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汤。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泽泻汤方(倪师治疗贫血的基础方)耳源性眩晕,胃中停水,风湿痛,小便不利等证。
泽泻汤方(倪师治疗贫血的基础方)
[原文]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用法]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解】
胡希恕注:方中泽泻甘寒入胃,祛胃水,白术苦温健胃祛水。入胃祛水止冒眩之药主要有三种:一是泽泻,祛水力强,但其性偏寒;二是白术,温性祛水;三是茯苓,治眩冒力量较弱,但长于治疗心悸。泽泻与白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白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白术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今取二药合用,故治里虚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方证指要】
以酒后当风,身热有汗,小便不利为主证,兼有头痛、头眩晕等。其脉多见左脉沉弦。泽泻(汤《金匮》)渊源出五苓(散),当归芍药(汤)亦关情,本方加术为尿少,眩冒能除饮更清。
【凭证用方】
耳源性眩晕,胃中停水,风湿痛,小便不利等证。
【诸家经验】
《类聚方广义》云:支饮冒眩证,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屋床蓐如回转而走,虽瞑目敛神,亦复然,非此方不能治。求真氏曰:此方,治冒弦,尿利减少或频数,原因于停水者。五苓散,当归芍药汤,皆包含本方。
《圣惠》于本方,加半夏、生姜,治胸中痰饮,不能下食。
《和剂》于本方,加茯苓,各等分,每服半两重,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服,名解暑三白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霍乱呕吐,小便不利,恶心头晕等证。
冯世纶《经方六经类方证》:泽泻主治在阳明,故本方证当属太阴阳明合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头目眩晕是常见证,本方证常见于内分泌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病伴有心下停饮和小便不利者。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仲景之热病。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大者一枚(取汁)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纳胆汁和合,令相得,分温再服
桂枝麻黄各半汤。汉。太阳病。可用于治疗皮肤发痒的皮肤病、荨麻疹,桂枝麻黄各半汤方(麻黄汤见后卷,冷风过敏、风疹、荨麻疹常用此方+蝉蜕连翘二花有特效;)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甘草附子汤。。仲景之湿病。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仲景之伤燥。[原文]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仲景之伤燥。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肾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地黄黄柏茯苓瓜蒌汤)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仲景之伤风。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肚子胀吃不下饭可用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 (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