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四味药

四味药朗读
《伤寒杂病论》四味药经方药味分析

四味药详情

1. 大承气汤

方证:《伤寒杂病论》共见大承气汤 22 处之多。其中,《伤寒论》中有 17 处,《金匮要略》中有 5 处。大承气汤用于阳明腑实证;热厥初起,身热,继之而厥,肢厥,腹热,脉实者;下利清水而心下坚硬或痛;痉病,角弓反张,以及中风之闭证,破伤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

厚朴半斤去皮(12 g),枳实五枚(炙)(10 g),芒硝三合(10 g),大黄四两(12 g)。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厚朴、枳实)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方解:本方的功用为破气散结,泻下清热。大承气汤四味药价值千金,列为泻下峻剂,治大实大热之痞满燥实具备的实证。方中,大黄后下,泻下力大,性味苦寒,只寒不苦,清爽可口。大黄重用走气分,泻下热结,轻用走血分,活血化瘀,能荡涤实邪,泻下结热。枳实、厚朴宣通气机,消除痞满,可消腹胀痞满。芒硝味咸,用以润燥软坚。

我在读书时,认真细读 22 处大承气汤证条文。《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大承气汤有“三急下”治病留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大承气汤“三急下”则是留人治病,又多属急证、急腹症、危证范围。

本方临床应用极广,因为峻剂,夺关斩将,所以开方一般不起过 3 剂,且要“得下,余勿服”。若要快速荡涤痞满燥实,大黄当后下;若要缓下,则可先煎,或三味同煎,芒硝后下,如治疗中风大便秘结不下等。

临床报道:大承气汤治疗(1)肠梗阻;(2)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腹胀便秘;(3)胃排空障碍;(4)痛风关节炎;(5)中风;(6)细菌性腹膜炎;(7)儿童休克性大叶性肺炎;(8)肺心病心衰;(9)肝性脑病(肝癌);(10)胰腺炎;(11)胃山楂石症;(12)内毒素血症;(13)出血热急性心衰;(14)重症颅脑损伤;(15)破伤风;(16)皮质醇增多症糖代谢紊乱;(17)尿毒症;(18)急性阑尾炎;(19)急性胆囊炎,胆石症;(20)胆道蛔虫症;(21)溃疡病急性穿孔;(22)急性阑尾炎;(23)小肠梗阻;(24)温热发痉;(25)热厥;(26)手术后腹胀气。

2. 土瓜根散

方证:见《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带下,经水不利,少腹胀满,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芍药,桂枝,䗪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解:本方功用为活血化瘀,调经止血。方中土瓜根能通月水、消瘀血,桂枝通阳,白芍补阴,䗪虫开血痹,使经脉流畅,而经期恢复正常。

土瓜根和栝蒌根同属葫芦科植物,形态略似,《神农本草经疏》云:“主治内痹消渴,邪气热结,鼠瘘痈肿等症,皆与栝蒌相似。”

我在临床上治月经“经一月再见”“经水数月不行”或“带下不止”,都用土瓜根散。因土瓜根缺货,我就用天花粉代之:天花粉 12 g,芍药 10 g,桂枝 10 g,䗪虫 6 g,水煎服。我常在治痛经方中加茺蔚子 30 g,红糖 15 g,生姜 10 g。不效改用桂枝茯苓丸。

注意:怀孕的妇女,尽可能不用天花粉、红曲、生麦芽,这些药可导致流产。

恩师宋老 1954 年在宜章行医时,当时农村还没有医院人工流产,他就用自拟中药方做人流:红曲 30 g,生麦芽 60 g,黄酒 1 杯,水 2 杯,煎服 3 副,即达到流产。

1986 年,我的一个同乡,在公安部门工作,女儿在美国留学,怀孕想流产,可在信耶稣教的国度,人流是不合法的,他就把红曲、生麦芽带去试试。实如所讲,服完 3 副后自动流产。他回国时给我说:“我用此方为几个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做了人工流产,宋老的方真好。”

后来也有学者研究用天花粉流产,结果不详,加之目前人工流产普及,宋老此方现在用得很少。

3.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方证:见《伤寒论》359 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各 9 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本方功用为温中止呕,补中有清(清上温下)。厥阴伤寒,本来属于寒热相格,所以发生吐泻,如果再误下吐下,相格更厉害。因其里热在上,所以用连芩以清之;肠寒在下,所以用干姜、人参温补。这也是一个寒热并用的方子,不仅厥阴伤寒,临床杂病见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都可选此方。《伤寒杂病论》凡寒热并用的方子疗效都奇特,都应另眼看待,认真加以研究。

