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出自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相关的经方为《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

经方家讲条辩(胡希恕胡老为主)

  胡希恕:

  这不是说水饮跑到心脏里去了,不要死于句下。这是水饮涉及心脏的证候,这段主要说是“心下坚筑”​,心下坚还是胃,筑,就是悸、就是跳,筑筑然而动,跳得挺厉害,跳大都属于心脏,后世说水气凌心,心属火最怕水,涉及心脏则心脏就要跳,当然这个水也在胃,我们看这一段就是上面的痰饮。“短气”​,胃里有水就短气,有水就“恶水”​。我们想喝水,都是胃里没水,胃中干、口中燥。有水就是恶水,而不愿意饮。​(水)往心脏里去,水克火了,所以水涉及心脏,则恶水得很。其实就是痰饮,痰饮往上,可以涉及肺,就是支饮;也有时水气涉及心脏,心跳动得厉害,古人就说关系到心脏了,​“水在心”​。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吐涎沫”​,就是咳唾涎沫。水涉及肺了,一定要“咳逆倚息”​,这里都是简单说的,光提个“吐涎沫”​,痰,浓稠的痰叫涎,稀薄的痰叫沫,涎沫都来自肺,与肺有关系,所以说“水在肺”​,咳吐涎沫太多,伤津液,所以咽干口燥,也愿意喝水。这是“水在肺”​,就是说“支饮”与肺有关系的。

  水在脾,少气身重。“少气身重”​,里面有水少气,就是胃有水。刚才说的水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一半说的是溢饮,一半是有痰饮的关系。脾主四肢,古人是这么看的,是就部位上说的,这个与脾有关系,碍及中气,中气归于脾,所以,水在里,碍及中气,所以“少气”​,就是咱们讲的水停心下,有点水就短气,压迫着横膈膜;身重,就是组织里有水。由于脾主四肢,所以说“水在脾”​,与脾有关系。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这说的是悬饮,说的是部位。胁下嘛,胁下是肝的部位。水在肝,胁下发支满,这是悬饮。“嚏而痛”​,上面说的是“咳唾引痛”​,那么,打嚏喷也是引痛,意思是一样的,上面说那四种,这回波及脏腑、五脏了,字句稍稍变化,一个意思。咳唾当然也引痛,打嚏喷也是引痛。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悬饮,悬饮部位在胁下,肝所主的部位,所以说“水在肝”​。这和刚才讲的一样,并不是水跑到肝里去了。

  水在肾,心下悸。“心下悸”​,错了,这肯定是“脐下悸”​,它是属于下焦嘛,所以搁个“水在肾”​,水在哪儿动,哪儿就跳,所以心下悸。这还是胃。脐下,在下焦这块儿动,应该是脐下。这是属肾,也是在部位上属肾,所以叫“水在肾”​。上述总而言之,这是两项:上面说四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底下又说五脏之水(水在心、肺、脾、肝、肾)​,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看。就水的形象、部位来说,是四类;就它的部位关系到五脏所主上说,又说涉及五脏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问题啊,你们好好看就知道了。这就是观点不一样了:站在五脏这方面来观察,五脏各有所主证,胁下肝所主,胁下有水的证候说“邪在肝”​;那么咳唾涎沫……(音频缺失,中日录音版本皆缺失)

  倪海厦:

