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白薇

白薇朗读
一八八、白薇   【本经原文】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生川谷。  为萝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ge.的根及根茎。白薇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蔓生白薇又名白花牛皮消(《东北药用植物原色图志》)、变色白前(《东北植物检索表》),主产于安徽、河北、辽宁等地。春、秋二季采挖,以秋季采收为佳。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润透,切段,晒干。药材性状:气微,味微苦,以根粗长、条匀、色黄棕、断面白色实心者为佳。生用。

白薇详情

  白薇,李时珍《本草纲目》曰:“微,细也。其根细而白也。​”故名曰白薇。本品异名较多,葞、春草(《尔雅》),芒草(《尔雅》郭璞注),白幕、薇草、骨美(《名医别录》),白微(《本草经集注》),白龙须(《植物名实图考》​,龙胆白薇(《药材资料汇编》),山根烟子、拉瓜瓢、白马薇(《全国中草药汇编》),巴子根、金金甲根(《青岛中草药手册》),老君须(陕西、湖南、四川、贵州),老虎瓢根(陕西、江苏),婆婆针线包(贵州、云南),东白薇(上海)。白薇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对白薇的主治病证做了朴实的记载。​《名医别录》:“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本草经集注》:“疗惊邪,风狂,疰病。​”​《本草纲目》曰:“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医林纂要·药性》:“和水火,渗邪湿,去妄热。​”​《药性切用》:“退热益阴,宜于血热。​”​《要药分剂》:“清虚火,除血热。​”​《现代实用中药》:“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肿,又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肺结核之骨蒸潮热等,有清凉滋养之效;又用于小溲赤涩、肺热咳嗽等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热。治吐血及老年咳嗽。​”对白薇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以及益阴功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药义明辨》:“益阴清热,古人于调经种子、胎前产后诸证恒用之。​”​《重庆堂随笔》:“凉降,清血热,为女科要药,温热证邪入血分者宜用之。​”如此拓展了白薇在妇产科疾病的主治范围。​《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肾炎、肺结核、尿路感染、水肿等。​”​《广西民族药简编》:“捣烂冲温开水浸泡含咽治咽喉炎(侗族)”​。至此,对白薇主要功效及主治病证的认识已基本趋于全面和准确。结合现代药理及化学成分研究成果,白薇功效可以总结为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清肺泄热。

  【性能】

  苦、咸,寒。主归胃、肝经。

  【功效】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清肺泄热。

  【用法用量】

  3~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药性寒凉,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应用】

  一、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本品味苦、咸,性寒,苦能降泄,咸能入血,寒能清热,又入肝、胃二经,故有清热凉血之功。正如《本草经疏》所言:“白薇,​《神农本草经》所主诸证,皆由热淫于内之所发。​《黄帝内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此药味苦咸而气大寒,宜其悉主也。​”故用治温邪入营,高热烦渴,神昏舌绛,常与生地黄、玄参、牡丹皮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如临床报道95例门诊的外感患者,热势高,但热不寒,共分5型。每型加入白薇5~15g。治愈70例,占74%;有效20例,占21%;无效5例,占5%。总有效率为95%[湖南中医杂志,1993,9(1):10]。

  二、阴虚发热证

  本品既清实热,又退虚热,除骨蒸,尤以退虚热见长。常用于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及产后阴虚烦热。如《本草正义》所言:“盖于清热之中,已隐隐含有养阴性质,……既不嫌其伤津,又不偏于浊腻,诚清热队中不可多得之品。凡阴虚有热者,自汗盗汗者,久疟伤津者,病后阴液未复而余热未清者,皆为必不可少之药,而妇女血热,又为恒用之品矣。​”

  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本品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常与生地、知母、青蒿等清虚热药同用。如治疗体虚低热,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四钱,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治疗肺结核潮热:白薇三钱,葎草果实三钱,地骨皮四钱,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药》)。临床报道以蒿芩白薇汤加味治疗内伤发热239例,显效208例,有效2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3%[湖北中医杂志,2003,25(10):44]

  2.产后虚热《本草纲目》言:“白薇,古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按张仲景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方,云有热者倍白薇,则白薇性寒,乃阳明经药也。​”用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与生竹茹、石膏、桂枝、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竹皮大丸。又如治疗产后蓐劳,寒热时作,肢体羸弱,饮食无味,如《圣济总录》白薇丸,与附子、鳖甲、当归、人参等同用。用治产后血虚发热,夜热早凉,低热不退及昏厥等症,可与当归、人参、甘草同用,如《全生指迷方》白薇汤,共收养血益阴、清热除蒸之效。