“食入即吐”在《伤寒杂病论》中两见:一见于大黄甘草汤,主治实热在胃,致胃气上逆而食入即吐,又可治脾胃空虚,浊气上逆之食入即吐。一见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寒热相格,上热下寒之食入即吐。

孕妇胃热重,贪吃寒凉,导致上热未去,形成下寒,出现食入即吐。胃热太盛,每天冰激凌、凉西瓜,长达 10 个月,胃热不减,可用本方去干姜,加生石膏、知母清清胃热,保护胎儿。

临床上凡遇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司的呕吐、腹泻或吐泻交作均可用之,依寒热孰重孰轻加减寒热药的分量。呕不止,加赭石以重镇上逆之胃气;泄不止加赤石脂、诃子以涩肠;噫气不除,可用旋覆代赭石汤,此方生姜为君,旋覆花为臣,代赭石最轻。

临床报道: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疗(1)尿毒症性胃炎;(2)小儿秋季腹泻;(3)消化性溃疡;(4)复发性呕吐;(5)慢性结肠炎。

4. 己椒苈黄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汤主之。”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方解:痰饮留于胃肠,水走肠间,漉漉有声,故腹胀满、口舌干燥、二便涩滞实为水饮走于肠间,结而不去所致。方中,椒目、防己导水饮从小便出;葶苈泻肺,开水之上源;大黄泻下,逐水饮从大便出。四药分消水饮,导饮下利,合奏前后分消之法。

应注意,“口舌干燥”一证,虚劳病有,痰饮证有,血瘀证有,消渴病有,肾阴虚也有夜半口舌干燥。临证时辨证要细,不然不是误补益疾,便是反泻含怨。

我常用此方治泄泻,将大黄减量,加山药、车前子,加强它的分水功能。一次,一位中年妇女求诊,口干舌燥,每天晚上要起来喝 3-4 次,不然舌干难以言语,以为是消渴,查血糖尿糖都正常。二诊,再询问经期已 1 年多未行,脐下漉漉有声,仅少腹有轻微不舒,予下瘀血汤加防己、茯苓,经水行,口舌干燥消失。

临床报道:己椒苈黄汤治疗(1)水臌;(2)支饮咳喘(肺心病、肺气肿);(3)咯血;(4)昏迷(肺性脑病、呼吸性酸中毒);(5)闭经。

5. 木防己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木防己三两(9 g),石膏十二枚鸡蛋大(648 g)(应为二枚鸡蛋大,108 g),桂枝二两(6 g),人参四两(12 g)。

方解:方中防己利水气,桂枝宣通水道,石膏清肺热,人参补中气,气旺则水气自散。合方行水化饮,散结消痞。

笔者认为,方中石膏不是 12 枚,当是 2 枚之误。1 枚鸡蛋大的石膏块重约 54 g,12 枚鸡蛋大的石膏重约 648 g,若是 2 枚鸡蛋大的石膏重约 108 g。

木防己汤用石膏鸡蛋大 12 枚,是明显的错误,当是“二枚”。不要说鸡蛋,就是 12 个“鸽子蛋”,分量也不轻。鸡蛋从汉代至今变化不大,石膏也不会变。

陆渊雷说:“二方皆以利小便为治,去石膏加芒硝汤治急性肾炎之尿闭奇效。”

本方是水停心下,上迫于肺以致喘满,心下痞满。这是支饮的重症,病情虚实错杂。从“面色黧黑”可知,病已波及于肾,即陆渊雷所讲“急性肾炎之尿闭”。“其人喘满,心下痞坚”,说明胸水已成,即所谓慢性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膜炎、渗出性心包积液、重症痰饮等。

仲景说,痰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辨证用方 11 个。痰饮治疗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和之”的方剂很多,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四逆散等。当今一些大夫,“不留神医药,不精究方术”,咳嗽、痰饮辨不清,不知外感咳嗽短暂,一周二周而已,半个月以上的咳嗽,痰饮开始形成,水饮在气管流动,一流咽喉痒必咳,咳去痰饮则舒。此时一味去找止咳药,不懂温化痰饮则咳自止。去年深圳来了一个中年女干部,咳嗽则遗尿,长达 6 年治之不愈,咳嗽严重时,差一点上了呼吸机。六脉沉,我诊断为痰饮膀胱咳,开了小青龙汤原方 14 副,吃完 9 副,病告痊愈,至今 2 年未再咳嗽。

