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仲景之寒病。甘草干姜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提振胸阳,提高抗感冒的能力,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用此方预防新冠肺炎,医护人员零感染,2020年3月CCTV4报导过;可用来提升阳气,抗感冒用之;又名二神汤,止吐血神剂;上焦虚寒;提振胸阳,预防感冒)
甘草干姜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提振胸阳,提高抗感冒的能力,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用此方预防新冠肺炎,医护人员零感染,2020年3月CCTV4报导过;可用来提升阳气,抗感冒用之;又名二神汤,止吐血神剂;上焦虚寒;提振胸阳,预防感冒)
[原文]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炮)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高齐民先生经验:
方解:本方以辛甘合用,取其辛甘化合为阳,甘草和中,干姜回阳,专为复胸中之 阳气而设,调心脾阳虚之证,它和后面所讲的干姜附子汤组成回阳救逆的四逆汤,药少 力宏,千古一绝。
蒲辅周老前辈说:“我治疗一外感病变证,脾阳虚损的逆证,西医称’重症肺炎’, 开始就用甘草干姜汤点滴频服,温脾阳而复肺阳,救治而愈。”此案告诫我们,危急重 症,用药味多少与病情无关,只要“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见《伤寒论》第317条方解后)本方临床应用:肺阳虚咳嗽痰多,脾阳虚痰饮咳嗽,小儿肺炎输液后四肢发凉,小 便清长。杂病中阳虚不能制水,小便漏遗或夜尿多,常加入《泉州本草》金樱子、猪膀 胱同煎。或暑天饮冷太多,胃痛或胃中沉重不舒,或吃冷冻食品后恶心呕吐,我都用甘草干姜汤加黄糖少许服用。治伤寒、断杂病,把握阳虚阴虚。所以回阳救逆,回阳尤为 重要。疾病的预后取决于阳气的存亡。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记住甘草干姜汤,回 阳救逆之轻剂,就掌握了四逆汤之一大半。如果一时找不到干姜,可用两倍鲜姜代之。记得我1959年治一少女失心风,重用商陆泻下,为防止呕吐不止,泻下不止,先备鲜姜 汁半小碗。病人吐泻后,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出现脱水性休克,六脉寸 口诊不到。我急将姜汁灌下,1分钟后,病人面色转红润,手足温,冷汗止,苏醒过来。 我对生姜汁回阳救逆之神速,永远铭记在心。
《伤寒杂病论》用甘草计124方,其中《伤寒论》70方,《金匮要略》54方。其功效 与主治有以下几点:和中补虚,缓急止痛,除烦止渴,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回阳生津, 调和诸药。仲景用干姜39方,其中《伤寒论》22方,《金匮要略》17方。其功效与主治为:温 中散寒,温中回阳,蠲饮温肺,温中止血,协调寒热。干姜守而不走。《本经疏证》载: “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 效。是干姜之治在温中,非诸方之治在温中也。”
《伤寒杂病论》用干姜39方,未见用炮姜。李斯炽先生止鼻岫奇效方,即用炮姜15g 煎水急服,以暖气摄血。石熙瑞老先生论炮姜耐人寻味,他说:“炮姜为干姜炙焦黑而 成,味辛苦,较之干姜尤擅治吐血(岫血)崩漏等症。干姜大辛大热,适用于阴寒太盛,舌苔灰白而润者。而炮姜阳中阴药,热减性钝,但辛散之性犹存,温能行气,气机畅达 则百脉平和,常用于反胃呕吐、肺寒久嗽、腹痛难禁,皆能随手取效。如伍白术、砂仁 可以鼓舞胃气,以治纳差;伍参、苓、白术可以振奋脾阳,以治脾虚不运;伍淮膝、当归可以温阳活血,以治足痿不用。”总之,干姜炮用,在于温肺脾,而不在救阳,干姜大 炮,则在于温中止泻。
刘炳凡先生治小儿吐奶,即用鲜姜烧熟,挤母奶于姜上,再研少许喂小儿,可止小 儿吐乳。临床报道:甘草干姜汤治疗(1)冷哮;(2)遗尿;(3)咳嗽;(4)消化性溃疡; (5)眩晕;(6)肺炎危症;(7)肺炎;(8)脾胃寒症;(9)痰饮咳嗽;(10)泄泻; (11)痹证;(12)痛经等。
[相关条文]
【5.51】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6.30】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14.24】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方义]
这是在阴阳两虚情况下的回阳之方。
[主治]
太阳桂枝证兼阴阳两虚,误用桂枝汤,致手足厥逆、吐逆(亡阳现象)或咽干烦躁(阴虚有热现象)等症。
