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炙甘草汤
方证:见《伤寒论》177 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12 g),人参二两(6 g),生地一斤(30 g),桂枝三两(9 g),麦冬半斤(10 g),麻仁半斤(10 g),生姜三两(切)(9 g),阿胶二两(6 g),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方解:肾气丸是温肾第一方,炙甘草汤是补心第一方。寒邪伤心,神明不安,故见“心动悸”;心血不足,失其常度,脉见“脉结代”。本方乃治心悸动、脉结代的主方,有生血复脉、通调营卫的功能。以炙甘草为君,主持胃气,资助脉之本源;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又加清酒促其血行于脉道,于是悸可宁而脉可复,所以又名“复脉汤”。合方功用为益气养阴、补血复脉。
心脏病的种类多,病症不一,治法不同,凡见脉结代、心动悸,可用炙甘草汤加减治之。但必须用黄酒,酒水各半煎八味药,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不加黄酒疗效折半。
我临床应用本方时,常和生脉散交替服用。生脉散能使损伤的心脏慢慢恢复,尤其搭桥手术后,加服复脉汤、生脉散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病人恢复很快。
若胸痹,还要用栝蒌、薤白头及法半夏、枳实一类。
临床报道:炙甘草汤治疗(1)病毒性心肌炎;(2)心律失常;(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慢性心力衰竭;(6)肺心病;(7)低血压;(8)窦性心律不齐;(9)克山病;(10)复发性口疮;(11)干燥综合征;(12)糖尿病眼底出血;(13)慢性色素脱失。
2. 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汤
方证:见《伤寒论》352 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汤加吴萸生姜汤主之。”
当归三两(9 g),芍药三两(9 g),甘草二两(炙)(6 g),通草二两(6 g),桂枝三两(去皮)(9 g),细辛三两(3-6 g),生姜半斤(10 g),吴茱萸二升(6 g),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方解:本方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6 g)、生姜三两(10 g)。吴茱萸辛温以散久寒,生姜辛温以行阳气。合方功用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除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外,少腹寒凉,背冷痛,或下利不止,乃陈寒内结,我则常用本方治疗;还有厥冷头痛,头冷痛,暖之则舒,也用此方。
临床报道:参见当归四逆汤条。
3. 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12 g),芍药三两(9 g),知母四两(12 g),麻黄二两(6 g),生姜五两(15 g),白术五两(15 g),甘草二两(6 g),防风四两(12 g),附子二枚(炮)(6 g)。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本方为通阳行痹、祛风胜湿之方,含有深意。以桂枝通达四肢,芍药定痛,知母消肿为主,佐以麻黄、防风祛风,生姜、附子以散寒,白术渗湿,甘草和中。因“脚肿如脱”,所以重用白术;以“温温欲吐”,所以重用生姜,使在里的湿毒驱出达表为法则。合方功用为通阳行痹、祛风胜湿。
凡风湿性关节炎,膝踝关节肿痛,内侧关节发热,只肿不发热都可使用本方。
本方是桂枝汤去大枣,加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知母。九味药,其中七味药是温热药,仅凭知母味苦而寒益阴止渴,芍药味苦酸寒,酸能止汗,其清热之力很有限。且仲景未言热痹,方证也无热证,不能只因方中有知母、白芍,便认为治热痹。所以我在临床上治关节炎,不管风寒、湿热,都用此方。寒重时减知母二两;芍药止痛,必要时还要加至 15-30 g。
临床报道: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1)风湿热痹;(2)寒痹;(3)鹤膝风;(4)肩凝证(肩周炎);(5)腿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6)痿证(马尾神经炎);(7)流注(深部组织炎);(8)下肢水肿(深部静脉血栓形成);(9)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10)水气凌心(肺心病伴心衰);(11)咳喘(慢性支气管炎);(12)疹毒内陷(麻疹并发肺炎);(13)关节型银屑病;(14)慢性膝关节滑膜炎;(15)血管炎;(16)痛经。
