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藜芦

藜芦朗读
【本经原文】一名葱苒。味辛,寒,有毒。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生山谷。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黑藜芦Veratrum nigrum L.等的根茎。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等地。野生或栽培。夏季抽花茎前采挖,洗净晒干,或开水浸烫后晒干。气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以根粗坚实、断面粉性者为佳。除去杂质,喷洒清水稍闷,切段,干燥后用。

藜芦详情

  【本经原文】一名葱苒。味辛,寒,有毒。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生山谷。

  【产地】产我国陕西一带,各省亦多有之,生山谷中,根似葱有须而多毛。

  【性味】味辛苦,性寒,有毒。

  【主治】藜芦为催吐要药,主风痰上塞,用吐一切恶物,通顶发嚏(嗅之),治风痫,外用治疮疥杀虫。

  【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仪乱疮,不入汤用。

  【甄权】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利。

  【灵胎】除湿泄热解毒杀虫。

  【用量】普通一至二分。

  【禁忌】多服引吐,损人元气,畏葱白,服之吐即止,有辛烈气味,入鼻发嚏不止,饮冷水即止,能杀蝇,亦称蝇毒,黄莲为使,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苦参,丹参,恶大黄。

  藜芦名出《神农本草经》​,李时珍《本草纲目》曰:“黑色曰藜,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异名有葱苒(《神农本草经》),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吴普本草》)、葱菼(《别录》),憨葱(《儒门事亲》),葱白藜芦、鹿葱(《图经本草》),旱葱(《山东中药》),人头发、毒药草(《四川中药志》),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山棕榈(《农药植物手册》)等。藜芦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对本品攻邪毒杀虫在外科及内科病方面的论述已比较全面。其后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补充了本品“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特别是“喉痹不通”​,是对本品涌吐风痰的重要补充。宋·《图经本草》则更明确地指出本品“大吐上膈风痰,暗风痫病,小儿咸齁。​”是对本品催吐之功的重要补充。明·《本草经疏》对本品的毒性有较深刻的认识,谓:“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总之,本品自汉代至宋代对其涌吐风痰、杀虫毒之功效已有较清楚的认识,明清以来对本品的毒性则渐有认识,近代对本品之成分、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又有所发展。

  【性能】苦、辛,寒;有大毒。主归肺、胃、肝经。

  【功效】涌吐风痰,杀虫毒。

  【用法用量】研末内服0.3~0.6g,温水送服以催吐;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加油调成软膏外涂或嗅鼻、塞鼻,或外掺。

  【使用注意】1.体虚者及孕妇忌服。2.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3.本品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故使用不当或过量易发生中毒。​《纲目》曰:“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传统及民间有以葱煎水内服或用雄黄、葱头、猪油同浓茶冷服以解其毒者,但有人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认为葱汁不能解藜芦毒。

倪海厦讲藜芦

二七六、藜芦

  【本经原文】一名葱苒。味辛,寒,有毒。治蛊毒,咳逆,泄利,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生山谷。

  二百七十六,就是藜芦,过去这个藜芦呢是使用在催吐剂。这藜芦长得很像葱,现在药

  房也不好买到,催吐剂。这是这个。

  【主治】诸位看哦,它是催吐的主要的药,用吐一切恶物,所有的食物坏死的东西,吃到不干净的东西,统统可以吐掉。通顶,你闻这个藜芦,一闻的时候啊,就会发,打喷嚏,就好像什么,吃到那个芥末一样。

  藜芦长得样子很像葱,一般我们现在药房没有,过去呢贫苦人家,河边采很多藜芦,长得很像葱啊,没有东西吃,就拿藜芦来吃,当葱当菜吃。这是一个恶心会催吐的。那这个很多食物中毒,过去的临床的案例上都可以治好它。吐剂。