[药品]
炙草:二至四钱 干姜(炮黑)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两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干姜温中治厥,炮黑变辛为苦,使回阳而不伤阴,倍用甘草更从中以控制之。
按:干姜,一药对于此证不用不行,用之又嫌燥热太过,对于咽干烦躁之阴虚现象确实不利。故炮黑使用,方才稳妥。
[禁忌证]
没有咽干烦躁阴虚热证现象的厥冷证,不可使用本方。因力小不能胜任。
[类似方剂参考]
(1)四逆汤:此治阳虚手足厥逆之方。
(2)干姜附子汤:此治阳虚烦躁之方。
(3)茯苓四逆汤:此治气虚、阳虚兼有水气烦躁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翰卿按:误用桂枝汤后,出现了肢厥、吐逆之阳虚寒证与咽干烦躁之阴虚热证。二者相比之下,以阳虚寒证较急,故先从阳虚方面着手,但又恐碍于阴虚,是以用本方恢复阳气。
2.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30)翰卿按:朱颜云:“本方用于脘痛,胀满,吐酸,腹泻,胸痛,眩晕,痛经,咳喘等证,但必须是寒证,脉迟,舌淡苔白,不渴,无热恶寒方宜”。此说很对,用本方前,或可用黄芪建中汤类的方剂治疗。3.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金匮要略·肺痿篇》)翰卿按:肺痿一证,由重伤津液形成,临床上有虚热、虚寒两种。盖肺叶如草木,炎日炮炙可枯萎,霜雪寒冻也可枯萎,故有生津润肺和温肺复气两种治法,本方即为温肺复气的有效方剂。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痿而失职,故见有遗尿,溲数,头眩,多涎液等津液不化之证。
4.中冷痛,呕吐不食;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直指方》)
5.甘草干姜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咳,腹痛便滑,外内合邪,难以发散,或寒药伤胃,合用理中,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挟寒之圣剂也。若脉沉畏冷,呕吐自利,虽无厥逆,仍属四逆汤。(《伤寒分经》)
6.疗吐逆,水米不下。(《外台秘要》)
7.老人平日苦小便频数,吐涎,短气眩晕,难以起步者。(《类聚方广义》)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仲景之寒病。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石膏竹叶汤。汉。仲景之伤暑。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碎,绵裹)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吴茱萸汤。汉。太阴病。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原文]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汉。少阳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宋版称之为四逆散,可用来治疗胆结石、胆囊炎;肝脓疡)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汉。太阳病。【方解】胡希恕注:此于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补中健胃,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宋本叫新加汤,是加芍药为四两,两者不同)
桂枝甘草汤。汉。太阳病。桂枝甘草汤方(治疗心下动悸;加肉桂三者等比例可治低血压) 王三虎:低血压3味药。咽喉痛3味药。 我的启蒙老师得了低血压病,眩晕数日,闭目尚可,睁眼则剧。 我说:“有人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用桂枝甘草汤治疗低血压。” “他认为低血压是心肾阳虚,所以用桂枝甘草汤补心阳,加肉桂补肾阳,3味药,每天各10克冲服。” 炙甘草、桂枝、肉桂各10克,泡水喝,每天晚上我给他拿血压计量,每天升高 10mmHg,一直恢复到正常。 我们师徒两人用这个方子在我们合阳、韩城一带治好的低血压病人不下三四十个。
栀子生姜豉汤。汉。阳明病。【方解】胡希恕注:此于栀子豉汤加安中益气的甘草,故治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与栀子豉汤皆用于胃胸里热,而本方证较虚怯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