4. 射干麻黄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三两(9 g),麻黄四两(12 g),生姜四两(12 g),细辛三两(3-9 g),紫菀三两(9 g),冬花三两(9 g),五味子半升(9 g),半夏半升(9 g),大枣七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解:胶痰阻膈,寒饮袭喉,痰鸣声如青蛙,此属哮喘重症,多发作不能平卧,吐痰盈碗,痛苦不堪。本方乃小青龙汤去桂枝、白芍,加紫菀、冬花、射干。以射干开痰结,麻黄开肺郁,生姜、细辛散寒行水,款冬、紫菀、半夏止咳化痰,大枣健脾,五味子配生姜、细辛一收一敛,以收镇咳之效。合方功用为温肺逐饮,利肺降逆,止咳平喘。
从临床上,“喉中水鸡声”,有痰饮咳嗽,有风寒咳嗽,有风热咳嗽,最多见的是哮喘病人。肺脾寒重,服射干麻黄汤不会立即见效,要服 15 副、30 副药后再会见效。痰饮净、肺气降,水鸡声才可消。
临床报道:射干麻黄汤治疗(1)慢性支气管炎;(2)哮喘;(3)肺心病;(4)小儿支气管哮喘;(5)小儿支气管炎;(6)百日咳。
5. 厚朴麻黄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15 g),麻黄四两(12 g),石膏如鸡子黄大(54 g),杏仁半升(9 g),半夏半升(9 g),干姜二两(6 g),细辛二两(6 g),小麦一升(30 g),五味子半升(9 g)。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厚朴、麻黄治“咳而脉浮”,泽漆治“咳而脉沉”。本方“咳而脉浮”乃停水夹风寒之证。风寒宜表散,故用麻黄、细辛、杏仁,以宣肺平喘,散寒止嗽;停水又宜温肺利水行气,故用厚朴、半夏行气消痰,散邪蠲饮;干姜取其温化;石膏得麻、杏二药而清肺润肺,降逆平喘;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形成决水之功。以咳逆上气、脉浮为主证。合方功用为祛痰饮、降逆气。
本方由麻黄、杏仁、石膏清风热,合“伤寒四物汤”(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痰饮止咳,厚朴主治胸腹胀满,宽胀下气,小麦心之谷,助火生土。
轻度肺心病,厚朴麻黄汤对证。临床治风寒感冒并发咳喘胸满,久咳成痰饮用此方。咳喘,热轻水重用此方。热重可加重石膏用量,发挥麻杏石甘汤的作用。方中无桂枝,因表邪不重。
临床报道:厚朴麻黄汤治疗(1)咳喘;(2)咳喘(肺源性心脏病);(3)哮喘(支气管哮喘)。
6. 泽漆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半夏半升(10 g),紫参五两(紫菀)(15 g),泽漆三斤(东流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3-9 g),生姜五两(15 g),白前五两(15 g),黄芩三两(9 g),人参三两(9 g),桂枝三两(9 g),甘草三两(9 g)。
上九味,㕮咀,内泽漆汁,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方解:本方主治喘咳身肿,咳嗽上气,内有水饮停留者,故以泽漆消痰逐水,桂枝通阳,半夏、生姜、人参、甘草扶正培土,土旺则能制水,又佐以黄芩清热。合方功用为消痰逐水,通阳止咳喘。
与厚朴麻黄汤比较,前者偏于风寒袭表,夹气上逆,故腹胀、汗出脉浮;而后者主病在里,乃痰湿浊饮作祟,故见身肿、喘咳、脉沉,故不用麻黄之主表,无须石膏之重降;并无胸满,且兼正虚,故参草在所必用;白前降气平喘,桂枝、甘草辛甘化合为阳,阳胜则土暖。
临床应用:风寒袭表,咳逆上气,用厚朴麻黄汤;痰湿浊饮、身肿咳喘用泽漆汤。
泽漆有毒,常用量 3-9 g,“毒虽然毒,只要煮得熟”,主治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必兼咳逆上气,小便不利者,我未得用此药。泽漆为大戟科植物的全草,俗称猫儿眼草。我曾用九头狮子草根皮消腹水,得出结论,脾湿肿满型腹水有效,肾虚气结、肝胀络瘀型腹水都无效。若有腹水可用甘遂 1.5-3 g 消腹水。
临床报道:缺如。
7. 奔豚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各 6 g),黄芩二两(6 g),生葛五两(15 g),芍药二两(6 g),生姜四两(12 g),甘李根白皮一升(10-15 g)。
方解:本病病机多为肝气挟冲气上逆,当归、芍药、川芎和血止腹痛,黄芩、葛根清热降逆治奔豚气。合方功用为养血和肝、平冲降逆。
