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小半夏加茯苓汤方(水在胃的外边,呕吐厉害,晕眩,水在膈间)【方解】胡希恕注:此于小半夏汤再加茯苓,故治小半夏汤证而有头眩、心悸的茯苓证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水在胃的外边,呕吐厉害,晕眩,水在膈间)
[原文]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
胡希恕注:此于小半夏汤再加茯苓,故治小半夏汤证而有头眩、心悸的茯苓证者。
【方证指要]
以有小半夏汤证而心悸、小便不利为主证,兼有口渴等。其脉多见右寸关脉沉弦。
【凭证用方]对于妊妇及其他之呕吐,有神效(译者徐伯生云:此指虎翼饮)。又,单与伏龙肝汁,亦效。水肿性脚气,伴起呕吐者(叶橘泉氏云:极有效),疟疾眩晕、咳喘,伴有类似肾脏炎之状者。
【诸家经验]
《医鉴》半夏决非镇吐之剂,余敢断言之。此系西医之误,吾人当矫正也。治吐之剂,余独举大黄,又试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其中言及治吐之处方,共计有七,皆无以半夏为配剂者也。又曰:凡胃内停水,宜 简侯按:吾在临床遇呕吐难解之证,除用旋覆、赭石外,用配用术之方剂,宿食燥屎, 此汤时,均加灶心土,效果确宜用有大黄之方剂。求真氏云:每于此类证状而有水气在胸胁者,加石膏或加附子,屡救危证。
《神效方》原南阳曰:恶阻不能受药者,可加伏龙肝一钱,无不受者,即用于诸病呕逆,诸医束手者,皆得奇验。《汉法医典》真霍乱、吐甚、下利,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人参。四肢厥冷,用茯苓四逆实。此则民间多改用煤炉,以灶煮食者渐少,灶心土不易取得。可仿照叶橘泉氏所述火砖汤之办法,不论新旧砖瓦皆可,取一二块,置唐火上烧红,用清水一大盆,将烧红之砖瓦,淬入水中。再烧再淬,次数愈多愈佳。即将此水煎药。余水仍可取以代茶,功效方佳。即对于普通呕吐以及慢性胃病之呕吐,均效。此在临床治疗上可云于一新发明,医家病家当推广用之。汤,或四逆加人参汤。壶济秋《证治摘要》恶阻,用干姜半夏人参丸、小半夏汤等,不应时,用伏龙肝一钱,投于盛水二合器中,搅之,如作甘澜水法,而暂置静处,待其澄清,取其水合一半煮上述之诸方,则不吐而能应,神效。
《外台》引《肘后》半夏茯苓汤,即于本方去生姜,加秫米一升,用千里流水,扬万遍,澄清合煎。
《卫生家宝》于本方加竹叶,名竹叶汤,治热吐翻胃及伤寒遍身发热冷吐。
《千金方》茯苓汤(即本方加桂心)方后云:冷极者加附子;气满,加槟榔。
《和剂局方》茯苓半夏汤(即本方),治停痰留饮,胸膈闷,咳嗽呕吐,气短恶心,以致饮食不下。
《叶氏录验》治肩臂痛,用本方,名半夏汤。本方合橘皮汤,加伏龙肝,日本医家名虎翼饮.
