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中成药)。。。使用历史:1800年功能主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奇了,“尿崩症”的女人被利尿药治好了
我的一个研究《伤寒论》的同学,到非洲去做艾滋病的中药研究。当地缺医少药,中国的医生都得是全科的,什么病都得看。有一天,来了个非洲胖女人,她得了“尿崩症”,每天得去几十次厕所,而且每次小便量都不少。按照西医学的理论,“尿崩症”是因为大脑的垂体出了问题,治起来是个棘手的事。如果在中医,一般的医生都要用酸敛的办法止尿了,所以她也吃过用金樱子、覆盆子组成的药,也吃过五子衍宗丸,这些药都是中医用来治遗尿的。“覆盆子”,顾名思义,吃了这个药尿盆就可以扣过去不用了,但是对这个胖女人无效。“尿崩症”人的小便,比重比正常人的轻,好像气虚人的出血,血色是很淡的,很显然都是虚的,得补。所以仅仅是收涩的药显然是不够的了。我这个同学就给她开了五苓散。旁边的人一看方子都吓了一跳:还敢用利尿药?现在都已经一天几十次小便了,吃了猪苓、茯苓、泽泻之类的利尿药,还能站得起来?但是,这个病人吃了两天之后,小便就真的少了。众人很惊奇,谁也没想到利尿药居然把尿给止住了!(《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
作用类似的中成药
胃苓丸
里面除了包含了五苓散之外,还有平胃散的成分:炒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这个药更加针对的是消化系统的问题,比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胃炎、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因为呕吐、腹泻导致脱水,这个时候还会小便少,而且疾病的性质偏寒,所以一般不喜欢喝水,即便喝也是想喝热水。这个药通过温补脾阳、利尿使大便变干,从而达到止泻的作用。如果性质是偏热的急性肠胃炎,腹泻的同时会有肛门灼热的感觉,小便黄,舌苔也黄,就应该用葛根芩连丸了。和五苓散相比,胃苓丸因为兼顾到了脾胃,所以如果是顽固性的口渴,可能效力就没有五苓散效力专一了。
四苓丸
这个药只比五苓散少一个桂枝,所以温性比五苓散少一点,也是通过利小便达到实大便的目的,治疗的也是伤湿之后的腹泻,因为腹泻而使小便变得很少。这个药由于少用了桂枝,所以不太可能达到五苓散通过温阳使上焦得以滋润的效果,如果是顽固性的口渴,吃四苓散的效果就差一点。
舒肝健胃丸。汉。太阴病。【功能与主治】 疏肝开郁,导滞和中。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呕吐吞酸,腹胀便秘。 应用要点为:打嗝嗳气腹胀,生气加重。
半夏和胃颗粒。。。半夏和胃颗粒处方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之“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从小柴胡汤变化而来,柴胡换黄连,生姜换干姜。此方既能健脾益气,又能泻肝胃痰热。这里的痰热,不能用清气化痰丸。 辩证要点:单纯热证,单纯寒证不能用。心窝子下面胀痛,胀痛,伴有上热下寒,舌质红,口唇红,舌苔黄腻,或是舌苔红。
小青龙颗粒。。。【功能与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有颗粒、合剂、胶囊等
养阴清肺口服液。。。【处方与剂量】地黄2~3g 麦冬1.2~1.8g 玄参1.6~2.4g 川贝母0.8~1.2g 白芍0.8~1.2g 牡丹皮0.8~1.2g 薄荷0.5~0.75g 甘草0.4~0.6g(每日用量)【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红棕色的澄清液体;有薄荷及牡丹皮的香气,味甜、微苦,有清凉感。【功能与主治】养阴润肺,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五苓散(中成药)。。。使用历史:1800年功能主治: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主要成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三仁合剂(三仁汤中成药)。。。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用于湿温初起,邪留气分,尚未化燥,暑温夹湿,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