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朗读
通脉四逆汤方(寒痢)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兼面赤(这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症状),或兼身热,不恶寒(这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症状)。但必须具有脉微欲绝、舌润无苔、不喜冷性饮食或索冷水而不欲咽等表现。

通脉四逆汤原文

  [方义]

  此回阳之方,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或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即古人所谓“真寒假热”证,或“阴极似阳”证。

  [主治]

  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或兼面赤(这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症状),或兼身热,不恶寒(这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症状)。但必须具有脉微欲绝、舌润无苔、不喜冷性饮食或索冷水而不欲咽等表现。

  [药品]

  干姜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附子三至五钱

  [加减法]

  面赤者,加葱白一至二钱;腹痛者,去葱白加生杭芍一至三钱;干呕者,加生姜一至二钱;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至二钱;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三至五钱。

  按:本方根据柯氏之意加葱白、人参二味,不但符合方义,实际上比原方只加重干姜有效。我的看法认为,如果不是寒邪直中证,葱白也须慎用,因为葱白或多或少总是散药,对于阴极似阳一证,千钧一发,纯粹温补尚恐不及,岂可使用散药乎!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用四逆汤以回阳,加葱白、人参以通脉。面赤者,阳郁于上也,故加葱白以通之;腹痛者,寒痹于中也,故加芍药以行之;干呕者,胃寒上逆也,故加生姜以散之;咽痛者,寒痰结于上也,故加桔梗以开之;利止脉不出者,津液将绝也。故加人参以补之。

  [禁忌证]

  无外热现象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没有面赤身热等假热证之方。

  (2)四逆加人参汤:此治阳虚、气虚下利之方。

  (3)白通汤:此治寒邪直中下利之方。

  (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此治阴阳两虚证,寒热并用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本汤主之。(317)

  翰卿按:此下利清谷,和身热并见是阴盛格阳之证,绝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289不是先温里后解表之证。必须辨清,因此证较四逆汤证更为严重也。

  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本汤主之。(370)

  翰卿按:本节之证,比上节更险。因汗出一证,是真阳欲脱之征兆,稍缓或用药稍差,即不可挽救,并不是一在少阴一在厥阴的关系。

  3.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390)翰卿按:本节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①吐已下断,是否胃肠机能已复?如何认识?②为什么要加猪胆汁?答曰:肠胃机能恢复者,必然是脉象缓和,绝没有脉微欲绝的现象。加猪胆汁有两种说法:凡阳虚阴盛之人,服热性药往往格拒不受,故加此药以反佐之,这是热因寒用之法也;还有人认为本节脉微欲绝,四肢拘急等证,一方面是阳欲亡,一方面是阴已亏,所以用通脉四逆汤以回阳,加猪胆汁以益阴。这两种说法,我认为前者比较正确,后者阳亡而津不继之阴阳两虚证,阳回则津自可复,如阴阳并虚,加入人参或更佐以熟地,便可胜任,何必用苦寒之猪胆汁呢?况猪胆汁还有通之便作用,对吐泻已断之肠胃机能渐绝者,是不相宜的。此证兼有烦躁现象者,用本方很有效,但时间上往往缓不济急。无猪胆,可以羊胆代之。根据前方之意,本方也该加入人参。

  4.本证面色赤,属虚阳浮越之证,应与阳明病面合赤色属于实热者相鉴别:虚阳浮越的面色赤必红而娇嫩,游移不定,必伴有其他寒证;阳明病的面合赤色是面部通赤,色深红,必还有其他热证。本证身热反不恶寒,也非阳明身热恶热之比:阳明身热为里热熏蒸,按之灼手;本证身热为阳浮于外,病人虽觉热,而热必不甚,并且久按则反不热。它如实热证有口舌干燥,大渴引饮;假热证口和舌润,虽渴亦不能多饮,或喜热饮,都可作诊断之参考。陈修园谓白通汤治阴盛于下,格阳于上;通脉四逆汤治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所谓格阳于上即指面赤之假热而言;格阳于外,指身反不恶寒之假热而言。但有时面赤与身反不恶寒,常会同时出现,所以临床上既要有所区别,又应灵活看待。(《伤寒论译释》)