冯世纶《经方六经类方证》:本方证当属太阴病证。【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小半夏汤证又见心悸、头晕者。此先渴后呕,颇似五苓散之水逆证,但五苓散证属消渴,其渴殊甚,水逆,即水入则吐,其吐亦急,而本方证渴较轻,而吐亦缓也。
【汉方应用】妊娠呕吐,呕吐,恶心,胃部滞水,食欲不振,胃部动悸,口渴,尿少。妊娠恶阻,晕车,各种呕吐。
【典型医案】
《丛桂亭医事小言》:一商人患喘气,咳嗽甚,一身皆肿,呼吸迫急,有冲心之兆,与越婢加术附,无验。转豁胸汤,又无效。与甘遂丸,不下利。一日忽呕逆,水药皆不受,气息急迫,不能平卧,坐而按摩脊背,阴囊肿胀,寸时不安,以其呕甚。投小半夏加茯苓汤,能饮而不吐,次日依然,但欲其少呕吐,故使连服之。三日许,呕吐止而食粥,小便清利。故独用前方,逐日快利,肿亦随消,呼吸安稳,得以平卧,乃更守服前方,三十许日,痊愈。
《方舆》:西尾氏,曾于途中卒发眩晕。从者来请予治,即往诊之,脉细欲绝。座中一医云:虚候可畏。余潜心诊之。脉与证虽似危候,但呕多悸甚,心下痞满,此乃仲景氏所谓膈间有水一证也,决不足虑。乃作大剂半夏加茯苓汤,连服五六帖。至次早,数证稍安。续用前方数日,虽渐痊,惟有眩冒意,因用泽泻汤二三旬取效。余遇此证卒发者两三人,皆以此方取效。《橘窗书影》:米屋弥兵卫,伤寒数日十不解,羸瘦骨立,脐上筑筑而动悸甚,饮食不纳,脉虚数,濒于死。余以为厥阴正证,与乌梅丸,其人恶药臭不能服,消渴殊甚。即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虽以前丸服之,五日,呕吐止,诸证退。连服三十余日,病痊愈,来谢更生之恩。
呕吐
朱左,停饮凝痰,聚于胃府,胃府之气,升多降少,五七日辄呕粘痰涎水,二便不利,脉象沉弦。夫痰之与津,本属同类,清气化,则津随气布而上供;清气不化,则液滞为痰而中阻。气之化与不化,悉视脾阳之转运如何,所以《金匮》有饮家当以温药和之之例也。然刚燥之药,多服劫阴;攻逐之剂,正虚难任,惟有分其清浊,使清津上升,浊液下降,虽难霍愈,或可减轻耳。制半夏6克云茯苓24克老生姜3克。来复丹3克,药汁送下。(张聿青:《张聿青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3年7月)
水气头汗
傅金生,时当暑月,天气亢燥,饮水过多,得胸痛病,大汗呕吐不止。视之口不渴,脉不躁,投以温胃之剂,胸痛遂愈,而呕吐未除,自汗头眩加甚。再以温胃方加黄芪与服,服后亦不见效,惟汗出抹拭不逮,稍动则眩晕难支,心下悸动,举家咸以为脱,吾许以1剂立愈,以半夏15克、茯苓9克、生姜1片,令即煎服。少顷汗收呕止,头眩心悸顿除。(谢映庐:《谢映庐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62年10月)
太阴证痰咳(支气管炎)
李xx,男,5岁。北京某所干部之子。病史:初生不久,即患支气管炎。1~4岁时,曾先后在北京XX中医院住院治疗。因缠绵不愈,身体益弱,经常感冒发烧,咳嗽反复加重。1978年7月来诊,按太阴证痰饮咳嗽论治,两诊痊愈。初诊:患儿咳嗽已1年多,频频发作。痰清稀,睡时可闻痰鸣声。食纳不佳,面萎黄,体瘦,舌质偏淡,苔白滑腻。触双手肌肤微冷,此为手足太阴两脏同病,水饮久留不去,上千于肺,致常年痰咳不止。法宜温化水饮,降逆止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处方:法夏10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紫菀6克冬花3克甘草3克。
二诊:服上方2剂,咳嗽减,痰鸣消;但仍吐清稀痰,上方损益再服。处方:法夏10克干姜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1979年5月24日追访,患儿家长说:经范老治愈,去冬今春再未复发。(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辽宁科 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1984年8月)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篇主要讲痰饮。痰饮是一个病名,咳嗽是一个症状,往往咳嗽是由于痰饮所引起的,所以仲景把痰饮和咳嗽放在同一篇来论述。古代“痰"字和“淡”字是相通的,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汉。仲景之温病。[原文]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栀子豉汤。汉。阳明病。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感冒后的低热不愈;大病后虚烦失眠;栀子豉汤方(烦躁导致的失眠)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仲景之湿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去上焦湿)[原文]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五苓散。。仲景之湿病。早上起来手脚肿的晨僵现象,上焦湿疹,手脚头部等处皮肤下有小米粒样透明颗粒;肾脏寒湿,小便不利;看见水就发作的癫痫 五苓散方(呕吐不止;小儿吐奶;口渴而小便不利;)[原文] 猪苓十八铢(去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防己黄芪汤。。仲景之湿病。防己黄芪汤方(帮助减肥;小肚子凸起的将军肚)[原文] 防己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仲景之伤燥。[原文]竹叶一把 石膏半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