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泻心汤。汉。厥阴病。生姜泻心汤方(腹中雷鸣下利清谷;肠鸣;打生食嗝;治疗寒性下利最常用的处方) [主治] 误汗后肠胃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重于下利,或千噫食臭,或胁下有水气,或腹中雷鸣。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肠胃部不拒按、脉虚或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的证候。
生姜泻心汤方(腹中雷鸣下利清谷;肠鸣;打生食嗝;治疗寒性下利最常用的处方)
[原文]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关条文]
【8.36】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汉方应用】伴有胸中痞满、嗳气者的下列诸症:食欲不振,烧胸,恶心,呕吐,下痢,肠胃炎,口臭,腹中雷鸣,苔白。胃炎,胃酸过多症,胃下垂,口腔炎,胃扩张症。
[方义]
此调理肠胃寒热兼补虚之方。治心下痞证,但重点偏于止呕方面。
[主治]
误汗后肠胃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重于下利,或千噫食臭,或胁下有水气,或腹中雷鸣。但必须具有口苦心烦、肠胃部不拒按、脉虚或服温补药不效等寒热虚三方面夹杂的证候。
[药品]
生姜二至三钱 人参一钱至钱半 炙草一至二钱 黄芩一钱至钱半 半夏五分至一钱 干姜一钱 黄连五分至一钱大枣一至二枚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
生姜、半夏以止呕吐,并治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证;厂姜之温,芩、连之寒,以解寒热互结之痞满;人参、大枣、炙草以补肠胃之虚,合干姜并能止利。
[禁忌证]
没有寒热夹杂之证者,即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桂枝人参汤:治虚寒痞证之方。
(2)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实热痞证之方。
(3)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满,呕吐下利并重之方。
(4)甘草泻心汤:治寒热不调,心下痞硬,偏重下刊之方。
禹余粮丸方(阙)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本汤主之。(157)翰卿按:本节并未提出呕吐,但实践中呕吐相当多见。此证是因胃机能衰弱,不能消化食物所致。胃中除发酵现象外,并没有过量之饮食,所以仅心下痞硬,并不拒按,与伤食证完全不同,所以不需要加消导之品。应用本方着眼点,除本条所述外,应着重于上热下寒的寒热不调方面。临床上往往表现有用凉药则上热轻而下寒重,用热药则下寒轻而上热重而的现象。这一点,生姜、半夏、甘草三泻心汤是一致的。腹中雷鸣为水分不吸收的现象,陆氏所谓胃扩张、胃肠炎也。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厥阴病是千古疑案,主要是《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篇内容特殊。胡希恕通过多方考证指出:篇中只有前4条以厥阴病三字为题首,自此以下便无一冒之以厥阴病...
厥阴病。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厥阴病是千古疑案,主要是《伤寒论》中的厥阴病篇内容特殊。胡希恕通过多方考证指出:篇中只有前4条以厥阴病三字为题首,自此以下便无一冒之以厥阴病
一物瓜蒂汤方。汉。仲景之伤暑。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竹茹半夏汤。汉。仲景之伤暑。[原文]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调胃承气汤。汉。阳明病。便秘+栀子;可做丸剂治牙龈肿痛调胃承气汤方[原文]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吴茱萸汤。汉。太阴病。吴茱萸汤方(可治胃下垂,肝寒所致;)[原文]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麻黄汤。汉。太阳病。麻黄汤方(高烧无汗关节酸痛的感冒;又叫还魂汤) [原文]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仲景之伤风。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肚子胀吃不下饭可用此方) 枳实四枚(炙) 厚朴二两 (炙去皮)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