  三、淋 证

  本品苦寒,清热利尿通淋,又具清热凉血之功,故可用治膀胱湿热,血淋涩痛之热淋、血淋等,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滑石、石韦等清热利尿通淋药同用,增强其清热利尿通淋之效。如用治尿道感染,白薇五钱,车前草一两,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药》)。如《太平圣惠方》白薇散,以白薇、龙骨、黄芪、牡蛎、附子、肉苁蓉等为散,加生姜、大枣煎服,治疗虚劳羸弱,小便频数。临床报道曾用知柏地黄汤治疗肝肾阴虚,血络瘀阻之水肿小便不利患者。用药半个月,余症均减,浮肿不退。加用西药利尿药后,初用有效,停用后浮肿加重。而以知柏地黄汤加白薇30g入煎,服药10天,浮肿消退[中医杂志,2006,47 (10):736]。

  四、疮痈肿毒

  白薇苦咸寒,味苦泄降,性寒清热,咸以入血,又有清热解毒疗疮的功效,用治血热毒盛所致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等症。

  1.痈肿疮毒

  白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治血热毒盛所致痈肿疮毒,红肿热痛,脓成未溃,单用内服外敷均可,也可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同用。

  2.咽喉肿痛

  本品苦寒,清热解毒而疗疮。用治热邪上乘咽喉所致咽红肿痛,常与金银花、桔梗、山豆根等清热利咽药同用。

  3.毒蛇咬伤

  白薇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用治毒蛇咬伤,常配其他解毒疗伤药同用或单用捣敷。

  五、肺热咳嗽、阴虚外感

  白薇苦咸寒又能清肺泻热,用治肺热咳嗽及阴虚外感。

  1.肺热咳嗽

  本品清肺泻热,用治肺热咳嗽。如《普济方》记载,治肺实鼻塞,不知香臭,与百部、款冬花、贝母同用,共为散,米饮调下。

  2.阴虚外感

  本品清肺泻热,还具透热外出之效,清退虚热而益阴。如《本草经疏》所言:“天行热病得愈,或愈后阴虚内热,及余热未除者,随证随经应投药中宜加之。​”如《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与玉竹、葱白、豆豉、薄荷等同用。

倪海厦讲白薇

一八八、白薇

   【本经原文】味苦平。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生川谷。

  那再来呢,这个叫做白薇,白薇就长这个样子,这是白薇。白薇这个药呢,是神农本草经里面凉血退热的药,诸位在读神农本草的时候,“老师那么多药,常常重复,然后这个不容易记起来”。不容易记起来是正常噢,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后面讲处方的时候,增加药进来的时候,你看多了就会了。以后你不要刻意的记它,刻意去背它,反而会忘掉,你用多了,自然而然记进去,是永远不会忘。所以你记不得不要慌,不要紧张,我们没有考试不要担心。对啊,我考我自己,到时候给你们看,带你们临床给你们看噢。这个白薇呢,它本身是凉血能够退热的药,那这个使用的时机呢,诸位看本草经的原文写的,他说“突然这个人中风啊,身热支满,手脚都涨满,忽忽,突然不知道人,不识人,或者这个狂惑,人都认不清楚了”。性味是苦咸。苦味的药能够泻,能够坚。咸味的药能够攻,能够软坚,性平无毒,阳明、冲脉、任脉的药。诸位很少看到这个,他会写这个是哪条经。这里特别注明了,冲、任的药物。主治:凉血退热,最主要是里面,这个我们所谓凉血,为什我们会要去凉血?当你血太热的时候,血会往上一直冲,冲到脸上整个红了,中医叫血热。那你看老师那个人脸上涨得红红  的那是血热,我们要靠凉血的药。中医可能这样讲。西医可能会说你看他血压冲到,整个冲到脑部去人快昏厥过去了,能把血压降下去-白薇。但是我们不用西医的话来讲,因为有的人脸上没有红也是血压高啊,所以如果你定名以后就不好了,哦老师以后只要血压高就用白薇,你错了,他不是对每一种都有用,对那种脸涨红得很厉害的人效果最好。血热。那普通呢,一般来说我们的一钱到三两钱都可以,你看,本草上面说,《本草纲目》说中风、不知人,不识人统统可以使用它,因为他能够把血热降下来,那凉血的针刺手法,比如我们百会放血,十宣放血,针下涌泉穴,人中都是凉血的方式。所以治疗中风的处方里面,大家可以放白薇。抱歉哦,白薇是188,更正一下。

