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汉。太阳病。【方解】胡希恕注:此于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补中健胃,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宋本叫新加汤,是加芍药为四两,两者不同)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方解】胡希恕注:此于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人参,补中健胃,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而津液不足者。
冯世纶解读:于桂枝汤加人参、生姜健胃,增芍药以养液,故治桂枝汤证胃气沉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脉沉迟者。
【歌诀】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强,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祛邪效能彰。
【讨论归经】身疼痛为太阳表未解,脉沉迟为里虚寒;人参、生姜温中健胃,主治在太阴,增芍药辅佐生津血,故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临证思考】本方证辨证要点,为桂枝汤证身疼明显、胃气虚、脉沉迟者。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宋本叫新加汤,是加芍药为四两,两者不同)
[原文]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人参三两 生姜四两(切)
[用法]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宋本名“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本无芍药。
[相关条文]
【7.3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汉方应用】胸部痞满,腹痛,手足痛。
[方义]
此系补虚、温散寒邪之方,治疗汗后气虚,津液被伤,外邪未净之证。也是治疗身疼痛的另一种方法。
[主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但须注意以下三点:
(1)必须兼有喜温恶寒之现象(这是使用桂枝汤方的主要症状)。
(2)必须没有喜冷性饮食的症状(热性药对内热证是不适宜的)。'
(3)脉必沉迟无力方可大胆用参。
[药品]
桂枝二至三钱 牛杭芍三至四钱 生姜三至四钱 炙草一至二钱 人参二至三钱 大枣二至四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人参另炖兑服也可.
[用药大意]
人参、大枣、炙单补中益气以生津液;芍药、桂枝、生姜调营卫,止身痛,以清余邪。
[禁忌证]
喜冷性饮食者忌之;不恶寒反恶热者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芍药甘草附子汤:这是治汗后反恶寒之方。
(2)附子汤:此回阳补气,利水养阴,治身疼痛之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本方主之。(62)
2.“发汗后”三字,为本条辨证论治之主要眼目,身疼痛、脉沉迟见于发汗后,方能断为营血不足,卫气失于流畅,而用新加汤治疗。若不在发汗以后,则沉主里,迟主寒,身疼痛当为寒湿痹之类,就须用桂枝附子汤一类的方剂来治疗了。(《伤寒论译释》
3.身疼痛,脉沉迟,颇似少阴证,少阴非新加汤所能治。即药以测证,知此条乃太阳伤寒发汗太峻,病未解而津已伤也……不用附子者,津伤而阳不亡也。(《伤寒论今释》)
4.此余邪未尽之候,脉沉迟者,过汗亡津液也,故与桂枝以解未尽之邪,增芍药、人参、生姜以补其虚。不用附子者,以未至筋惕肉润,汗出恶风之剧者也。(山田氏《伤寒考》
栝蒌茯苓汤方。汉。仲景之伤暑。栝蒌茯苓汤方(在胃与心脏之间的部分有水饮)
麻黄汤。汉。太阳病。麻黄汤方(高烧无汗关节酸痛的感冒;又叫还魂汤) [原文]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五苓散。。仲景之湿病。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麻仁白蜜煎。。仲景之伤燥。[原文]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麻仁,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微沸,和合,令小冷,顿服之。
大青龙汤。汉。太阳病。大青龙汤方(表寒里热,禽流感、新冠肺炎高烧、夏天发作的哮喘等;会有高热,麻杏石甘汤无高热,可区别;一服发汗后,复发烧者,千万不可再服,会造成汗流不止,郝万山讲过的案例。急性肾炎可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