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朗读
【方解】 胡希恕注:本方是由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而成。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的辛散,这三味常在一起配伍治寒饮咳逆。茯苓、甘草亦益气化痰祛饮,故五味配合,共治病属太阴里寒的痰饮咳而胸满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原文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半升,日三服。
【方解】
胡希恕注:本方是由苓桂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而成。细辛、干姜温中逐饮;五味子性酸温,益气止咳,并敛细辛、干姜的辛散,这三味常在一起配伍治寒饮咳逆。茯苓、甘草亦益气化痰祛饮,故五味配合,共治病属太阴里寒的痰饮咳而胸满者。
【方证指要]
以咳嗽、胸满为主证,兼见呕逆等。
【诸家经验】
​《方极》云:本方,治苓桂五味甘草汤证而不上冲,痰饮满者。
​《方机》云:若苓桂五味甘草汤证之冲逆已愈,但咳满者本方主之。
尤氏云:服前汤(即苓桂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既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枝、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典型医案]​
《静香楼医案》:久遗下虚,秋冬咳甚,气冲于夜,上逆不能安卧,形寒足冷,显然水泛而为痰沫,当从内饮门治,若用肺药则谬矣。桂枝,五味,炙草,茯苓,济千秋白芍,干姜。
痰饮
廖xx,男,55岁,门诊号41636。发热,喘咳,多痰。患者平素痰多,时有喘咳,2天前受凉,喘咳复作,痰多稀白,不能平卧,伴有寒热,脉浮滑略数,舌苔白滑。麻黄9克,去节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3克炙草6克干姜9克法夏9克五味子6克北杏9克。1剂。复诊:热退,喘稍平,精神较好,仍不思食,痰多。茯苓12克炙草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12克。2剂。三诊:胃口稍好,痰亦减少,喘咳平,苔白,脉缓。茯苓24克桂枝尖24克白术12克炙草12克。连服6剂,症状消失。(程祖培医案,录自《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5:21,1964)

咳嗽胸满,此为肺中寒饮伏匿,治当温肺化饮,除其咳满。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中重用茯苓,一则导其既聚之饮从小便而去,一则治其生痰之源,使脾运健而湿无由聚,故为君药;臣以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为防干姜、细辛耗散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散中有敛,开中有阖,使肺寒得温,痰饮得化,咳满即愈。
本案患者平素内有停饮,复因外感风寒,内外合邪,而致恶寒发热,喘咳多痰,其色稀白,不能平卧,先投小青龙汤加杏仁,服药1剂,即表解热退,喘亦稍平,但痰饮未化,转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温化寒饮,最后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以善其后。值得提出的是:本案先用表里双解法,其次治肺,其次治脾,由浅入深,治法有序,值得深思。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
()

猜你喜欢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
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厚皮的皮肤病,湿疣;阴天肌肉酸痛;脂溢性皮炎、手脚角质层过厚;又名麻杏薏甘汤)
()
桂枝附子汤方(风湿关节炎;有表证+湿) [原文]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原文]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
[原文]栀子十四枚(擘) 连翘二两  甘草二两  栝蒌根四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