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汉。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胡希恕:
“下利清谷”,“而厥”,四肢厥冷,这是所谓“里寒”了。但是反有“外热,汗出”,外热就指的汗出说的,身上多少也有些微热。那么根据条文的意思就是“里寒外热”。真正下利清谷又厥逆,这与前面讲的“其面戴阳”是两样的(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其面戴阳”那是在上头。表证要出汗,都要从上头出汗、上半身出汗,所以表证自然有气上冲啊。而本段“里寒外热”,这个热不是在表,颜面当然还是苍白色,它不是浮阳戴面,不是要从表解。它这个“汗出”,的确脱汗,这是虚脱的样子。凡是真正的阴寒重症,而外边再有点热,这都是所谓无根之火了,这都危险,虚阳外散的意思,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就是四逆汤,又加重了附子、干姜这些温性亢奋药,就是四逆汤。你们看看这个方子就可以看出来。附子用大者一枚,“附子大者”这个药的分量大于一般的附子,大的附子特别重。干姜一般可用三两,强人可以加四两,所以这两个药(相对四逆汤原方)都加重了,那么可见这种虚脱非得以温中(方药)恢复胃气为第一,不然的话是不能行的。另外,附子有亢奋作用,所以咱们现在的话说,附子强心,有强心作用。那么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同时再汗出不止,这种热不是真正的热,这是虚脱的样子,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来挽救。
倪海厦:
通脉四逆汤大家都知道了,在讲四逆汤时我一直在强调,如果用 生附子时就要用干姜来配合,如果用炮附子时我们要用生姜来配合。 所以真武汤是用炮附子,而炙甘草都是一样要用的。
接下来我们看通脉四逆汤: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汗出而厥,这叫阳要绝了嘛,你看看他不断的下利清谷,因为阳不够了,没有办法把阴固住,所以一直在下利,里面是寒的,外面是热的,阳浮上来了,没有办法入阴,这是脉微欲绝。大家看到,哦,这种症状,通脉四逆汤,他没有写实,为什么?因为人都是虚的,脉也是虚的,这两个脉症是合道的,所以通脉四逆汤,张仲景不会唉死症,不会。所以,当你遇到人极虚的时候,摸到他的脉也是虚的,一剂就救回来了,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呢,我们用生附子,干姜呢3钱哪,壮人4钱,哦,炙甘草,那这个生附子一定要记得,使用到生附子的时候要用棉布把它包起来,那一枚生用你要把它破开来,生附子拿起来像一个无花果一样,那形状,你把它破开来,破成八片,然后放在棉布袋里面去煮,这个是通脉四逆肠。
连建伟:
本条也是论述脾肾阳虚的虚寒性下利。下利完谷不化,所谓“下利清谷”,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里寒外热”,也就是真寒假热,里是真寒,外是假热,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汗出而厥者”,“厥"是手脚冰凉,说明里是真寒,“汗出”说明阳从外脱,可以顷刻之间出现亡阳;阴液随下利而枯竭,阳气由汗出而外脱。所以这种情况很严重,急用通脉四逆汤来治疗。通脉四逆汤所治的病跟四逆汤有所不同,更加严重。这一条没有讲到脉,实际上应该是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组成完全相同,但剂量上不同,通脉四逆汤是附子大者一枚,而四逆汤是附子一枚,通脉四逆汤干姜是三两,四逆汤干姜是一两半,通脉四逆汤剂量更大,所以温经回阳的作用更强。那么什么时候用四逆汤,什么时候用通脉四逆汤呢?著名中医学家冉雪峰说:“阳微于里,主以四逆;阳格于外,主以通脉。”阳微,体内的阳气很微弱的时候,用四逆汤;出现格阳,就是里寒外热的时候,要用通脉四逆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本篇是讲呕、吐、哕、下利这些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所谓“呕”,是有物有声的,既有声音,又会吐出东西来,称为“呕”。这个“呕”,是吐逆之
仲景之温病的条辩:相关经方《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白虎汤》
仲景之伤燥的条辩:相关经方《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
太阳病的条辩:相关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