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香薷

香薷朗读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石香薷 Mosla chinensis Maxim.及江香薷 Mosla chinensis Maxim.cv.jiangxiangru的地上部分。石香薷主产于广西、湖南、湖北,多野生;江香薷主产于江西,产量大而品质优,为栽培品。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晒干。以枝嫩、花穗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香薷详情

  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宋代赵叔向在《肯綮录·香薷》中曰:“药有所谓香薷者,薷字不见于《篇韵》​,独《本草》音柔,今人多不识此字,北人呼为香茸,南人呼香莸,其实皆音讹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香薷》载:“香薷有野生,有家莳。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又在其“释名”项下说:“薷,本作‘柔’。​《玉篇》云‘菜苏之类是也。’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别名有香菜、香戎、香茸、蜜蜂草等。《名医别录》谓其“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本草经集注》记载:“霍乱煮饮,无不瘥;作煎,除水肿尤良。​”重申《名医别录》之言。​《食疗本草》补入:“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这个时期本品的主要作用是和中,利水。宋代《日华子本草》补入:“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履巉岩本草》谓其:“截四时伤寒”​,为本品解表应用的明确记载。金元时期,​《本草衍义补遗》补充“治伤暑”功用。明代《滇南本草》言其:“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痛,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详尽记载其功用主治。此外,​《药品化义》认为:“调中清胃,能除口臭,拨浊回清。​”​《本草纲目》还以之“主脚气寒热”​。​《本草备要》言其“利湿清暑”​。上述文献记载与现代对本品的认识基本相似。

  【性能】辛,温。主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退肿。

  【应用】

  一、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如《本草正义》所言:“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故本草称其能“截四时伤寒”​,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或恶心呕吐、腹泻等症,且以夏季多用。故李时珍言:“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但本品发散风寒之力较缓,且气味难闻,治疗单纯风寒表证临床并不多用。

  二、暑湿证

  本品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对夏月乘凉饮冷,外邪侵袭肌表,遏阻肺卫,湿浊困于脾胃,运化失司,见形寒身热,头身困重,无汗,脘腹痞闷,纳呆,腹痛吐泻,苔腻者,最为多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散,以之与扁豆、厚朴同用。后世在此基础上衍化出许多新方:表邪重者,配伍其他解表药,如上述二香散,​《医方集解》香薷葛根汤。里湿重者,配伍除湿之药,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物香薷饮、​《医方集解》六味香薷饮、​《症因脉治》十味香薷饮等。寒湿交阻,恶寒发热,吐泻交作,腹胀疼痛者,如《李聪甫医案》二香汤。表邪外束,里湿化热者,与清解暑热药配伍,如《温病条辨》新加香薷饮、​《蒲辅周医案》加味香薷汤等。脾胃素虚而感受暑湿者,与益气健脾药配伍,如《增补万病回春》十味香薷饮等。现代常用本品治疗夏季流行性感冒、暑湿感冒、暑季发热以及暑天吐泻等病。如临床报道香薷8g,白扁豆(炒)、厚朴各6g,金银花、连翘、青蒿各10g,板蓝根15g,治疗夏季流行性感冒患者258例。水煎,分2~3次内服,1日1剂。服药后,平均1.78天退热,2.3天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全部治愈[中国社区医师,2012,(1):15]。用香薷柴胡汤[香薷15g,柴胡10g,藿香10g,羌活10g,薄荷8g,川厚朴10g,金银花15g,板蓝根15g,六一散(包)10g]治疗暑湿感冒52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3天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在3天内治愈,治愈率为100%[江苏中医,2000,21(2):17]。有用香薷、金银花、连翘各30g,厚朴、扁豆各20g组成外洗方,治疗小儿暑邪感冒45例。每日1剂,水煎后加适量温水外洗,早晚各1次。经上述方法治疗3天后,38例治愈,7例无效[陕西中医,2003,24(3):253]。用新加香薷饮(香薷15g,桔梗15g,厚朴15g,连翘15g,金银花15g,苏叶15g,柴胡15g,荆芥15g,防风15g,扁豆花10g)加减,治疗夏季发热180例。每日2剂,早晚各1剂,3天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33例,好转37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为94.4%[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5):10-11];亦用柴胡香薷饮(柴胡10g,黄芩3g,香薷6g,厚朴5g,炒扁豆6g,金银花9g,连翘10g,淡竹叶6g,板蓝根8g,藿香10g)治疗小儿夏季高热40例。

  每日1剂,先用清水浸泡0.5小时,水煎10分钟,每剂水煎2次,取汁200ml,分3次服,连服3天。结果显效36例,有效3例,无效1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 3699-3700]。《急救方》之香薷汤,以之与小蒜、厚朴、生姜同用,治吐痢腹痛。​《痧胀玉衡》薄荷汤,以本品与薄荷、厚朴、金银花等同用,治暑天吐泻、腹胀疼痛者。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暑湿郁于肌肤,不得透泄之全身瘙痒,如《程门雪医案》止痒汤。

  三、水 肿

  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内能宣肺气以通畅水道,利尿以消肿。正如《本草衍义补遗》载:“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但本品利水之力不强,主要赖其发表以开鬼门,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故水肿初起,表邪外闭,肺气失宣而小便不利者,用此为宜,一般性水肿少有选用。如《图经本草》引胡洽居士方,以本品单用,水煎,浓缩为丸,治“水病洪肿”;《僧深集方》香薷术丸,以本品浓煎取汁,和白术末为丸,​“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现代治疗急性肾炎浮肿,偶有配伍本品者。

  【用法用量】

  6~12g。用于发表,用量不宜过大,不宜久煎;利尿退肿,用量宜大,需浓煎。

  【使用注意】

  1.本品辛温发汗,表虚多汗,或暑热证发热较重,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溲赤,舌红者,忌用。

  2.据《本草纲目》记载:“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唯宜冷服,则无格拒之患。​”​《本经逢原》则称:“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幼科要略》还说:“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之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均可供临床用本品之参考。

倪海厦讲香薷

  一、关于香薷药材品种的讨论历代所用香薷不止一种,目前全国药用的香薷,除上述石香薷外,主要还有:

  1.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2.牛至Origanum vulgare L.