  【甄权】说去积年脓血泄利,除湿泄热解毒杀虫,很多肚子里面的蛔虫啊,以前我们药很多是杀虫的,因为中国古代虫很多啊。

【应用】
一、中风、癫痫、躁狂、喉痹
藜芦能涌吐风痰,风痰除则癫、痫、狂及中风、喉痹诸证可平。然本品大毒,宜用于体壮邪实之证。治中风不省人事,若痰涎涌盛者,可以本品与瓜蒂、防风三药研末为散服,以涌吐风痰,如《儒门事亲》三圣散,此方也可用于治癫狂烦乱、误食毒物尚未吸收者及缠喉风痰涎壅塞者;治诸风痰饮,​《经验方》以本品与郁金(10∶1)配伍同用研末,温浆水和服探吐用之;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口中涎沫,​《经验后方》以本品配伍天南星研末为丸,温酒下。
二、皮肤病
藜芦味苦、辛而寒,外用能杀虫止痒。治疥癣,以藜芦为末,猪脂膏和之,外涂,如《斗门方》;治诸疡疮、经久生虫,以藜芦配白矾、松脂、雄黄、苦参,先以藜芦、苦参为末,入猪脂,煎沸,去渣,入他药末搅匀,外涂患处,如《太平圣惠方》藜芦散;治头虱,可用藜芦研末掺之,如《仁斋直指方》​。近代报道治斑秃,以藜芦配蛇床子、黄柏、百部、五倍子各4.5g,斑蝥3g,用95%乙醇100ml浸泡1周,制成藜芦酊,用棉签蘸药液涂搽患处,每日1~2次。一般搽药后可出现红斑、水疱,出现水疱者效佳,但应暂停涂药,待新皮长好再搽用,结痂脱落后毛发渐生[浙江中医杂志,1984,(4):166]。
三、头痛、牙痛、鼻息肉
藜芦味辛能散,外用又有散邪止痛之功。用以塞鼻,可治头痛、鼻中息肉;研末外用入于龋齿中,又可治龋齿牙痛。如《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以藜芦1茎,曝干,研末为散,入麝香少许,研匀吹鼻中,治头痛不可忍者。治鼻中息肉渐大、气息不通,​《太平圣惠方》以藜芦3份,配雄黄、雌黄各1份,共研末和匀,以蜜调散,用纸捻子蘸药,点于息肉上,每日3次,谓其息肉可消。治牙痛,​《千金翼方》以藜芦末纳入患牙龋孔中,可达止痛之效。
四、疟 疾
前人谓:“疟不离痰”​,藜芦能涌吐痰涎,而达祛痰截疟之效。然因藜芦有大毒,用之宜慎;多用于久疟不愈者。古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藜芦散,单用本品内服,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者,宜吐则已,以藜芦末半钱,温虀水调下,以吐为度”;《肘后备急方》以本品配皂荚、巴豆为丸内服,治老疟久不断者。近代报道,取天目藜芦3根(1寸长),插入鸡蛋(1个)内煮熟,吃蛋,于疟发前1~2小时服(孕妇及溃疡患者忌服)。治疟疾120例,痊愈10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其中休止期患者36例,痊愈33例、无效3例[全展选编(传染病第二分册),1970:43]。此外,古方还有用藜芦治黄疸者,如《肘后备急方》​,取藜芦着灰中炮之,捣为末,水服半钱匕,令小吐,不可多服;《药性论》又谓能治积年脓血泄痢。
一、关于藜芦品种的讨论
藜芦入药,除了上述百合科藜芦属的黑藜芦外,还有藜芦属的兴安藜芦 V.dahuricum(Turcz.) Loes.f.、天目藜芦V.schindleri Loes.f.、毛穗藜芦V. maackii Regel.、大理藜芦V.taliense Loes.f.、毛叶藜芦V.grandiflorum(Maxim.)Loes.f.等的根和根茎入药。藜芦属(Veratrum Linn.)世界上约有40种,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有其中13种和1个变种。20世纪90年代在四川和云南又发现两个新种:南川藜芦V.nanchuanense S.Z.Chen et G.J.Xu和贡山藜芦V.gongshanense S.Z.Chen et G.J.Xu;在陕西秦岭发现一藜芦变种:总状藜芦V.nigrum Linn.var.paniculatum Y.Ren[药学进展,2006,30 (5):206]。
二、关于藜芦毒性的讨论
藜芦全株有毒,根和根茎的毒性最强。成人口服藜芦须根70mg即发生中毒。中毒症状有胃发热疼痛、流口水、恶心、呕吐、下痢、无力、出汗、意识丧失;严重时便血、脉率不整、震颤、痉挛、谵语、昏迷不醒,最后因呼吸停止而死亡。藜芦煎剂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78g/kg;天目藜芦碱乙给小鼠皮下及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6mg/kg和3.2mg/kg。
