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七味药

七味药朗读
《伤寒杂病论》七味药经方用药分析

七味药详情

1. 黄芪建中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黄芪一两半(10-30 g),桂枝三两(去皮)(10 g),芍药六两(20 g),生姜三两(切)(10 g),大枣十二枚(擘),饴糖一升(30 g)。

上七味,前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的用法:6 味药煎好,将药汁倒入碗中,加入胶饴 30 g,待温服下,1 日 2 次。

方解:小建中汤加黄芪以补中健脾,则补虚之力较前方更强。合方功用为温中补虚,缓中止痛。虚劳不足的病,虽以健脾胃为主,但用本方治胃痛、吞酸可以不再随症加减,用原方治吞酸胃痛很快消失,饴糖护胃,反能抑制胃酸分泌;胃部虚满,用本方也不要去掉滋腻的大枣、饴糖。必须明确,胶饴仍然是君药,本方无饴糖,疗效大打折扣。

我在大学读书时,已开始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糜烂性胃炎。

1974 年,从东北来京看病的小女孩 12 岁,患肠痉挛,导致肠梗阻,行手术切除一段肠管。术后不到 1 年,肠又开始痉挛,导致肠梗阻,拍片显示“完全性肠梗阻”,又进行第 2 次手术切除一段肠管。术后 9 个月第三次又发肠痉挛,因无法也不愿再做手术,求中医治疗。证如虚寒性腹痛,我开了黄芪建中汤,7 副后痉挛大为好转;继服 7 副,肠痉挛解除,腹已不痛,饮食如故。回东北老家疗养,1 年后来信,肠痉挛未再犯。

一次门诊治 1 个虚寒性胃脘痛的病人,我正带学生门诊实习,学生都渴望见到黄芪建中汤怎么治胃痛。6 天后病人复诊,开口未提胃,先说我非常感谢高老师,我有久治不愈的习惯性便秘,吃了这个药,大便快正常了,胃痛也好了大半。我从中悟出,习惯性便秘,主要原因是脾胃气虚,肠蠕动无力。黄芪补中益气使肠蠕动力增强,糟粕易经肠道排出。有时治便秘,我就开黄芪建中汤。

我治疗甲醛中毒导致的血液病,2 例都痊愈,5 年后病情未再反复。血液病临床症状同于虚劳导致的“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为首选治疗方剂。

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我常固守原方,很少加减;若加不出“锦上添花”,我常会墨守成规。

临床上各种虚损证都可用,如中风后虚劳,体虚多病,周身乏力,卧不安等,符合《至真要大论篇》旨意:“劳者温之”“损虚益之”“急者缓之”“阴阳形气俱不足……而调以甘药也。”

临床报道:黄芪建中汤治疗(1)虚劳;(2)虚黄(溶血性黄疸);(3)胃脘痛(十二指肠溃疡);(4)腹痛(肠粘连伴肠梗阻);(5)腹痛性钩虫病;(6)痞证(胃黏膜脱垂);(7)胸痹;(8)心悸(窦性心动过缓);(9)身痛肢麻;(10)眩晕;(11)水肿;(12)筋惕肉

猜你喜欢

 31、茈胡(柴胡)   【本经原文】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现名柴胡。
()
《伤寒杂病论》四味药经方药味分析
()
()
353杏核仁【本经原文】味甘,温,有毒。治咳逆上气,肠中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生川谷。今名杏仁。
()
七、朴硝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吴普曰朴硝,神农歧伯曰无毒。(芒硝的化学名称为十水硫酸钠)   第七味
()
210枳实 本经原文z】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