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宋本 147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康平本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宋本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康治本
伤寒,发汗而复下之后(宋板“伤寒”下有“五六日,已”四字,“复下之”下无“后”字),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宋板“者”字下有“此为未解也”五字),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栝萎根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宋板作“栝楼根四两”,“干姜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宋板“日三服”下有“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十字)。
胡希恕:
这个方子我们常用,所以咱们要把它讲了。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已发汗而复下之”,太阳伤寒是没有汗,(随后的治疗)已经发过汗,而又用过泻药。五六天的时候,正是传半表半里的时候,正是由表传少阳病的时候。(治疗的时候)没详察(证候),这个(治后的症状)说明搞错了。“发汗”,当然(倘若)表不解而没有少阳病的证候,可以。但是发汗不解之后,你要好好看一看了。如果表不解(只)用桂枝汤,(而)不能吃泻药。古人也有这么个陋习。遇着病先发汗,不好了就吃泻下(药),先汗后泻,这都是一种成套(约定俗成的错误套路),这个错的。你得辨证啊!那么如果表没解,(而又)泻下,总要使邪热内陷。“胸胁满微结”。胸胁满是柴胡证、少阳病。“微结”者,里也微有所结,结得不厉害,但是有所结。这是我用柴胡桂姜汤的体会,各注家都没这么注。柴胡桂姜汤利于大便干。这很奇怪。有人一看又有干姜,又有桂枝,(说)这是个偏温(方药),其实(我认为)大便稍溏,用这个方药都要泻的。微结,是里头微有所结,不是结得厉害,不是像阳明病或者像结胸证结得那么凶。“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已发汗而复下之”就丧失津液了,所以小便不利。同时也有气上冲的关系,导致小便也不下行。这是两种问题了:一个是津液丧失得多;一个误下(而致)有气上冲。桂枝量用得挺重,用三两。气往上冲,就诱之水上而不下,所以有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微结,里头有热,则渴。胃里头没停水,则不呕。所以我们用柴胡桂姜汤,(病机)是最清楚不过的,我常用这个方子,内里头没水,有热。“但头汗出”,气冲于上,气往上行而不下,所以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心烦就是有热,往来寒热就是柴胡证。“此为未解也”,这个病仍然还没解除,“未解也”是两个问题,一个多少还有表证,一个少阳病整个也微结。都冲着“微结”来的,“微结”是,不是整个结于里,而外边证也没解呢!所以仍然还是以柴胡为主来治疗,里头合用桂枝甘草汤,多少也解表啊。这个方剂,我们在临床上有这种无名的低烧,你们试验试验用这个方子很好。他(患者)没有其他的表证,但是现一些柴胡证,我用这个方子治低烧治很多。(这些低烧似乎)找不出来什么原因,像肝炎有低烧用这个方子也可解除。
这个方子与小柴胡汤不同,里头不虚,不用人参;不呕,也不用半夏;但是这个方证,“渴”,所以用瓜蒌根(天花粉)、牡蛎。我们方才讲了瓜蒌根、牡蛎,解渴的力量很强。同时“微结”。瓜蒌这个药有润下的作用,尤其加上咸寒的牡蛎在一起,有通大便的作用,像大便干吃这个(瓜蒌、牡蛎),调大便;有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那么(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就是小柴胡汤证,(又见)里不虚,而不呕,渴,有的时候气上冲,有微发烧,就是有表证。这一个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都可以用的。那么其他呢?与一般的柴胡证大致相同的。(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用得也相当重,用半斤,我们现在说就是24克了。瓜蒌根,也是用得挺多的。瓜蒌的根,就是现在说的天花粉了。天药粉这个药性苦寒治消渴,本身就治渴、解热,并有缓下作用。(瓜蒌根)可是对于宽胸的作用,它不如瓜蒌实,瓜蒌实就是整个瓜蒌。看你治什么,要是祛痰宽胸,用瓜蒌不用瓜蒌根;要是祛热解渴,用瓜蒌根(天花粉)不要用瓜蒌。这个方子(柴胡桂枝干姜汤),在柴胡剂里头,慢性病用它都好。为什么呢?瓜蒌根这个药还有点儿补药(作用),有点强壮作用,咱们也是常用它所谓滋阴。人久病虚衰无力,那么,心下多少有点满,这个满有两个问题:一个有微所结,有微结;另一个气上冲。它有桂枝、甘草,它有解这个(气上冲)作用。一般人认为,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有桂枝有干姜,把桂枝看得热得不得了,其实桂枝我常用,并不那么热的,不像咱们现在这些教材说“桂枝是个大热药”,把人吓得都不敢用,其实这个药最平稳不过,不是那么热。
