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黄升麻汤
方证:见《伤寒论》357 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二两半(7.5 g),石膏六铢(0.75 g),甘草六铢(0.75 g),桂枝六铢(0.75 g),白芍六铢(0.75 g),干姜六铢(0.75 g),茯苓六铢(0.75 g),白术六铢(0.75 g),天冬六铢(0.75 g),黄芩十八铢(1.7 g),知母十八铢(1.7 g),升麻一两一分(3.8 g),当归一两一分(3.8 g),萎蕤十八铢(1.7 g)。
方解:主治伤寒大下后表热内陷,上热则咽喉不利,唾脓血,下寒见脉沉迟,四肢厥逆,泄利不止。用桂枝、白芍、甘草调营卫解表清热,用麻黄、石膏(甘草)发越肺胃郁热,用干姜、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利湿、温中散寒,脾土暖,泄利自止。因“大下”伤及阴分,故用天冬、知母、萎蕤、黄芩滋阴清热,加升麻升阳解毒,当归养血祛风。本方上清肺胃之热,中滋“大下”伤之阴血,下温脾肾之寒,乃治寒热错杂证之方。合方功用为滋养营血,解表散郁,清上温下。
仲景寒热并用之方,皆非“寻常之证”,所以《勿药方函口诀》说:“凡顽固偏僻难拔之积,皆阴阳错杂,非常例所拘。”寒热错杂之证,非寒热并用之药不能夺关斩将;能拟出寒热并用之方,而无顾此失彼之弊,拟方高手也。
麻黄升麻汤间架结构,由以下四部分药物所组成:
(1)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调营卫);
(2)越婢汤加术——麻黄,石膏,甘草,白术(发越郁热);
(3)肾着汤——干姜,茯苓,白术,甘草,甚则加附子即四逆汤(脾肾双补);
(4)滋阴养血——天冬,知母,萎蕤,黄芩,升麻,当归等(阴中升阳)。
此方盛夏则常用,小儿外感伤食泄泻,咽喉疼,过用寒凉,或胃热口干,脾虚泄泻之胃肠不和,上热下寒,反之上寒下热,胃热脾寒、肺热肠寒、胆热肝寒等皆可用之。方药十四味,主证上热下寒而已。本方妙在治热则碍于寒,温寒则助其热,补虚则助其实,泻实则碍其虚,寒热错杂证,处方寒热并施,才能除顽固偏僻难治之疾,众方药联合作战才获全胜之大捷。
《伤寒杂病论》中寒热并用的方有很多,如大黄附子汤,附子泻心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麻杏石膏汤,当归贝母苦参丸,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大黄汤,栀子大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皆独具匠心之佳作。
临床报道:麻黄升麻汤治疗(1)痰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2)肺痿(自发性气胸);(3)鼓胀(结核性腹膜炎);(4)休息痢(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慢性胃炎;(6)慢性支气管炎;(7)牙龈病;(8)慢性肠炎。
2. 侯氏黑散
方证: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
菊花四十分(30 g),白术十分(7.5 g),防风(7.5 g),桔梗八分(6 g),黄芩五分(3.25 g),细辛、干姜、茯苓、牡蛎、人参、矾石、当归、川芎、桂枝各三分(2.7 g)。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令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汉代四分为一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方解:因受大风寒,邪客肌肉筋骨之间,出现“四肢烦重”楚痛难受,伸屈难解,“心中恶寒不足”“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本方用菊花、防风驱表里之邪,佐参、苓、归、芎补气之虚,白术化湿,桔梗涤痰,牡蛎开结,矾石填窍,借桂枝引导诸药达四肢,以温酒助药力并引导至经络,黄芩泻热,干姜、细辛散风寒,助桂防以开辛热之痹。合方功用为除湿蠲痹,散风活络(祛风填窍)。
本方用药十四味,无剧毒烈性药,除矾石(白矾)外都是常用药。矾石在本方中用量很少,总量才 2.75 g,杵为散,每次用药 0.36 g,白矾的含量极低,其常用量 1-3 g,在极安全范围。名曰黑散,药中无一味药色黑,炮制杵散,散也不黑,乃因肾色黑,补肾之方也。
我在临床上改黑散为汤,治中风偏瘫,头痛眩晕,加怀牛膝 30 g,辅助降压,是临床常用方。
本方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脾胃之阳,脾主肌肉,阳达四末,四肢厥冷随之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健脾利水湿,心中寒则去;当归、川芎养血,血行则风自灭;菊花、桔梗祛内外风,四肢不再烦重;细辛通行十二经,温通经脉;矾石黄豆大一粒,口服功用同 10 粒速效救心丸,心绞痛发作时,可救急一时。所谓填隙,是指脑脊腔隙性病变。
侯氏黑散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未列入附方,很多人认为它不是仲景方,只在本方方后“禁一切鱼肉大蒜”;因无巴豆入药,谈何“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大风剧烈导致一身肌肉筋骨烦重,用冷药不啻雪上加霜。
与侯氏黑散同篇的崔氏八味丸却列入附方,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的肾气丸无疑是仲景方。崔氏八味丸和仲景肾气丸,药味、分量相同,丸子大小、服用量多少一字不差,只可能崔氏用仲景方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由此推测,是不是黑氏用仲景黑散方“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三国争霸时,《伤寒杂病论》竹简散乱,谁补进来的,已无法考证,但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如古今录验续命汤,治风痱疗效卓越,我一直把它当仲景方使用,并认为风痱是一种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续命汤方药组成特别像仲景方,由麻黄汤加越婢汤,合四物汤去芍,再加人参、干姜而成。它虽列在附方,但不感到多余。
临床报道:侯氏黑散治疗(1)四肢烦重(高血压);(2)类中风(腔隙性脑梗死);(3)偏瘫;(4)顽痹;(5)麻木;(6)狂证;(7)痹病;(8)郁病(神经官能症);(9)头痛(遇冬则发);(10)眩晕(高血压);(11)脱发;(12)痛证;(13)下利(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4)风瘾疹(荨麻疹)。
白术。。。25【本经原文】味苦,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精,神药经云:必欲长生服山精。
五味药。。。《伤寒杂病论》五味药经方用药分析
牡蛎。。。124【本经原文】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附子。。。264附子【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黄芪。。。58黄耆【本经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赤小豆。。。增补神农本草经不足部分5这个第五个呢赤小豆,那赤小豆呢跟红豆长的很像,我们挑越紧小越小越细小的呢越好,味辛性平无毒,赤小豆呢主要是行水,散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