仲景用石膏不以大热、大渴、脉洪大为主证。木防己汤只是“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者”,无热而用石膏。“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也无热证。“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缓者,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这里的“烦躁”为有热,加石膏以清热。

临床上用石膏,我是从小青龙汤加石膏悟出。太阳病中风桂枝汤证,有烦躁、咽痛加石膏;小柴胡汤证,寒热往来,热重加石膏;四逆散证,有烦躁、有热加石膏,都取得满意的效果。《药征》曰:“观此诸方,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故烦躁、喘满都能用石膏。

临床报道:木防己汤治疗(1)膈间支饮;(2)臌胀(心源性肝硬化);(3)痰浊神昏(尿毒症);(4)热痹;(5)臁疮(下肢血栓性静脉炎);(6)痛风;(7)眩晕(脑动脉硬化性高血压);(8)消渴(糖尿病);(9)痰核(淋巴结肿大)。

6. 人参汤(理中丸)

方证:见《伤寒论》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

又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三两(各 9 g)。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合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脐上悸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饮得水者,加术足前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方解:方中以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白术健脾胜湿,干姜温中散寒。合方温中散寒,补气健脾。本方是太阴经病主方,可作丸剂用,也可改用汤剂用,汤丸效果都很好,按病情缓急决定。

本方为临床治疗脾胃虚寒常用方,若脾肾阳虚则加附子补肾阳。大家都熟悉,故不加以论述。记住:脐上悸、心悸、加桂枝;脐下悸者,水饮,加茯苓;腹泻加白术;腹满加附子;渴饮加白术等,以广人参汤的用法。

临床报道:理中汤治疗(1)口腔溃疡;(2)胃炎(消化性溃疡);(3)肠炎;(4)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婴幼儿腹泻;(6)功能性胃潴留;(7)男性不育症;(8)慢性肾功能不全;(9)小儿慢惊风;(10)盆腔炎;(11)小儿多涎症;(12)变态反应性鼻炎;(13)冠心病心绞痛;(14)风湿性心肌炎;(15)自身免疫性贫血;(16)脾阳不足、脾不统血之吐血、便血、肌衄、鼻衄、血崩、贫血等;(17)阳虚便秘。

7. 甘草附子汤

方证:见《伤寒论》175 条,又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6 g),附子二枚(6-9 g),白术二两(6 g),桂枝四两(12 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宜。

方解:本方以术附温经胜湿;桂枝辛温,附子大热、白术温燥,同用能温表固里祛风湿,驱深入关节之病邪;不能驱之太急,所以用甘草取其缓慢而行。功用:合方温阳除湿,缓痛祛邪。

本方是治疗风湿相搏关节疼烦的名方,针对以寒湿为重的症状,是冬春两季使用最多、疗效也最好的经方。夏季“空调”病,夏季贪凉受风,我最喜欢用此方。

临床报道:甘草附子汤治疗(1)风湿病;(2)脾胃阳虚;(3)泄泻;(4)腰痛。

8.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甘草二两(6 g),白术二两(6 g),干姜四两(12 g),茯苓四两(12 g)。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肾受了寒湿,邪附着于肾之外府,所以“身体重,腰中冷”,所以不用温肾散寒法,而用辛温甘淡之甘草、茯苓、白术、干姜以达到温运脾胃、利水气的目的。本方功用为健脾利湿,温中散寒。

本方临床应用体征以腰中冷、小便多或大便稀为主,治肾之外府。附子汤(参芍苓术附)则治肾之内府。空调导致的关节痛、腰痛亦可用此方;会阴出汗、阳痿可与天雄散汤散并用,能提高疗效。

人参汤、肾着汤都是从甘草干姜汤加味而来。人参汤和肾着汤,一个是甘草干姜白术加人参,一个是甘草干姜白术加茯苓。甘草附子汤,去术、桂,加干姜,为四逆汤;若去术,加干姜、茯苓,为茯苓四逆汤。

