半夏泻心汤证心烦悸、腹中痛而气上冲者。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本方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有相似处,而本方的桂枝有降冲逆作用,故长于治心烦悸,如把桂枝加量,则治悸更佳。

  [相关条文]

  【8.51】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

  【汉方应用】伤食等胃痛、腹痛、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头痛,口臭,急性肠胃炎,胃酸过多症,口腔炎,二日醉(饮酒次日头痛、精神不振、恶心等症状),蛔虫,胆结石等所致胃痛。

  [方义]

  此调理上热下寒兼补虚之方(也就是治腹痛呕吐,寒证多热证少兼中气不足之方)。

  [主治]

  腹痛呕吐。但必须具有口苦、不能食冷性饮食、腹部喜按、脉象沉迟无力等表现。

  [药品]

  黄连一钱至钱半 炙草五分至一钱 干姜一钱至钱半桂枝一钱至钱半 人参五分至一钱 半夏一钱至钱半 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频频服下,以防吐出药液。

  [用药大意]

  黄连、桂枝、干姜调寒热以止腹痛;半夏降逆以止呕;参、枣、草和中以补虚。

  [加减法]

  治腹痛重,加生杭芍最效;兼下利,用干姜最良;呕吐。可兼用生姜。

  [禁忌证]

  凡腹痛,呕吐,口不苦者,或喜冷性饮食者,或脉滑数者,或腹部拒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因为口不苦是上焦无热,喜冷性饮食系胃中不寒,脉滑数不是虚寒脉象,腹部拒按是腹痛的实证。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加芍药汤:此治寒证腹痛不拒按之方。

  (2)桂枝加大黄汤:此治寒证兼实证腹痛拒按之方。

  (3)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此治寒热往来兼呕吐腹痛之方。

  (4)大承气汤:此治实热腹痛拒按之方。

  (5)理中汤:此治虚寒腹痛不拒按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本汤主之。(173)

  翰卿按:此是调和下寒上热之方,也就是治腹痛呕吐,寒证多热证少,兼中气不足之方。一般腹痛呕吐是不适用的,着眼点是胃部虚寒,其诊断要点是腹不拒按,没有喜冷喜饮的现象,手足厥冷,脉象沉迟无力,发病之先或有吃生冷过度的情况。除此之外,必然有口苦,或单服热药不效的病史。

  映淮按:本方与半夏泻心汤仅黄芩桂枝之异,以药测证,半夏泻心汤证无腹痛,即有亦轻,而以痞满为主;本汤则以腹痛为主。半夏泻心汤证之寒热不调为热多寒少,黄连汤证为寒多热少。至于寒热多少之界线,我认为本证以胃虚寒为主,伴有口苦之热象,半夏泻心汤证则以胃虚热为主。

  2.治霍乱疝疲,攻心腹痛,发热上逆,心悸欲呕吐,及妇人血气痛,呕而心烦,发热头痛者。(《类聚方广义》

  3.运用于胃肠型流感,消化不良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酸过多证。(《古方临床之运用》)

厥阴病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厥阴病是千古疑案,主要是《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篇内容特殊。胡希恕通过多方考证指出:篇中只有前4条以厥阴病三字为题首,自此以下便无一冒之以厥阴病...

厥阴病朗读
()

猜你喜欢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
猪肤汤方 [原文] 猪肤一斤 [用法]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一说白粉即米粉,南阳林山则说白粉为白垩土) [相关条文] 【11.31】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
[原文]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宋版称之为四逆散,可用来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肝脓疡)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苓芍术甘汤;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苓芍术甘汤) [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