藜芦的毒素主要为其所含有的生物碱类,总称为藜芦总碱。其中原藜芦碱毒性最强,介藜芦胺次之。藜芦中毒通常是急性中毒,食入半小时至数小时后家畜出现大量流涎和持续呕吐、不安、腹胀、腹痛、腹泻、尿频;后期全身衰竭、抽搐、瞳孔散大、血压和体温下降、昏睡乃至昏迷,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其中毒机制主要是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以及食管和胃肠炎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先兴奋后抑制,出现痉挛、抽搐以及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症状;刺激延髓迷走神经核,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变慢、心律不齐、大量出汗、肠蠕动增强、呼吸抑制。发现藜芦中毒后,应迅速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0.5%~1%鞣酸溶液或浓茶反复洗胃,随后投服生物碱解毒剂和吸附剂,如鞣酸、药用炭、氧化镁等,再加以对症治疗,如强心、解痉、缓解呼吸困难等[药学进展,2006,30(5):206]。
三、关于“诸参辛芍叛藜芦”的讨论
十八反歌诀谓:“诸参辛芍叛藜芦”​。意即人参、南沙参、苦参、玄参、丹参、细辛、芍药不能与藜芦配伍使用,否则就会引起中毒反应。自十八反的观点提出以来,历代医家大多遵信其说,然也有不以为然者。现代对此作了许多实验研究,简介如下:1.化学成分研究唐自明用薄层层析法分别检测赤芍-藜芦提取液(1∶1)与苦参-黎芦提取液(1∶1)。结果显示,芍药苷及藜芦生物碱无明显变化,也未见新的化合物生成,两药配伍未见毒性增强;苦参的生物碱溶出率降低,且缺少两个成分,而藜芦的生物碱溶出量增大。据此认为苦参抗心律失常作用被抵消,藜芦对心脏的毒性增加,支持了心功能不全时苦参与藜芦不宜同用的认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21(增刊):47,48]。孟宪生等利用UPLC/Q-TOFMS BPI离子流图谱,分别绘制细辛单煎液、藜芦单煎液和细辛与藜芦配伍混煎液的BPI离子流指纹图谱,对图谱中分子离子峰进行分析,通过loadings确定差异分子离子,比较相同分子离子峰单煎、配伍混煎前后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分别确定配伍混煎后细辛中有8个分子离子、藜芦中有10个分子离子峰峰面积变化超过9%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从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细辛“反”藜芦具有一定的道理[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4): 754]。张旭等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和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对人参与藜芦配伍过程中人参皂苷和藜芦生物碱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在人参与藜芦配伍的共煎液中鉴定出8种人参皂苷,其中有6种人参皂苷含量有所降低,Rf和Rb2的含量基本不变;还鉴定出8种藜芦生物碱,其中有6种生物碱的含量随人参加入而明显增高。说明人参与藜芦配伍,煎煮液中人参皂苷的含量下降,藜芦总碱的含量上升,人参的加入有利于藜芦生物碱的溶出。因藜芦总碱的毒性较强,所以研究结果表明,人参“反”藜芦具有一定道理[化学学报,2007,65(9):829]。盛伟等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人参与不同剂量的藜芦配伍后水煎液中人参皂苷的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药渣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结果显示,人参与藜芦配伍后人参皂苷的含量降低,并且随着藜芦配伍剂量的增加人参皂苷逐渐减少;但人参与藜芦水煎后的残渣中人参皂苷含量并没有因为藜芦加入量增加而增加。从而认为,​“人参反藜芦”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同时认为,随着藜芦加入量的增加人参皂苷减少,并不是因为藜芦的某些成分抑制人参皂苷在水溶液中的溶出,而可能是藜芦中某些成分与人参皂苷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人参皂苷的减少,这可能是“人参反藜芦”的机制[中国药房,2010,21(15):1417]。王福霞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丹参、藜芦各自的水煎液及两者的共煎液中藜芦定的含量变化,发现丹参和藜芦配伍后的毒性成分藜芦定含量增加,使神经毒素增加,研究结果为丹参反藜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医药导报,2009,28(5):657]。