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脂禹余粮汤。汉。太阴病。此是乎性固脱止利之方。 按:此“利”是泄泻,不是痢疾,但痢疾较久,滑脱不禁时,也可借用。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下利不止用涩剂)
[原文]
赤石脂一斤(碎) 太乙禹余粮一斤(碎)
[用法]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高齐民:伤寒和杂病,过服或久服寒凉药,“利不止” “此利在下焦”。临床上多见脾胃 虚弱之人,阳虚之人,吃一个梨或一根冰棍,都要腹泻两天。西医称为慢性肠炎、过敏 性肠炎等。赤石脂,味酸性温,有收敛功能;禹余粮有固涩作用,功专下焦。此方是涩 滑固脱的方剂。但久利不止,多见于脾胃阳虚、肺冷、心胸中有寒,与温阳药同用则是必不可少, 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若服“赤石脂禹余粮汤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此病在小肠, 水不能流入膀胱,糟粕不能入大肠。
赤石脂禹余粮汤,是我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肠炎及慢性泄泻的主要方剂。脾胃阳虚, 我常和桃花汤(赤石脂15g,干姜3g,粳米20g)配伍使用;心胸中有大寒,泄泻,我常 和大建中汤(川椒9g,干姜12g,党参10g,饴糖30g)配伍使用;若肺中冷,上源虚寒, 常和甘草干姜汤配伍;若脾肾阳虚,四肢厥逆,腹痛,小便清长,则和干姜附子汤配伍; 下利不止者,常利其小便,我常加入山药12g,车前子10g或炒白术15g,茯苓30g与赤 石脂、禹余粮二味药同用,常获捷效。验案甚多。
《伤寒杂病论》用赤石脂共4方:(1)收涩固脱,赤石脂禹余粮汤;(2)止血生肌, 桃花汤;(3)相关表里。《本经疏证》曰:“仲景用赤石脂四方而言,在赤石脂禹余粮, 心下痞硬与下利不止为岐;在桃花汤,少阴病与小便不利为岐,下利不止与便脓血亦为 岐;在风引汤,瘫痫以引与纵为岐,热以起落为岐;在乌头赤石脂丸,心痛与背痛为岐, '均’用石脂使其表里相关,端可从一路去也”;(4)安和心气。乌头赤石脂丸之治“心 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用赤石脂之旨在于安心气。
《伤寒杂病论》中用禹余粮者仅赤石脂禹余粮丸一方,即《伤寒论》159条。《本经 疏证》称:“得治因血阻结而转为热,津液阻而渗漏,痰涎逆而复横出”诸证。功用: (1)涩肠止泻;(2)收敛止血。用于治崩中、女人漏下、更年期崩漏,赤石脂禹余粮丸可配伍《素问》四乌贼(12g)—芦茹(3g)丸。妇人漏下不止,可运用八卦“艮止坤 藏”卧姿,让病人头朝东北,脚朝西南,崩漏则止,再图有效治疗。少女月经过多也釆 用此卧姿方向,经血会慢慢减少,这是易学大师黄鉴老师传授的止血法。清代名医喻嘉言用赤石脂禹余粮法,赤石脂、禹余粮二味共研极细末,用羹一匙, 调服二味细末,每次1.5g,缓咽频服,不拘次数。
临床报道:赤石脂禹余粮丸用于治疗(1)脾肾阳虚泄泻下利的慢性结肠炎;(2)气 虚脱肛(加味白术、炮姜、升麻、甘草),下焦滑脱症。
但必须再嘱咐一句:大凡40岁以上,久泄利或大便不成形,应作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癌,如果不检查便治,有时会贻误手术机会。
[相关条文]
【8.38】伤寒,服汤药下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益甚,医以理中与之,利仍不止,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故也,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方义]
此是乎性固脱止利之方。
按:此“利”是泄泻,不是痢疾,但痢疾较久,滑脱不禁时,也可借用。
[主治]
下利滑脱。但必须是日久泄泻不愈,气虚脉象无力,真有不能自禁现象方可用之。决不可把大便次数较多,或欲便时不能忍受,或不能迟延的现象误认为滑脱。有的患者,不敢大声说话,一说话就便下来,有的不自觉就便下来,这才是滑脱的具体表现。
[药品]
赤石脂三至五钱(捣碎) 太乙禹余粮三至五钱(捣碎)
[用药大意]
赤石脂、禹余粮都是收敛固涩之品,所以能治下利虚脱之证。但禹余粮较赤石脂性寒些。
[禁忌证]
下利初起吋不可用。因下利初起时绝没有滑脱之证。痢疾初起吋更不可用,因为用之会造成休息痢。
[类似方剂参考]
桃花汤:此是温性固脱治痢之方。
按:此“痢”是痢疾,不是泄泻,但有时可借用治泄泻之滑脱。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它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本汤主之。(159)
翰卿按:“此利在下焦”,是指滑脱而言。滑脱下利,小便有点滴不通者,然服利小便药毫无效果,这种情况使用固涩药品非常有效。大便次数一减,小便自通矣。“利”是泄泻,不是痢疾,但痢疾较久,滑脱不禁时,也可用之。
2.治大肠腑发咳,咳而遗屎。(《内科摘要》)
3.治肠澼滑脱,脉弱无力,大便黏稠如脓者。若腹痛干呕者,宜桃花汤。二方合用亦妙。(《类聚方广义》)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大黄香蒲汤。汉。仲景之温病。[原文]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仲景之湿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去上焦湿)[原文]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防己黄芪汤。。仲景之湿病。防己黄芪汤方(帮助减肥;小肚子凸起的将军肚)[原文]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仲景之伤燥。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肝脏津液不足,太干燥;又名黄芩牡丹皮瓜蒌半夏枳实汤)]
小柴胡汤。汉。少阳病。小柴胡汤方(肝炎、淋巴肿块、结节、乳癌、伤科均可用它加减,女子经期感冒;女子经期感冒一律用小柴胡汤;可用来治疗脑部积水,要用生半夏;恶心反胃,反复发烧;呕吐又发烧;感冒刚好又发烧,感冒反复发烧;产后抑郁症基础方;乳房肿块+牡蛎)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仲景之伤风。 [原文]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