一、关于白薇品种的讨论
除直立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ge.两个品种外,下列植物的根或全草在一些地区或民间也作为白薇的混淆品使用。
1.同属植物合掌消 C.amplexicaule(Sieb.et Zucc.)Hemsl.,黑龙江和江西个别地区以其根部误作白薇使用。
2.同属植物大羊角瓢(老君须、牛角风)C.inamoenum(Maxim.)Loes.,形似白薇,四川个别地区以其根部误作白薇,河北、山东、宁夏也有分布。
3.同属植物徐长卿 C.paniculatum(Bunge) Kitag.,陕西与河南个别地区以其根误作白薇使用。
4.同属植物群虎草C.forrestii Schltr.,与白薇略相似,云南丽江和西藏地区以根作白薇入药。

5.同科娃儿藤属植物卵叶娃儿藤(三十六荡) Tylophora ovata(Lindl.)Hook.ex Steud.,在云南个别地区称其根部为“小白薇”​。其同属植物云南娃儿藤T.yunnanensis Schltr.在云南也称“小白薇”​,多花娃儿藤T.floribunda Miq.在江苏个别地区称白薇;粗毛娃儿藤T.hispida Decne.在四川个别地区也作“小白薇”入药。6.菊科毛大丁草属植物毛大丁草(兔耳风) 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在两广地区以全草误当“白薇”入药。7.百合科万寿竹属植物竹凌霄(长蕊万寿竹) Disporum bodinieri(Lévl.et Vant)Wang et Tang或万寿竹 Disporum sessile(Thunb.)D Don var.flavens (Kitag.)Y.C.Tang在四川个别地区以其根部误作“白薇”入药。此外,某些白前的异物同名品,在个别地区也有误称“白薇”的。但两者的生存环境不同,白薇生川谷,白前生溪边、洲渚沙碛,可资鉴别。

二、关于白薇毒性的讨论
《本草纲目》记载白薇“无毒”​。水提物小鼠灌服均无明显毒性,120g/kg仍未引起小鼠毒性反应。毒理试验研究显示,直立和蔓生白薇醇提物小鼠灌服的LD50分别为7.5g/kg和12.3g/kg;水提物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26.7g/kg和8.5g/kg。临床观察显示,在常规剂量内白薇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g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但是也有研究报道,白薇强心作用较强,内服过量,易引起强心苷样中毒反应。中毒量为30~45g。中毒症状可见心悸、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流涎等(中药不良反应及防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17)。

临床新用
1.治疗功能性溢泪症
白薇丸合菊睛丸(白薇、菊花、五味子、巴戟天、枸杞子、肉苁蓉、辛夷、石榴皮、白蒺藜等),治疗49例功能性溢泪症,治愈39例,显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四川中医,2005,23(9):95]。
2.治疗头风症
以白薇汤(出自《普济本事方》​,白薇、人参、当归、甘草等)为主,随症配伍治疗头风症4例,获得良效[中国临床医生,2003,31 (8):3]。3.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以白薇为主(白薇30g,太子参30g,桂枝10g,生石膏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等)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例,服药后症状消失[中医杂志,2006,47(10):737]。
3.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以白薇为主(白薇30g,太子参30g,桂枝10g,生石膏12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等)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例,服药后症状消失[中医杂志,2006,47(10):737]。4.治疗血管抑制性晕厥白薇30g,党参15g(或人参9g),当归15g,炙甘草6g,随症加减。治疗血管抑制性眩晕11例,水煎服,每日1剂,14剂为1疗程,治愈9例,一年未复发;有效2例,偶有一过性头晕[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5):304]。
5.治疗淋巴管炎
白薇30g,苍术10g,加水2碗,煎成1碗,1次顿服,药渣捣碎敷患处,每日1剂,连服2日。治疗红丝疔24例,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5):304]。
6.治疗脑梗死后遗症
白薇15g,泽兰10g,穿山甲6g,内服,治疗半身不遂3例,效果满意[广东中医,1962,(9):31]。
7.治疗红斑性肢痛症
白薇、知母各12g,黄连20g,金银花90g,玄参60g,白芍、甘草各30g,蝉蜕10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红斑性肢痛27例。服药2~3剂,疼痛缓解者6例;服4~9剂,疼痛缓解者19例;无效2例[河北中医,1990,12(4):9]。

白薇相关的方剂

  • 竹皮大丸

    猜你喜欢

    92【本经原文】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桂之供药有两种,一曰菌桂,又称小桂,其皮为肉桂,或称筒桂:一曰牡桂,又称大桂,或单称桂,其皮为官桂,其枝为桂枝。
    ()
    ()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207【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温,杀三虫。久服轻身。生川谷。一名藙。
    ()
    71五味子【本经原文】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酸,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