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汉。少阳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精神分裂症、癫痫、失眠,狂燥证可用此方;抑郁症)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精神分裂症、癫痫、失眠,狂燥证可用此方;抑郁症)
[原文]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铅丹一两半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铅丹可用生铁落代替;打铁花落下的就是很好的生铁落。)
[相关条文]
【7.79】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汉方应用】伴有精神不安、动悸、失眠等症的下列诸症:高血压伴随症状(动悸、不安、失眠),精神症,更年期神经症,小儿夜啼。
[方义]
此散邪安神,泻火祛痰,兼扶正之剂,乃救误中较为复杂之方。
[主治]
伤寒误下后神识失常,烦惊,谵语,胸满身重,小便不利等。但必须兼有寒热往来或发热恶寒等太少两阳的表证现象。及大便不利、口苦、吐痰、脉虚等虚实错杂现象。
[药品]
柴胡一至三钱 黄芩一至二钱 生姜一钱至二钱半 龙骨一至三钱 人参五分至一钱 桂枝一至二钱 牡蛎一至三钱 铅丹五分至一钱 茯苓二至三钱 半夏一至二钱 大枣二至四枚 大黄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煎时大黄可在煎至水去一半时加入。
[用药大意]
柴胡、桂枝、生姜以散邪;人参、大枣以扶正;龙骨、牡蛎、铅丹、半夏以安神祛痰;黄芩、大黄以泻火通便;茯苓利水以祛湿。
[禁忌证]
单纯精神失常,或脉不虚,或大小便通利者,均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小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人参同用治少阳虚证之方。
(2)大柴胡汤:此柴、芩、半夏和大黄同用治少阳兼阳明实证之方。
(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此桂枝和龙、牡同用,治心阳虚,镇心安神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本汤主之。(107)翰卿按:本节所述症状比较简略,有几个问题需要阐明:
①在未用下药之先,应该有寒热往来、口苦等柴胡证。下之后,这些症状应该仍在,否则,单凭胸满如何想到使用小柴胡汤呢?陆渊雷认为本条是柴胡证兼烦惊谵语者,也说明了这一点。
②下药多为寒性药品,下后伤及阳气,出现身重,小便不利等水气不能正常吸收、排泄的症状,这是容易理解的。难以理解的是误下怎么会出现烦惊谵语等热性症状呢?山田氏认为是下之后复以火迫劫之,这种看法我认为是对的。
③既是误用下药所致,根据什么用大黄再下?又根据什么用人参补之?丹波元坚认为是少阳病兼有里实之证,方氏认为人参入心以益其虚,可以分别说明上述问题。不过我认为,里实应说到腹部拒压,或大便秘结方面,入心补虚应说到脉搏力量不足方面,这样比较更恰当些。总之,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特点,复杂的症状必须用复杂的治法。本节症状虽不够完备,但根据用药是可以体会出来的。
2.神经衰弱、歇斯底里之惊痫性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性心悸及血压亢进、小儿夜啼,便秘腹满、烦闷不眠,易惊易怒,脐间动惕有上冲之势,甚则狂癫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3.下肝胆之惊痰,治癫痫必效。(《伤寒类方》
4.小儿连日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惊悸。(《经验集录》)
《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治则及治忌。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散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篇以及《金匮要略》中。因此,要解读少阳病,不能只看《伤寒...
少阳病。《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仅10条,主要讲述了判定提纲、治则及治忌。其方证及有关病因病机论述,散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篇以及《金匮要略》中。因此,要解读少阳病,不能只看《伤寒
人参石膏汤。汉。仲景之伤暑。[原文]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茯苓白术甘草汤。汉。仲景之温病。 [原文]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连阿胶汤。汉。仲景之温病。严重惊吓和顽固性失眠、心肾不交失眠,黄连阿胶汤方(心肾不交失眠,考前焦虑失眠,舌苔干黄是特点,睡不着是阳不入阴,病在少阴;)[原文]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黄厚朴甘草汤。。仲景之热病。[原文]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仲景之伤燥。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肾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仲景之伤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苓芍术甘汤;湿气重的人感冒可用此方,苓芍术甘汤) [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