临床报道: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疗(1)半身汗出;(2)风湿性关节炎;(3)哮喘;(4)带下;(5)头痛(寒凝脉阻);(6)胃炎;(7)阳痿;(8)过敏性鼻炎;(9)肾着;(10)阴缩;(11)寒痹;(12)痿证;(13)咳嗽(慢性支气管炎);(14)泄泻;(15)脱肛;(16)遗尿。

9. 甘遂半夏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3 g),半夏 12 枚(6 g)(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10 g),甘草如指头大一枚(炙)(3 g)。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方解:虽“留饮欲去”,不攻不能除其根。方中甘遂攻逐水饮,半夏散结除痰,白蜜、甘草护胃,以缓甘遂之急下,并有安中宫之用,芍药配甘草可缓解痉挛、敛阴止痛。合方逐水祛痰,散结除满,解痉止痛。

我用此方治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凡体有咳喘,咳牵胁下作痛者,用此方饮去络通,咳痛止;因泻下稀便,腹胀滞满也大减。

此方加泽兰、姜黄消腹壁脂肪,排泄物黏腻如油脂,小便池中有油脂漂浮。

宋代有人提出“甘遂反甘草”,仲景不是取相反相成之意,乃正当用药。我在 1951 年用“二甘散”(生甘草、甘遂)治疟,疗效之奇,令人惊讶。用完药,疟疾寒战后不再发烧,病人马上起床工作去了。还有栝蒌瞿麦丸,为治泌尿系感染第一方,因附子和栝蒌相反,不能同用,使疗效大打折扣。为了顺应药房禁令,我常开二方,一方只开一味天花粉,另购合入。天花粉、附子同用,治疗湿热下注之泌尿系感染上千例,无一人有不良反应。医圣仲景之伟大,非凡医所能比,乱改医圣之用药,非蠢即庸也。

临床报道:缺如。

10. 四逆汤加人参汤

方证:见《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175 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汤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6 g),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15 g),干姜一两半(5 g),人参一两(10 g)。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本方功用为阴阳双补,回阳止血补气。病人怕冷脉微,又有腹泻停止,一派少阴病症,但兼症“大出血”,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古代还无输血抢救措施,只能大补元气以留人治病,即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清代名医陆九芝曰:“气微,脉绝之大虚,危证也,非人参不能补其虚,诚如是言。”

宋代妇科专家陈自明,依四逆汤加人参化裁而出的参附汤:人参 30 g,炮附子 15 g,生姜,大枣。凡是元气暴虚,阳气欲绝,肢冷自汗,气促胸满,急用本方振奋阳气,回阳救脱。他的芪附汤助阳固表,益气止汗,术附汤健脾燥湿,助阳固脱,都不离仲景之法。

四逆汤“治三阴之大寒,危证也,非附子不能祛其寒”。临床很多病人常出现中寒、小寒。脉沉细欲绝,手厥足冷,小寒也,我常用当归四逆汤;若手足厥冷,冬天手足整夜暖不热,或三伏天毛裤脱不下,此中寒也,我常用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再加茯苓通阳。中寒、小寒都可用四逆汤,掌握好药物用量即可。

记住:三阴之大寒用四逆汤,中寒用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小寒用当归四逆汤。

临床报道:四逆汤加人参汤治疗(1)发热;(2)尿毒症;(3)吐泻;(4)痛痹;(5)病窦综合征;(6)血栓性脉管炎;(7)闭塞性脉管炎;(8)雷诺氏病;(10)慢惊风;(11)泄泻;(12)吐血。

11.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

方证:见《伤寒论》390 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6 g),干姜二两强人三两(6 g-9 g),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9 g),猪胆汁半合(10ml)。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汁,以羊胆汁代之。

方解:见四逆汤,更加猪胆汁益阴和阳,为回阳益阴,治阳亡阴竭的方剂,功用为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本条呕泻已止,汗出,四肢厥冷,四肢痉挛,脉微,阳气欲绝,气血经脉不通,故用通脉法,疏通经脉气血,名曰通脉。

通脉四逆汤证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较四逆汤证更重,“汗出而厥,脉微,”出现大肉脱,眼眶凹陷,气息奄奄,脉象将绝等阴液涸竭之象。临床上,药汁、胆汁要分开服,先服胆汁,干呕渐止,再徐徐送服药汁。若药汁、胆汁混合,则不易下咽。病人为大寒证,四逆为大热药,加苦寒之胆汁以缓暴烈,相冲相和而不相激。