  这条辨是指肝心脾肺肾五个内脏如果有水的话,我们该如何去分 辨水在哪个脏腑。因为内伤是情志病,所以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 忧伤肺、恐伤肾,因各种不同情志造成的水病。如果是心受伤,就会 在心下胃的地方会绷起来,『坚筑短气』,硬硬的顶在胃的地方,让病 人无法正常呼吸,这是心脏有水。『恶水不欲饮』因为水在上面,就 是所谓『水气凌心』,我们心脏本身是火,根本不该受水,因为心很 热,当有水停在膈膜的时候,我们呼吸横膈膜就往上升动,水就跟着 往上跑,水跟火一碰在一起,当然很难过,这叫做『水气凌心』,吐 气时心又把水降下去,这水气上来又降下去,就是造成在中膈心窝的 地方硬硬的原因。『恶水不欲饮』是因为水饮已经有很多水聚集在上 焦,所以不渴。如果水停留在下焦的话,病人就会口渴,会想要饮水, 五苓散证就是这样,病人有这种症状,我们就可以判定水是在上焦。 水如果在肺里面,肺跟心都是在胸腔的部位,水如果挤压到肺,肺的 气泡里面充水以后病人会[吐涎 ],就是嘴巴里面不断的吐,吐白色津液出来。然后『欲饮水』,想喝水,但是水喝下去以后又一直在不 断的吐涎沫。『水在脾』的主症是『少气身重』,如果脾脏肿大,就是 脾脏有积水,脾脏功能就会衰退下来,没有力量。脾本来就主运化, 我们身上所有的消化、代谢系统都要靠脾脏,脾脏积水,中焦的力量 就不够,病人会感觉全身肢体都很重,是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水 液没有办法正常的运送到四肢肌肉上面,所以会身重。脾位在中焦, 如果肿起来,病人的呼吸就会很短,因为气没有办法下沉到丹田,气 就只在肺上面进出而已。『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如果积在 肝,会造成肋胁下支满,所以小柴胡汤的主证就是胸胁苦满。肝一半 在膈上、一半在膈下,如果是肝有问题而造成的水饮,张仲景就说胸 胁这边会胀满得很难受。『支满』就是撑得很难过,连打喷嚏都不能 打,一个喷嚏,就让胸膈剧痛,有的人一打喷嚏肺就痛,有人打喷嚏 胸膈会痛。

  如果是『水在肾,心下悸。』心下悸讲的是脐下的地方,在肚脐 正下的地方,如果水积在肾脏,水会停在下焦。我们正常的肾脏,水 气化上来以后到肺,所以我们除了胃里面吸收的水进去以外,肠胃里 面吸收食物中的水也会进去,就是好的水还会再回到肺上面。如果是 肾脏积水,水没有办法被气化上来就会产生动悸,肚脐下边就会跳动, 这是几种内脏积水主要的表现症状,表示这是五脏有饮,饮就是有积, 有水积在里面排不出去。所有的饮篇里面,专门治疗饮病的处方,一 定是利用温阳利水,同时把已经积到的水排掉,然后把不足的部分再 补回去。就好像一个气球,你把它用水充满了以后,过一段时间你把 水去掉,气球就变的很大,气球本身是不会变回原来的形状,我们要 如何让它变回原来的形状,这样子的话才不会饮被去掉以后,一段时 间后饮又再回头。

  连建伟:

  这五条是讲水饮影响到五脏而发生的病变。​“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其中“水",是指水饮。水饮影响到心脏,心下部位痞硬而悸动。心下坚筑的“坚”,就是“硬”的意思;“筑”,《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捣也”,这里引申为悸动,即心悸不安。心阳被水饮所遏,故“短气,恶水不欲饮"。这条讲的是水饮凌心造成的一系列症状。​“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饮影响到肺,肺气与水饮相激,寒饮不化,故吐涎沫(涎沫就是痰饮);水饮阻肺,妨碍了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津液不布,故欲饮水。这条是讲水饮射肺产生的症状。“水在脾,少气身重。​”水饮侵犯脾脏,中气不足,故少气;脾主肌肉、四肢,故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饮影响到肝,肝位居胁下,故胁下支撑胀满,嚏时牵引作痛,这是水饮侵肝的症状。​“水在肾,心下悸。​”对于这条条文,​《医宗金鉴》认为是“水在肾,脐下悸。​”日本医家山边文伯也做过考证,他写了一本书叫《金匮要略笺注》,书中认为“心下悸”当为“脐下悸”​。我的看法跟他们相同,因为第三条中的“心下坚筑”就是指心下悸,故本条应为脐下悸。我们还可以参考有关奔豚气的论述,奔豚气是由于水寒之气在肾,冲气上逆,故脐下悸动。这五条讲的是水饮影响到五脏而出现的不同症状。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