  5.面赤乃阴寒在下,逼阳上浮,即所谓戴阳证也,加葱以通其上下之气……愚遇此等证,又恒加芍药数钱,盖芍药与附子并用,最善收敛浮越之元阳下降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6.此方干姜君药也。干呕不止者,加粳米。又云:加葱白大有验,不拘面色。(《雉间焕》)

 

  通脉四逆汤方(寒痢)

  [原文]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出者愈。

  [相关条文]

  【5.49】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11.9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本书两个通脉四逆疡有出入,注意区分。

  【注】宋本此方无人参。

  通脉四逆汤方

  [原文]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相关条文]

  【11.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方证指要]

  以有四逆汤证,而身热汗出面赤,手足厥冷,吐利,脉微欲绝为主证,兼见虚脱,转筋,心力衰竭,腹痛,干呕,咽痛等。

  【凭证用方]一切元气虚脱之证。

  【诸家经验]​《霍乱治略》下利,转筋益甚,厥冷过肘膝,精神衰弱,脱汗缀珠,脉微细,或沉伏不见者,通脉四逆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通脉四逆汤为治戴阳证之专方。陶节庵加葱白、人参,腹痛加芍药。若以治温病中之戴阳证,虽不腹痛,亦宜加芍药云。

  方外治法:《金鉴》通脉四逆汤证,宜急炙脐下以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阳气上脱也,故死。《石室》治真寒假热证,以一人强有力者,擦其脚心如火之热,不热不已,以大热为度。后用吴茱萸一两为末,附子一钱、麝香一分为细末,以少少白面粉入之,打为糊,作青二个贴在脚心中,少顷必睡,醒来身热,上部之火自息。

  【典型医案]

  阴寒白喉

  病者周某,忘其年,住邵阳。病名:阴寒白喉。原因:素禀阳虚,传染阴毒而发。证候:喉间初现白点,继则白块满喉,饭粒可进,惟饮水及咽津则痛甚,身微热,四肢厥逆。脉沉缓无神,舌苔灰白而滑,如结痂状。此即《金匮》阴毒之为病,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也。疗法:非助阳不足以破阴,故用附、姜之辛热为君,佐以炙甘草者,甘平以解毒,使以童便,速驱喉毒从下而泄也。处方:蜜炙黑附块9克川干姜6克,蜜炙炙甘草3克童便2大瓢,冲。一剂知,二剂已。(何廉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肖瑞器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2年7月)

  下利虚脱(肠伤寒)

  黄xx,男,11岁。原四川成都市学生。病史: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适,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神志昏迷,高热至40℃以上,腹泻。当时正值肠伤寒流行季节,原四川省立医院确诊为“正伤寒”​,某专家认为,病已发展至极期,全身性中毒过重,已属不治之证。后由中医会诊,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抢救。患儿虽高热退,腹泻止,而病势却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脉欲绝,终至垂危。最后来诊,按少阴证下利虚脱论治,初诊机转,数诊痊愈。

