蔻仁。。[!--writer--]。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 Soland.ex Maton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亦有栽培;其中爪哇白豆蔻主产于印度尼西亚爪哇,我国海南亦有栽培,习称“印尼白蔻”。秋季果实由绿色转成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晒干或烘干。药材性状:白豆蔻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印尼白豆蔻气味较弱。均以个大、粒实、果壳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打碎生用。
豆蔻入药历史悠久,始载于《名医别录》,以豆蔻为名,列为上品。豆蔻为蒴果,其种子团由20~30粒种子组成,李时珍曰:“凡物盛多曰蔻。”其种子形似豆,壳白厚,故名。异名有白豆蔻(《开宝本草》),白蔻(《本草经解》)等。由于入药品种有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之别,故《中国药典》载其正名为豆蔻。《开宝本草》谓其“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首次提出本品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医学启源》引《主治秘要》云本品为“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杨士瀛补充“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王好古则指出本品能“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本草纲目》则又认为本品可“治噎膈”和“解酒毒”。《本草备要》认其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为此历代本草逐渐总结了本品具有行气、化湿、暖胃、消食、宽中等诸功效。
【性能】辛,温。主归肺、脾、胃经。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应用】
一、湿 证
豆蔻辛温,其气清香,《本草求真》曰豆蔻“有一种清爽妙气,上入肺经气分,而为肺家散气之要药;其辛温香,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本草备要》曰其可“除寒燥湿,化食宽膨”。豆蔻善能行气化气温中,可用于上中两焦湿郁气滞之证。
1.湿阻中焦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苔腻者,取本品化湿行气,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若寒湿偏盛,气机阻滞之腹满胀痛者,可与干姜、厚朴、苍术等同用,以温中、燥湿、行气;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与黄芪、白术、人参、木香等同用,如《圣惠方》之白豆蔻丸。
2.湿温初起豆蔻其气芳香,入上、中二焦而宣化湿邪,《本草求原》曰:“白豆蔻能和寒热之气,故升阳剂中,降收剂中,与寒热互用之剂,皆可用之。”取其行气宣化湿邪之功,常用于湿温初起,湿浊郁遏而见身热不扬,胸闷不饥,舌苔浊腻之证。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滑石等同用,如《温病条辨》之三仁汤。若热重于湿而壮热烦渴者,又常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温病条辨》之黄芩滑石汤,或薏苡竹叶散。
二、呕 吐
豆蔻清芬芳煦,能宽膈行滞,温脾暖胃,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玉楸药解》曰:“白豆蔻,清降肺胃,最驱膈上郁浊,极疗恶心呕哕。”可用于多种呕吐。
1.胃寒呕吐
取之行气、温中、止呕之功,可用于胃寒呕吐,腹中冷痛者,可单用为末,米酒送服,如《赤水玄珠》之白豆蔻散;或与藿香、半夏等同用,如《沈氏尊生方》之白豆蔻汤。若治小儿胃寒,吐乳不食者,如《世医得效方》则以本品配伍砂仁、甘草等药研细末服之。若治寒阻中焦,气机失调而致呃逆不止者,可与丁香同用,以温中降逆,如《干坤生意》之治呃逆方。2.妊娠呕吐
取其化湿行滞,温胃止呕之功,尚可用于因痰湿内阻,胃气上逆之妊娠恶阻者,可单用捣碎开水泡服;亦可与竹茹、生姜、红枣等化痰和胃药配伍同用。
3.噎膈呕吐
《本草纲目》曰其可“治噎膈。”豆蔻清香,善能行气开郁,化湿和胃,降逆止呕,可用于痰气郁结之噎膈呕吐,饮食不下者,常与砂仁、丁香、陈仓米、枣肉为丸,米饮送服,如《魏氏家藏方》之太仓丸。
【用法用量】3~6g,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芍药。。。165【本经原文】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一名白木。
栝蒌根。。。160、瓜篓根【本经原文】味苦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今名天花粉。
七味药。。。
六味药。。。
细辛。。。41【本经原文】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岐伯曰无毒。色白者善。
五味子。。。71五味子【本经原文】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酸,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