孙彤伟等采用HPLC法和电位滴定法测定提取液中丹参有效成分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及藜芦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比较丹参-藜芦配伍后藜芦总生物碱和丹参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配伍后原儿茶酸含量提高了25%,原儿茶醛含量提高了21%,藜芦总生物碱提高了5倍多。实验结果为丹参反黎芦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5):236]。2.毒性与药效研究关天增等用正交设计的实验方法,选择动物死亡数和体重增减为观测指标,揭示“诸参辛芍叛藜芦”反与不反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结果证明,诸参辛芍与藜芦之间反与不反在于各配伍的用量[河南中医,1993,13(5):204]。杨秀英等观察了丹参、苦参、玄参与藜芦配伍前后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丹参、苦参、玄参、藜芦单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其中尤以丹参降压作用明显;丹参与藜芦合用后降压作用明显低于丹参;苦参、玄参降压作用较弱;苦参与藜芦合用后也有减弱藜芦降压作用的趋势;玄参与藜芦合用后,降压作用未见明显差异。从而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丹参、苦参不宜与藜芦同用[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21(增刊):46]。高晓山等对十八反作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胃饲人参煎剂相当原生药5.46g/kg,均可增加气虚或气阴两虚小鼠的耐疲劳能力。如果人参煎剂中加入相当人参生药量1/9或1/10的藜芦(煎剂),则使人参增加小鼠耐疲劳能力显著降低,游泳时间接近或略少于单用藜芦,以近1/10量的藜芦可使人参的药效接近消失;等量生大黄、人参配伍的小复方中,加入人参剂量1/10的藜芦,藜芦不仅没有干扰人参缓和大黄泻下的效应,反而加强了这一效应;人参和藜芦伍用能明显消除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抑制能力,但这种情况并不稳定,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也未见类似效应;给予羟基脲致虚的小鼠服用右归饮和人参后,小鼠游泳时间延长,但加入只有人参1/10剂量的藜芦时,游泳时间竟比不给药组还要短,说明人参与藜芦同用后降低了复方的疗效。高氏等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结果,结合古代文献对十八反的认识,认为十八反的涵义既指相反配伍将致毒性增强或产生剧烈毒性,还指干扰或妨害组对内药物的某些药效,也有可能在方剂中干扰或妨害方剂的某些药效,根据后者高氏等提出了十八反的一个新涵义——妨害治疗[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54]。
3.毒性机制研究王宇光等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与细胞色素b5含量及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对硝基苯酚羟化酶(pNPH)活性。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肝中 5种 P450同工酶 CYP1A1、CYP2B1/2、CYP2C11、CYP2E1及CYP3A1 mRNA的表达,研究人参与藜芦合用对P450同工酶在酶活性及mRNA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人参与藜芦合用可明显降低P450蛋白含量,可降低细胞色素b5含量,单药及其与藜芦配伍都能使 APND活性下降。在mRNA水平上,藜芦可诱导CYP2C11的基因表达,与人参合用后却使得CYP2C11的表达下降。藜芦与人参配伍诱导了 CYP1A1的表达。人参可抑制CYP2B1/2的基因表达,与藜芦合用后却明显诱导了CYP2B1/2的表达。人参与藜芦合用后也明显诱导了CYP3A1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人参与藜芦配伍前后对一些CYP亚型调控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可能存在基于药物代谢酶机制的相反作用,需进一步结合代谢研究加以综合分析,阐明相反作用的机制[中国中药杂志,2004,29(4):366]。