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朗读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其症发热恶寒,脉沉微,不喜冷性饮食。但病程略长,病势稍缓,或没有头痛,且身体没有显著虚弱症状。

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文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原文]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关条文]

  【11.2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14.60】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方义]

  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补中之方。

  [主治]

  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其症发热恶寒,脉沉微,不喜冷性饮食。但病程略长,病势稍缓,或没有头痛,且身体没有显著虚弱症状。

  [药品]

  麻黄一钱至钱半 附子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钱至钱半

  [煎服法]

  水一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麻黄散表寒,附子温里寒,炙草补中,对于表里皆寒证,时日稍缓者,用之相宜。

  按:此证甚急,虽二三日之间,也须注意虚弱方面。细辛、炙草之易正是为此,必要时还须酌加人参、熟地一类药品。

  [禁忌证]

  喜冷性饮食者,不可服,须防阴虚血虚兼受寒邪之病。

  体有显著虚弱症状者,不可服,须防阳虚气虚兼受寒邪之病。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治寒邪直中少阴,表里皆寒,兼有头痛,病在开始时,体力没有显著衰弱之方。

  (2)理阴煎或大温中饮:此治阴虚血虚兼感寒邪之方。

  按:阳虚须加附子。

  (3)补阴益气煎:此治血虚气虚兼感寒邪之方。

  (4)麻黄汤(《千金翼方》卷十九方):此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皮水用之良。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302)

  翰卿按:“得之二三日”​,是用本方着眼之处,与上条“始得之”可共同体会。少阴病本不应发汗,只有兼太阳证时才可发汗。前节言始得之,是寒邪初中,故发汗药稍重些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如经过二三日,发汗药就需要轻些,因为要考虑身体之虚,而不是因为病轻的关系。

  2.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则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金匮要略·水气病篇》)

  3.周氏(禹载)认为本证以细辛易甘草是因津液已耗,此语值得商讨,如以津液耗而去细辛,则麻黄附子亦当禁用,且甘草非生津之品,实际上本方以甘草易细辛,是因病势较轻较缓的缘故。(《伤寒论译释》

少阴病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

少阴病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
[原文]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
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
[原文]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甘草干姜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提振胸阳,提高抗感冒的能力,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用此方预防新冠肺炎,医护人员零感染,2020年3月CCTV4报导过;可用来提升阳气,抗感冒用之;又名二神汤,止吐血神剂;上焦虚寒;提振胸阳,预防感冒)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肠病毒;阿米巴痢疾;小儿手足口病可用此方;屁臭大便粘马桶;表邪下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