  初诊:患儿连日来昏迷踳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脉伏微细欲绝,唯以细灯草试双鼻孔,尚有丝微气息。四肢厥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肢肤厥冷。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倾刻欲脱之险恶阶段。急用驱阴回阳,和中固脱之法,以大剂通脉四逆汤1剂灌服急救。处方:川附片120克,久煎干姜120克炙甘草60克二诊:上方连夜频频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儿家长慌忙赶来连声说:“坏了坏了,服药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儿有救了!”遂再诊。患儿外形、病状虽与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见接续、均匀,初露回生之兆。宜继守原法,以通脉四逆倍加用量再服。处方:川附片500克干姜500克炙甘草250克。先以肥母鸡1只熬汤,另以鸡汤煎附片1个半小时,再入姜、草。服药后约2小时,患儿忽从鼻中流出紫黑色凝血两条,约3寸长,口中亦吐出若干血块。这时缓缓睁开双眼,神志开始清醒,并开口说:“我要吃白糕。​”全家顿时破涕为笑,皆大欢喜。遂遵原方,再进4剂。三诊:患儿神志已完全清醒,语言自如,每日可进少量鸡汤等流质。面色青暗,舌质淡白,乌暗,无苔。上肢可活动,开始端碗进食,下肢僵硬,不能屈伸,四肢仍厥冷。病已开始好转,阳气渐复,但阴寒凝聚已深,尤以下肢为甚。原方稍加大曲酒为引,再服。上方又服1剂后,次日下肢即可慢慢屈伸。再服2剂,能下床缓步而行。服至13剂,逐渐康复。患者于1978年12月26日来函说:“30年前,范老治好我的病以后,我于1953年参军,在部队还立了2次三等功。现在机械配件厂当钳工,身体一直很好。​”(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4年8月)

  少阴格阳证

  患儿男性,1岁,门诊号29596。于1960年8月28日因发烧7天来诊。其母说:7天前发烧,经西医诊断为重感冒,用百尔定、青霉素、链霉素等数天后烧终未退。检查体温39.5℃,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化验白细胞19800/mm*,中性80%,淋巴15%。望诊:眼睛无神,想睡懒睁眼,符合于少阴格阳证的但欲寐,并有四肢逆冷,诊脉浮大无根,诊断为少阴格阳症,法宜温中回阳并兼散寒,方用通脉四逆汤。处方:干姜2.4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开水煎,冷服。服药后患儿熟睡4小时,醒后精神好,四肢不逆冷,眼睛大睁,不再发烧。约2小时后,检查体温37℃,化验白细胞8400/mm,前后6小时-切症状消失而痊愈。(许云斋医案,录自《中医杂志》2:16,1962)

  评议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唯附子、于姜用量较大,故其回阳之功较四逆汤尤胜。主治阴寒内盛,虚阳外越,也就是里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此时里寒是疾病的本质,外热是疾病的现象,结合《伤寒论·少阴篇》有关条文,所谓“里寒”​,即指脾肾虚寒所致的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外热”即指身热(身反不恶寒)、汗出、戴阳(其人面色赤)。本方大辛大热,以速破在内之阴寒,而除阴阳格拒之势,则其脉可通。冉雪峰《八法效方举隅》云:“阳微于里,主以四逆;阳格于外,主以通脉”​,可见本方证危笃的程度尤重于四逆汤证,若不用本方急救,大汗一出,便可即刻亡阳。

  案一阴寒白喉,证见四肢厥逆,脉沉缓,舌苔灰白而滑,确属阳衰阴盛之征;身有微热,又属阴盛格阳之兆。肖氏针对里真寒而外假热的病机,投以通脉四逆汤,其中甘草并能解毒。加童便者,取其成寒下降,引阳入阴,且恐热药为阴寒所格拒,甚者从之,以为反佐。据肖氏之子伯章回忆:“前清光绪癸未、甲申间(即公元1883~1884年),吾乡数十百里内,多患阴寒白喉,他医率用表散或清滋,十不一治。家严独得其秘,每用通脉四逆汤奏效,甚者方中用生乌附24克至30克,连服五六剂、七八剂而愈,计当时经手治愈者,不下数十百人。​”确为苍生大医。

  案二患儿因过服寒凉,使病邪由阳入阴,阳气式微,阴寒凝滞,以致昏迷蹯卧,面色灰白乌暗,脉伏,微细欲绝,肢体逆冷。此时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故急用驱阴回阳的通脉四逆汤主治。患儿服药后鼻孔出血,此由大剂回阳使阴寒渐化,凝聚之血脉得以温通之.340·故,乃佳兆也。范老抓住转机,再加大剂量,使阴寒凝聚而致的瘀血得以驱逐于外,正能胜邪,终于转危为安。方中附子虽用至500克,然与干姜500克、炙甘草250克同用,则足以监制其毒性,且附子先煎1个半小时,有毒成分已大为减少,故虽用大量附子而不畏其中毒,真名医也。