边向阳等采用紫外分光度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与细胞色素b5含量及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对硝基苯酚羟化酶(pNPH)活性。采用RT-PCR检测大鼠肝脏中5种P450同 工 酶 CYP1A1、CYP2B1/2、CYP2C11、CYP2E1和CYP3A1 mRNA的表达,研究中药苦参与藜芦合用对P450同工酶在酶活性及mRNA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苦参及其与藜芦合用可明显降低P450蛋白含量及b5的含量,并能使APND活性下降。在mRNA水平上,藜芦可诱导CYP2C11的基因表达,与苦参合用后却使得CYP2C11的表达下降。各单药及配伍组对CYP1A1基本无表达。苦参可诱导CYP2B1/2的基因表达,而苦参-藜芦配伍组却显示了微弱的抑制作用。苦参与藜芦合用及各单药对CYP3A1的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苦参与藜芦配伍前后存在对CYP及其亚型的调控作用,可能存在基于药物代谢酶机制的相反作用,需进一步结合代谢研究加以综合分析,阐明相反作用的机制[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4):1845]。王辰允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参、藜芦合用对CYP1A酶活性影响进行测定,探讨人参、藜芦合用对CYP1A酶活性的影响,发现基于CYP1A酶活性变化的两者配伍禁忌机制。结果显示,人参与藜芦作用后,大鼠肝微粒体CYP1A的活性呈上升趋势。人参高剂量组、低剂量合用组,藜芦低剂量组、高剂量组、高剂量合用组的CYP1A活性上升与空白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合用组CYP1A活性发生了极为显著的上升(P<0.01)。实验结果表明,人参与藜芦配伍前后对CYP1A亚型酶活性的调控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可能存在基于CYP1A的相反作用,需进一步结合代谢研究加以综合分析,阐明相反作用的机制[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26(2):104]。
综观以上文献,当代从物质基础、毒理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对“诸参辛芍叛藜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结果,但这些结果尚未能予以“诸参辛芍叛藜芦”有充分说服力的诠释,更不能为诸参辛芍不叛藜芦提供佐证。配伍禁忌是前人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其临床基础是不可否认的,在当前中药的安全合理用药备受关注的形势下,没有强有力的否定依据,配伍禁忌理当予以肯定。至今为止,诸参辛芍为什么叛藜芦?是否全部叛藜芦?在什么条件下叛藜芦?其毒性反应的强弱如何?导致毒性反应的机制是什么?均未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由此不难看出,中药配伍禁忌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临床新用
治疗血吸虫:曾为寻求减低藜芦毒性,以数种药物配伍制成丸剂,分别治疗54例血吸虫病患者,证实与鲜生地、紫草配伍同用,毒副作用最小[江苏中医,1959,(1):7]。
 

藜芦相关的方剂

  • 藜芦甘草汤

    猜你喜欢

    124【本经原文】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
    ()
    37薏苡仁【本经原文】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
    ()
    211【本经原文】味苦,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生山谷。
    ()
    101原名檗木今名黄柏。本经原文】味苦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下漏下,赤白阴阳蚀疮。今名黄柏。
    ()
    111【橘柚本经原文】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又名橘皮。今之陈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