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泽泻汤

泽泻汤朗读
泽泻汤方(倪师治疗贫血的基础方)耳源性眩晕,胃中停水,风湿痛,小便不利等证。

泽泻汤原文

  泽泻汤方(倪师治疗贫血的基础方)

  [原文]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用法]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解】

  胡希恕注:方中泽泻甘寒入胃,祛胃水,白术苦温健胃祛水。入胃祛水止冒眩之药主要有三种:一是泽泻,祛水力强,但其性偏寒;二是白术,温性祛水;三是茯苓,治眩冒力量较弱,但长于治疗心悸。泽泻与白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白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白术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今取二药合用,故治里虚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方证指要】

  以酒后当风,身热有汗,小便不利为主证,兼有头痛、头眩晕等。其脉多见左脉沉弦。泽泻(汤《金匮》)渊源出五苓(散),当归芍药(汤)亦关情,本方加术为尿少,眩冒能除饮更清。

  【凭证用方】

  耳源性眩晕,胃中停水,风湿痛,小便不利等证。

  【诸家经验】​

  《类聚方广义》云:支饮冒眩证,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屋床蓐如回转而走,虽瞑目敛神,亦复然,非此方不能治。求真氏曰:此方,治冒弦,尿利减少或频数,原因于停水者。五苓散,当归芍药汤,皆包含本方。

  《圣惠》于本方,加半夏、生姜,治胸中痰饮,不能下食。

  ​《和剂》于本方,加茯苓,各等分,每服半两重,水一盏,姜五片,灯心十茎,煎八分服,名解暑三白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霍乱呕吐,小便不利,恶心头晕等证。

  冯世纶《经方六经类方证》:泽泻主治在阳明,故本方证当属太阴阳明合病证。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头目眩晕是常见证,本方证常见于内分泌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病伴有心下停饮和小便不利者。

【典型医案】
《名医类案》江少微:治黄三辅,年逾四旬,醉饮青楼,夜卧当风,头痛发热,自汗,盗汗,饮食不进。医治十余日,罔效。诊得六脉浮洪,重按豁然,投以白术、泽泻,水煎服,热退,汗仍不止,心口如水。此思虑所致,与归脾汤加麻黄根、桂枝,十数服而愈。头痛未已,用白葡萄汁灌入鼻内,立止。

支饮冒眩
例1
管右,住南阳桥花场。9月1日初诊。咳吐沫,业经多年,时冒眩,冒则呕吐,大便燥,小溲少,咳则胸满,此为支饮,宜泽泻汤。泽泻40克生白术18克。服之1剂,既觉小溲畅行,而咳嗽大平。续服5剂,其冬竟得安度。(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79年3月)
例2
1967年在湖北潜江县,治一朱姓患者,男,50岁,因病退休在家,患病已两载,百般治疗无效。其所患之病,为头目冒眩,终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雾之中。且两眼懒睁,两手发颤,不能握笔写字,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而软,视其舌胖大异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腻。辨证:此证为泽泻汤的冒眩证。因心下有支饮,则心阳被遏,不能上煦于头,故见头冒目眩;正虚有饮,阳不充于筋脉,则两手发颤;阳气被遏,饮邪上冒,所以精神不振,懒于睁眼。至于舌大脉弦,无非是支饮之象。治法:渗利饮邪,兼崇脾气。方药:泽泻24克白术12克。患者服药后的情况,说来亦颇耐人寻味。他服第一煎,因未见任何反应,乃语其家属曰:此方药仅两味,吾早已虑其 无 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服后,覆杯未久,顿觉周身与前胸后背絷絷汗出,以手拭汗而有粘感,此时身体变爽,如释重负,头清目亮,冒眩立减。又服 2剂,继续又出些小汗,其病从此而告愈。(刘渡舟医案,录自《中医杂志》9:17,1980)
例3
孙xX,男,64岁。1982年11月8日初诊。时作眩晕,终日昏昏然,入秋以来痰多,脘腹有塞滞感,小溲少而大便时溏,平时喜进肥甘,自诉服药甚多而少效,脉濡,苔白。宜健脾燥湿为先。泽泻15克白术9克。15剂。12月2日复诊。谓服上药15剂后,大便已成形,头目昏晕感轻,脉濡,白苔除。原方再进15剂。(何任医案)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朗读
()

猜你喜欢

[原文]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
[原文]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
[原文]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洗)[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柴胡桂枝汤方(乳腺小叶增生;乳癌+牡蛎;)[原文]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去下焦湿)[原文]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
防己黄芪汤方(帮助减肥;小肚子凸起的将军肚)[原文]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