倪海厦:
如果病人发汗而复下之就不会结胸了,就是没有发汗攻下才会结胸,现在发汗复下之就代表里面虚掉了,因为攻下的药一定是寒凉的药。攻下的时候血液住下走,肠胃就虚冷掉了,胸胁满,汗发掉以后,很多还没有发出去的汗,因为攻下复又回头,结在胸膈的地方,这汗不在胃里面,如果在胃里面一下子就发散掉了、这汗在胃的外面,停在胸膈这儿,所以胸胁满。微结,就是一点点结,如果没发汗攻下会大结,小便不利,因为攻下水跑掉了,发汗水也跑掉了,当然会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嘴巴很口渴,但是人不会恶心,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胃在中间,如果胃里面没有水,病人会口渴,如果胃里面有水,不但不渴还会呕吐,胃里面没有水,胃热往上冲,头就一直冒汗,但头汗出。水一直往上跑,其实这水就是胃里面的津液,常人如果饿过头,手脚一直发抖,头会开始冒冷汗,西医说血糖太低了,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胸胁满,往来寒热,就是半表半里所以用柴胡,发汗而复下之,还有伤寒脉证,所以要用桂枝,还有加上甘草这几味能温中达表,这就是前面柴胡桂枝汤的意思,能让中焦温起来,让抵抗力到表面上去,把还没有进来的滤过性病毒就排掉了;因为发汗又下利的状况下,滤过性病毒没有随发汗发掉,又顺着汗液回来,所以滤过性病毒是散的,不是集中在表上面,而是停在三焦散开来的,如果这病毒只在肌肉皮肤表面上用桂枝就够了,但是因为滤过性病毒已经进入三焦淋巴系统,所以要用柴胡把它推出来,再用桂枝把它透发了,因为胃的津液已经没了,所以要用甘草补足胃的津液。渴,张仲景在治渴的时候,喜欢用栝蒌根,栝蒌根能去热止渴,病人只要有渴就可以加栝蒌根, 可以把肺的津液补足,不渴的话用半夏,决定用半夏就要问病人渴不渴,渴就不要用半夏,不渴就可以用半夏。胃虚热无大渴往上冲用黄芩,而不是用石膏,石膏是实热证,病人会大渴饮多。
但头汗出,牡蛎专门降浮阳,胃的阳气浮在头上面,就像热气球浮在上面降不下来,牡蛎一下去 把它整个往下导。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二两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有外证所以重用柴胡,柴胡用五钱六钱,桂枝用三钱,干姜用二钱,栝蒌根用四钱,黄芩用三钱,牡蛎用二钱,炙甘草用二钱。
【逆类聚方广义】本条方曰:痨瘵、肺萎、肺痈、痈疽、痔漏、结毒、霉毒等,经久不愈,渐就衰惫,胸满,干呕,寒热交作,动悸,烦闷,盗汗,自汗,痰咳,干咳,咽干,口燥,大便溏泄,大便不利,面无血色,精神乏困,不耐厚药者,宜此方。只要是长久不愈的人,就会慢慢消弱下来,所以张仲 景出「痨瘵」的第一个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什么叫作「痨」?他不能动,一动就一天起不来,为什么会造成痨?因为工作上的关系,大部份是劳心才会有,劳力的人得到的是疲劳,痨症的人吃什么药都没有用,吃什么食物都不会胖,摸脉很洪大,但是脉是中空的,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张仲景开的第一方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明明是桂枝汤的病人,桂枝汤下去没感觉,再开强一点还是没感觉,开麻黄汤下去,汗都不流一滴,这就是痨。
以中医的观念,平常人的湿在中焦。就是内湿,如果湿在关节就是风湿,如果湿在血管里面就是痨,血液的新陈代谢有一定的量,如果血管有湿沉在里面,会造成一动就来不及补充能量,桂枝能让动脉的血液循环加速,血管的外壁就是淋巴系统,这是三焦网络就要靠柴胡,血管里面的血比较多?水比较少,脉洪大,所以用大剂的栝蒌根把水补足,因为血里面长年津液不足产生的燥热,用黄芩下去把它去掉,但是推动的力量不够,用干姜、炙甘草来建中,一下去把脾胃的功能加强起来,配合在一超,这时候就能把血管里面的湿推上皮肤表面上去,所以柴胡桂枝 干姜汤吃下去后,病人所得到的汗是湿汗,所流出来的汗粘答答的。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这汗出来的时候,湿答答的出来?有湿为什么不用白术?知果湿在关节、肌肉、脾脏上面可以用白术,但湿在血管里面则不能用白术,因为白术收敛的力量很强,白术可以止利,如用于此,反而不利发散血中之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