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汤。汉。太阴病。旋覆代赭汤方 此镇逆除痰、补虚祛寒之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胃酸过多(俗称火烧心),返酸;治噫气久久不愈;胃下垂+吴茱萸生姜)
旋覆代赭汤方(倪海厦用此方治疗胃酸过多(俗称火烧心),返酸;治噫气久久不愈;胃下垂+吴茱萸生姜)
[原文]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石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关条文]
【8.40】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汉方应用】胃脘痞闷,烧心,嗳气,腹鸣下痢,时有便秘,呕吐,腹痛,胃酸过多,胃扩张症,胃弛缓症,胃溃疡,胃癌,幽门狭窄症,慢性肠狭窄症,恶阻,小儿呕吐。
[方义]
此镇逆除痰、补虚祛寒之方。
[主治]
伤寒表证已解,或噫气,或呕吐,或呃逆,或兼心下痞满等证。但必须具有吐痰、不喜冷性饮食、脉虚或兼滑等现象。方能恰当。
[药品]
旋覆花三至五钱 生赭石三钱至一两 人参一至二钱大枣二至四枚 生姜二至三钱 半夏二至三钱 炙草一至二钱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日服二至三次。如系呕吐,可以少量频服,以免吐出药液。
[用药大意]
赭石镇降逆气;旋覆花、半夏、生姜消除痰饮,兼祛寒邪;参、草、大枣调补中气,以善其后。
[禁忌证]
有喜冷恶热的热证者忌之。大便硬、腹拒按的实证也忌之。
[类似方剂参考]
(1)生姜泻心汤:此治寒热虚夹杂,心下痞硬,噫气之方。
(2)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此乃治寒热虚夹杂之呕吐方。
(3)橘皮竹茹汤:此治虚热呃逆之方。【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本方主之。(161)
翰卿按:《伤寒论译释》谓生姜泻心汤证与本方心下痞硬相同,前者干噫有食臭,后者干噫无食臭;前者胁下有水气,肠鸣下利,后者无;前者为胃虚食滞水气不化,后者为胃虚夹痰饮、浊气上逆。故前者补中和胃、调理寒热、宣散·水气为治,本证则补中培土、降逆涤饮为治。本方对呃逆证属胃虚有痰者,同样有效。
2.治呕吐之证,大便秘结者。(《医学纲目》)
3.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神效。(《伤寒论三注》)4.本方与三泻心,同主痞硬,而三泻心重在雷鸣,本方则重在噫气;三泻心为急性胃肠炎,故用芩连,本方为慢性,故不用芩连。昔贤谓泻心虚实相半,本方纯乎虚也。(《伤寒论今释》)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太阴病。 太阴病,即是里阴证,它和阳明病恰好是表里关系。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及方证,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与阳明病一样论述最多,但《伤寒论》的太阴病篇只有8条,而且大多不是在
小青龙汤。。仲景之湿病。小青龙汤方(表寒里寒,咳嗽,冬天发作的哮喘,内有水饮型咳嗽;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发热且舌苔发白者;遇冷就咳,温度低就严重,是肺中有痰饮;表寒里寒,天变冷就咳,清晨咳而白天不咳;) [原文]麻黄三两 (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仲景之伤风。 [原文]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 芍药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仲景之寒病。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脾著汤;环跳穴处疼痛) [原文]枳实四枚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炙)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汉。太阳病。桂枝龙骨牡蛎汤方(儿童尿床+桑螵蛸;遗精+炮附子;盗汗,手淫严重不能自控;青年脱发、鬼剃头(斑秃))
芍药甘草汤。汉。太阳病。芍药甘草汤方(下肢静脉曲张+炮附子牛膝,白芍用量50克以上才有效,又名去杖汤;小儿没原因的肚子痛)
芍药甘草附子汤。汉。太阳病。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老人腿痛去杖汤;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牛膝;白芍用量在50克以上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