  3.萼果香薷E.calycocarpa Diels.

  4.密花香薷E.densa Benth.

  5.土香薷E.ciliata(Thunb)Hyland.

  6.川滇香薷E.soulioi7.石荠苎M.scabra8.小鱼仙草M.dianthera现代中医文献一般认为海州香薷为本品的正品药材,但与目前实际不符。据报道:作者收集并鉴定来自10个省市的11个香薷商品,结果表明目前国内的主流商品为江香薷(江西栽培品),其原植物是石香薷,以往误定为海州香薷,应予纠正[中药材,1986,(2):22]。又收集和鉴定包括主产地江西在内的22个不同产销地的中药香薷,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为石香薷,少数为牛至,而无海州香薷。其与海州香薷的挥发油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抑菌试验结果等均不相同[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7,(4): 367]。

  又据考证,早期本草记载的香薷,多药食兼用,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香薷。该属有40多个种,我国产33种,多入药或兼作食用。唐代本草已对石香薷有描述,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之文字叙述及药图,亦为同科荠苎属植物石香薷及其变种江西香薷。建议以上均可视为正品,其他可作土香薷对待[北京中医,1996,(5):39]。由于上述原因,​《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已将石香薷作为香薷的正品药材。石香薷自唐代始已单独入药,​《四声本草》谓其“功比香薷更胜”;《开宝本草》谓其功用为:“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鉴于目前香薷的用药实际,应对石香薷及海州香薷等的名实予以澄清。

  二、关于香薷“解暑”功效的讨论

  本草记载本品“治伤暑”​、​“解寒郁之暑气”​、​“发散暑邪”​,现代不少中药专籍简称其“解暑”​,但其与青蒿、绿豆、滑石诸药之“解暑”​,迥乎不同,不可相混。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邪伤人,则出现壮热,心烦,面赤,口渴,脉洪大等一系列阳热亢盛的症状。其对证之治法,当泄热涤暑,清热生津,即张凤逵所说:“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故“解暑”之品,应能清凉涤暑,决非辛温走散之物。本品暑月多用,实因先受暑湿,复因乘凉饮冷,起居不慎,而继感寒邪,导致暑湿内蕴并兼寒邪外束之证。选用本品,其能外散表寒,内化湿浊,为解表与化湿功效在暑湿证中的特殊应用,并非针对性属炎热之暑邪,缪希雍称其“解寒郁之暑气”甚为准确。

  将辛温之香薷与寒凉之青蒿等药混称解暑,不仅含义有欠准确,而且容易因该功效术语的随意使用,引起用药的失误。李时珍言:“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伤暑(热),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吐或泻者,乃劳倦内伤之证。……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张寿颐亦指出:“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因此,为了本品功效表述的准确,也为了中药功效术语的规范,不宜将此类辛温药视为“解暑”之物。

  三、关于香薷解表功用的讨论

  《本草纲目》认为:“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使用此二药季节特点,反映了“因时制宜”选药的思想,也与临床实际相吻合。由于未加深究,而出现了两种误解:一是认为香薷发汗散寒之力,尤如麻黄一样,比较峻猛。其实,本品作用温和,其发散之力大致与紫苏、荆芥相似,难及麻黄之开腠发汗,启窍逐寒,更少麻黄易致心烦不眠及阳亢等不良反应。李时珍的原文亦毫无将二者发散强度相提并论之意。其二,以为本品仅限于暑月感冒使用,其他季节则不相宜。上文之意,是强调香薷夏月多用,而本品四时感冒皆可入药,本草素有记载,今人用之亦有效验。

  临床新用

  1.治疗流行性感冒采用柴胡香薷饮加减(柴胡、香薷、藿香、白扁豆、连翘各12g,淡竹叶、厚朴、黄芩各10g,金银花、焦栀子各15g)治疗本病40例。水煎,早晚内服,每日1剂,3天为1个疗程。其中痊愈34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新中医,2011,43(5):27-28]。

  2.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柴胡香薷饮水煎内服,3天为1疗程。其中113例患者,痊愈9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35-37]。

  3.治疗急性肠炎采用新加香薷饮加味(金银花10g,连翘10g,大青叶10g,香薷10g,厚朴6g,扁豆10g,茯苓10g,薏苡仁10g,竹茹6g,荷叶10g,佩兰10g)治疗急性肠炎60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3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1例,有效9例,有效率达100%[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 127]。

香薷相关的方剂

  • 新加香薷饮

    猜你喜欢

    主治呕。故兼治干呕噫哕逆。
    ()
    ()
    见260栝蒌根(瓜蒌根)产我国陕西者良,他处亦有之,为山野自生之蔓草,根名天花粉,实名瓜篓实,皮名瓜篓皮,中含仁甚多,名瓜篓仁,俱入药。
    ()
    高齐民先生对《伤寒杂病论》单味药的分析
    ()
    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10豆鼓呢是用黑大豆做出来的,又名为香鼓,就是我们一般吃的豆鼓
    ()
    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