临床报道:古今临床单纯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者较为罕见,仅查到 1 案例,载于《实用经方集成》,作者杨百茀、李培生。

12. 四逆散

方证:见《伤寒论》318 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二两半)。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方解:本条是一派假少阴病,“少阴四逆”是阳气郁遏于里,不能透达于外而发生的四肢厥逆,所以用柴胡升阳透邪,芍药、枳实、甘草疏肝和胃。此“少阴四逆”是标,阳气郁遏是本,实为肝郁气滞而设。功用升阳透达,疏肝和胃。

四逆散属柴胡类方。少阳为枢,三阴三阳开阖枢不利,当用柴胡促六经枢纽通利。阳气得通,四厥化解。从寒厥,热厥来分,四逆散属热厥。

本方临床应用极广。宋孝志说:“临床辨方证相应,开始服有效,再服无效时,可服四逆散几副,疏通六经开阖枢,再用原方效果如旧(转佳),是枢纽代偿的结果。”

我常用四逆散加蒲公英治乳腺增生,加虎杖治胆囊炎,加穿山甲、桃仁治肋软骨发炎,加金钱草、郁金治胆结石,加五味子治咳等。本方立法严密,组方精辟,故在实际应用中治疗范围广泛,效果卓越,不失为名方。

注意:四逆散调经,月经提前、量多者慎用。

临床报道:四逆散治疗(1)咳嗽;(2)消化性溃疡;(3)胆汁反流性胃炎;(4)慢性萎缩性胃炎;(5)慢性浅表性胃炎;(6)胃黏膜异型增生;(7)功能性消化不良;(8)上消化道出血;(9)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10)病毒性肝炎;(11)肝硬化;(12)肝纤维化;(13)脂肪肝;(14)胆结石;(15)慢性结肠炎;(16)十二指肠球炎;(17)子宫内膜异位症;(18)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9)慢性附件炎;(20)消渴病;(21)慢性布鲁氏病;(22)流行性出血热;(23)偏头痛;(24)末梢神经炎;(2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乳衄;(27)小儿厌食症。

13. 白术散

方证:见《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三分,川芎三分,蜀椒三分(去汗),牡蛎三分(各 7.5 g)。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1.2 g),日三服,夜一服。若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川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不要停服)。

方解:妊娠后,欲使胎儿平安,可服本方。白术和胃安胎,川芎行气养胎,川椒散寒湿而温胎,牡蛎可以固胎,为散酒服,缓化行气。妊娠无任何不舒,服之可养胎;妊娠出现不舒症状尤可治,如有心绞痛加川芎,腹痛加芍药等。功用温中祛寒,健脾养胎。

“有妊娠下血者”,血多用胶艾汤护胎。20 世纪 70 年代我带军队西医中班时,大夫范××妊娠 6 月,下血已 3 天,自以为胎已不保,求我授方。我开了白术散加阿胶珠,服 1 剂血止,顺利生下一女婴,身体健康活泼。

本方治妇人寒湿关节痛,加茯苓、防风效果很好。

临床报道:缺如。

14. 白虎汤

方证:见《伤寒论》176 条、219 条、350 条;《金匮要略》用来治疗太阳中暍和温疟。

生石膏一斤(30-60 g),知母六两(12-18 g),甘草二两炙(6 g),粳米六合(3-9 g)。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石膏是四大起死回生药之一。阳明经热,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舌苔黄,是使用本方的指征。生石膏为清阳明经热之圣药,知母苦润,用以泻火润燥,用甘草补中气,粳米调和脾胃之气,共奏清热生津之功。功用为清气热,泻胃火,生津止渴。

仲景用石膏,不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五脏六腑之热也用无不效。所以我对生石膏之性大寒有疑,顶多是个微寒,其寒冷之力远逊于黄连、苦参之类,而清热之功远超过诸药。所以热病用石膏,热不退可重用,怎么也超不过前贤《笔花医镜》之十斤、《吴鞠通医案》之十斤。徐灵胎治产后热,亦重用石膏。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中,“妇人乳中虚,烦乱吐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方中用石膏二分(15 g),用石膏除烦安中,用白薇清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木防己汤,无热象则重用石膏鸡蛋大十二枚,不下五斤。本条我怀疑为笔误,应为鸡蛋大二枚。《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欲吐”,无认证,用“石膏一斤”,用药符合《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