  案三患儿发热1周不退,但欲寐,目睛无神,四肢逆冷,脉浮大无根,符合少阴阴盛格阳的证侯,故宜用通脉四逆汤。冷服者,此“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法,可以避免格拒之弊,有助于提高疗效。患儿服药后6小时即热退病愈,足以证实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若能对证下药,取效颇为迅捷。

  其它医案

  ​《逐园医案》:族侄孀媳某,年近四十。先患大便不利,医者与玉竹、麻仁、牛膝等药,驯至小便艰涩,久之月事亦不通,身微热,已五阅月。腹满胀,胸膈时痞时宽,饮食减少,困倦嗜卧,更数医,率用滋润破气及行血之品。一日肩舆至余馆所迎诊,察脉沉迟而涩,舌苔湿滑而暗。心念疾本阴寒,今因误药,由气分而累及血分,气血交并,药当气血并治,才能有济;继悟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毋庸多惹葛藤;倘气治而血不和,转方调血,正自易易,遂断定单从气分斩关夺隘。疏方用大剂通脉四逆汤冷服,嘱其每日必服二剂;并用半硫丸二两,分作七日,每早食前淡姜汤送下,许以服完即愈而去。嗣后不十日,遣丁来云:药完而疾愈,请善后方。即授通脉四逆汤加人参,令其守服十余剂。后余以他事至其家,云后方仅服十剂,即平复如常云。

  《集思医案》:友人黄贡南番禺积学士也。乙酉九月患腹痛,每食甜物少愈。医者以为燥也,用甘润之药不效。旋用下药,痛益甚。延予诊视,六脉细小,喜按,口淡,倦息,断为寒证。投以理中汤加木香,旋止旋发,夜间更甚。予曰:“夜为阴,阴寒盛,夜间痛更甚也。​”用通脉四逆汤加白芍十余服痊愈。

  《治验回忆录》:王新玉伤于风寒,发热怕冷,身疼汗出,服表散药未愈,转增腹痛泄泻,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利,一变而为太阳太阴并病。用时方平胃散加防风、桂枝,不惟前证未减,反益心下支结,胸胁满痛,口苦烦渴,再变而为太少二阳及太阴诸病矣。窃思证兼表里,伤寒论中之柴胡桂姜汤,病情颇为切合。(中略)书方与之。否料患者又以病变时延,易医而欲速效。医不详察证情,认为表实里热而迭汗下之,遂致漏汗洞泻,息短偃卧,而势甚危殆。又复邀诊,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汗泻未已,不时转侧手扰,此属阴阳垂绝之象,亟宜通脉四逆汤挽将绝之阳,配童便救将尽之阴,以策万全。附子一两,干姜两半,炙草五钱,浓煎,冲童便少许。频频灌下,自晨迄暮,尽二大剂,泻汗逐减。当子夜阳回之时,汗泻全止,身忽发热,是阴复阳回之兆。按脉浮缓无力,阴阳将和,邪气外透。乃煎桂枝汤加参续进,益气解肌,二剂热退人安。后以补脾胃和气血调理匝月复元。夫是病几经转变已濒于危,虽得幸愈,然亦险矣。

少阴病

  胡希恕先生曰:​《伤寒论》少阴病篇比较难读,在我以前还没有人认为它是表阴证,也就因为这样,对于篇中的具体证治,因亦无法说明。其实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

少阴病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严重惊吓和顽固性失眠、心肾不交失眠,黄连阿胶汤方(心肾不交失眠,考前焦虑失眠,舌苔干黄是特点,睡不着是阳不入阴,病在少阴;)[原文]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
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肝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
()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肾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
()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肚子胀吃不下饭可用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 (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