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犀角

犀角朗读
水牛角(《名医别录》)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角。主产于长江以南地区。全年可采收,取角后,洗净,水煮,除去角塞,干燥。药材性状:气微腥,味淡。以角大,角质、坚硬为佳。其炮制名有:水牛角,水牛角粉。

犀角详情

水牛角始载于《名医别录》​,以水牛之角入药。​《本草纲目》对水牛的描述有:“水牛色青苍,大腹锐头,其状类猪,角若担矛,卫护其犊”​,此描述与今之水牛形态接近。水牛因皮厚,汗腺极不发达,常需入水散热,药用其角,故有此名。
据《名医别录》记载,水牛角能“疗时气寒热头痛”​,初步指出其清热祛邪的作用。徐之才《药对》认为水牛角“主温病”​,进一步明确了其主治病证。​《日华子本草》在前基础上,补充了水牛角的用法及主治证,有“煎汁,治热毒风及壮热”的记载。苏颂还提出水牛角“治喉痹肿塞欲死,烧灰”有效,诠释了水牛角解毒之功。​《本草纲目》记载了水牛角还能“治淋破血”​。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使水牛角的应用较之古本草记载有了长足的进展,​《全国中草药汇编》依据临床实际应用,对水牛角的功用进行了阐述:“清热镇惊,凉血止血。主热病惊厥,高热,神昏,谵语,吐血,衄血,瘀热发黄,小儿惊风及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现今研究发现水牛角与犀角的成分、药效类似,在犀牛成为世界保护动物、犀角禁止使用的情况下,含犀角古方常以水牛角替代。而且有关水牛角的药理、临床应用的研究也颇为深入。
【性能】
苦、咸,寒。主归心、肝经。
【功效】
清热凉血,消斑定惊,解毒。
【用法用量】
15~30g。先煎3小时。或锉末吞服。亦入丸、散剂。外用适量。本品煎服或锉末服均生用,均有清热凉血、消斑解毒等功。
【使用注意】
本品苦、咸,性寒,非实热证不宜用。本品煎服大剂量可用至60~120g。

倪海厦讲犀角

【应用】
一、温热病证
本品苦寒清热,咸入血分,入心、肝经,能清心、肝血分之热、泻火定惊,常用于温热病之壮热神昏,身发斑疹,吐血衄血等证。
1.热病壮热
本品入血分而善清血热,治温热病热入营血,症见高热神昏、身发斑疹,常与金银花、玄参、生地黄、黄连等配伍同用,以清泻营血之热。若高热烦躁,惊厥抽搐,可与羚羊角等清热息风止痉之品同用,共奏泻火定惊之功。
2.吐血衄血
本品能清血热、止出血。治血热吐血衄血,可与清热凉血、止血的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等配伍同用。
二、火毒热证
本品苦寒泻热,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消肿,善治疮痈红肿,喉痹咽痛,以及蜂蜇肿痛等。
1.疮痈肿痛
本品能解毒消肿。治疮痈红肿作痛,常配伍清热解毒之品蒲公英、紫花地丁等配伍同用。
2.喉痹咽肿
本品善泻火解毒,​《本草纲目》就有“小儿饮乳不快似喉痹者,取(水牛角)灰涂乳上,咽下即瘥”​、​“治喉痹肿塞欲死者,烧灰,酒服一钱”的记载。可与清热解毒利咽的板蓝根、野菊花等配伍,以解毒消肿利咽。
3.蜂毒螫伤
本品解毒,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取其角末涂患处,可解毒消肿以疗蜂螫,如《肘后备急方》取牛角烧灰,苦酒调敷,治蜂螫肿痛,有效。此外,水牛角能治淋证,如《圣济总录》​,以牛角烧灰,酒服,治石淋。​《全国中草药汇编》以水牛角片治疗精神分裂症。

关于水牛角与犀角的比较研究讨论

作为世界濒危物种的保护,中药犀牛角(犀角)已被禁用,随之水牛角成为犀角的代用品。两者是否具有相同的药用价值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有各种报道从多个角度对犀角、水牛角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有学者发现两者氨基酸的百分含量水平差异较小,并对两者的氨基酸检测发现,两者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水平相似,均有17种氨基酸,其中3种碱性氨基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的分子数比值相似;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观察发现,两者在无机元素方面的相似性与药理、临床显示的相似作用一致,而犀角中的铜、锰及钙、镁含量高于水牛角,提示此可能为水牛角用量约为犀角多倍的依据[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39;21(2):76]。药理研究亦证实,犀角水煎液与水牛角浓缩粉煎液均能明显降低大肠埃希菌内毒素所致的小鼠病死率,缩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大鼠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含量和升高血小板计数,两者作用相似[中成药,1997,19(7):33]。亦有对草乌畏犀角的“十九畏”内容进行研究,以水牛角取代犀角,虽未出现配伍禁忌,但实验结果支持草乌与水牛角配伍属“相恶”范畴。可以说,无论从实验研究还是临床应用均证实了水牛角的功效与犀角相似。有关用量数倍于犀角的问题,还可做进一步的研究。



 

犀角相关的方剂

  • 清营汤
  • 化斑汤
  • 紫雪丹

    猜你喜欢

    160、瓜篓根【本经原文】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今名天花粉。
    ()
    24【本经原文】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鲜生地根绞汁晒干曰干生地,大者今称大生地,细者称细生地。
    ()
    175、黄芩 【本经原文】味苦,平,无毒。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
    ()
    58黄耆【本经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
    353杏核仁【本经原文】味甘,温,有毒。治咳逆上气,肠中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生川谷。今名杏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