临床治奔豚气病,我先用桂枝加桂汤,对证者二三副可痊愈,不效我才用奔豚汤。我曾治河南油田一战友,奔豚气发作时大床随之摇晃,妇人都怕和他同床共睡,只得单独睡在沙发上过夜。我用奔豚汤 15 副不见效。自觉“胸满烦惊,一身尽重”,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服完 6 副才将奔豚气控制住;本方中的铅丹毒性大未敢用,我用赭石 15 g 代替。
临床报道:奔豚汤治疗(1)奔豚;(2)脏躁;(3)不寐;(4)高热惊风;(5)经行呕吐;(6)暑湿(乙型脑炎);(7)胁痛腹胀(慢性肝炎);(8)痄腮(流行性腮腺炎);(9)烂喉痧(猩红热);(10)麻疹(麻疹伴病毒性肺炎);(11)暴发赤眼(流行性结膜炎)。
8. 小青龙加石膏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各 9 g),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各 10 g),石膏二两(6 g)。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20-40 毫升)。
小青龙汤是涤饮解表的方剂,治表有风寒内有水饮,今增加烦躁,是兼有热象,所以才加石膏。合方功用为温化痰饮,止咳平喘,清热解郁。
1959 年我在怀柔,治咳喘没有经验,证未见“烦躁而喘”,只见“多唾口燥”,便使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也未细看石膏为二两(6 g),顺手开出生石膏 30 g。不但“口燥”不减,还导致胃痛难受。后来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方,才治愈“口燥”。
临床报道: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1)咳喘;(2)小儿咳喘(腺病毒肺炎);(3)哮喘危侯。
9. 柴胡桂枝汤
方证:见《伤寒论》146 条“伤寒六七日,发热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各 5 g),半夏二合半(7.5 g),柴胡四两(12 g),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因太少并病,表证未解,少阳病已形成,故用柴胡桂枝汤解肌发表、和解少阳。仲景用合方,常用量各减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少少与之。
本方是治太少并病的常用方。虚人外感、老年人外感,我习惯用此方。汗出多可加人参至 10 g;外感热重时,可加生石膏以清热,防热势蔓延。
临床报道:柴胡桂枝汤治疗(1)慢性胃炎;(2)流行性感冒;(3)经期感冒;(4)癫痫;(5)耳后神经痛;(6)冠心病(心阳不振、痰气痹阻型);(7)心律失常;(8)发热;(9)慢性胰腺炎;(10)肝炎后综合征;(11)肩凝;(12)涎石;(13)多汗症;(14)风湿病;(15)夜尿多;(16)术后发热;(17)面神经炎;(18)腹型癫痫;(19)冠心病;(20)支气管哮喘。
10. 王不留行散
方证: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二两半(7.5 g),蒴藋细叶十分(7.5 g),桑白皮十分(7.5 g),黄芩二分(1.5 g),川椒三分(2 g),干姜二分(1.5 g),厚朴二分(1.5 g),甘草十八分(13 g),芍药二分(1.5 g)。
上九味,桑白皮、王不留行、蒴藋细叶烧存性,勿令灰过,各杵筛,合治为散,服方寸匕(3.5 g)。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白皮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方解:所谓金疮,战场上刀枪剑戟损伤,皮肤跌打破损,出血不止,或局部血肿,甚则感染生疮、溃疡,以及日久不愈的疮疡。
本方已经过时,现代战场救护都使用高科技,抗感染药物层出不穷,所以很少有人应用。但在偏僻农村,外科医生还在应用。
本方中王不留行、蒴藋叶、桑白皮是治金疮的主要药物,川椒、干姜散寒祛风,黄芩、白芍分清气血之热,厚朴、甘草行气和中。合方功用为行瘀止血,生肌长肉,续筋接骨。
七味药。。。《伤寒杂病论》七味药经方用药分析
猪肤。。。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薏苡仁。。。37薏苡仁【本经原文】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
细辛。。。41【本经原文】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岐伯曰无毒。色白者善。
八味药。。。《伤寒杂病论》八味药经方用药分析
枳实。。。210枳实 本经原文z】味苦,寒,无毒。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生川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