因为石膏清热不在性之大寒,伤寒后、产后都可用,所以我常见桂枝证有烦,有咽痛,就在桂枝汤中加生石膏,对呕而发热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热退不必尽剂,尽剂也断无伤人之虞。参阅《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石膏解”,你会知道得更多。

白虎汤在治疗杂症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临床应用得当,有妙手回春之术。所以验案丰富多彩,数之过百。

临床报道:白虎汤治疗(1)发热(能治疗各种高热);(2)糖尿病;(3)脑出血;(4)高血压;(5)肺炎;(6)鼻衄;(7)鼻窦炎;(8)乙型脑炎;(9)恙虫病(斑疹伤寒);(10)感冒(高热流感);(11)胰腺炎;(12)风湿性心肌炎;(13)眼病(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盘状角膜炎,脾胃实热型瞳神紧小症);(14)荨麻疹;(15)红皮病(急性皮炎);(16)痤疮;(17)日晒伤;(18)啃甲症;(19)经行如崩;(20)更年期综合征;(21)急性口腔炎;(22)复发性口腔炎;(23)小儿乳蛾;(24)痛风;(25)抑郁症。

15. 白头翁汤

方证:见《伤寒论》371 条、373 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载:“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与《伤寒论》371 条条文完全相同)

白头翁二两(6 g),黄连三两(3 g),黄柏三两(9 g),秦皮三两(9 g)。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解:本方功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是治热利下重,热毒深陷血分,纯下血痢的方剂,大夫都知其为治痢之专方。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治热毒赤痢之要药;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协助白头翁清热解毒止痢。本方四味药皆大苦大寒之品,寒能清热,苦能燥湿,湿热去,热痢自止。

白头翁汤是大夫行医的看家方,无人不会。但要注意:除治痢外,还可清热利湿治疮疡,治湿热下注之尿血及泌尿系感染等。

我用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治愈数例孕妇热痢,3-5 剂即可治愈。又治脚背外伤后感染,急性结膜炎(又称风热眼病)以及热结旁流等病。

20 世纪 60 年代,黄连缺乏,我用白头翁汤减去黄连,加败酱草 30 g,疗效不减。我在农村因饮食不洁患菌痢,在黄花镇村,自开白头翁汤去黄连加败酱草,5 副痢止。

临床报道:白头翁汤治疗(1)中毒性痢疾;(2)小儿泄泻;(3)菌痢;(4)淋巴结核(瘰疬);(5)阿米巴痢疾;(6)小儿鞭毛虫;(7)肠炎;(8)结肠炎;(9)疫痢;(10)泌尿系感染;(11)淋菌性尿道炎;(12)产后尿路感染;(13)盆腔炎;(14)带下(湿热型);(15)复发性鼻衄;(16)肺炎;(17)急性肾盂肾炎;(18)胁痛(慢性胆囊炎);(19)红眼病;(20)肾积水;(21)肾炎;(22)咽痛;(23)内痔;(24)荨麻疹;(25)复发性神经炎(下肢软瘫)。

16. 防己黄芪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篇,又二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一两(3 g),甘草半两(1.5 g),白术七钱半(2.5 g),黄芪一两一分(4 g)。

上到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1.5 g);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7.5 g);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7.5 g);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7.5 g),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温令微汗差。

方解:患者本有风湿病,湿重才自感“身重”;因正气虚,营卫不固,才“汗出恶风”。方中,防己、白术健脾利湿,黄芪、甘草补中益气祛风。合方补气健脾,利水泄湿,正气充足,风邪自去,不治风而风自去。

临床上此方用于治气虚水肿、气虚自汗以及肾炎初期尿少浮肿,还有老年人走路多一点,下肢浮肿都很有效;治气虚的咳喘,本方加麻黄;治虚人荨麻疹,本方加荆芥。

此方临床应用时多用煎剂;若因患者野外工作、上学,才碾成粗粉,开水冲服,代茶饮,每用 6-10 g,每日冲服 2 次。

临床报道:防己黄芪汤治疗(1)风水(慢性肾炎);(2)臌胀;(3)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4)痉证;(5)关格(狼疮性肾炎,尿毒症);(6)咳嗽(慢性支气管炎);(7)盗汗(植物神经紊乱);(8)久泄;(9)尿浊;(10)带下;(11)肥胖病;(12)狐臭;(13)风瘾疹(荨麻疹)。

17. 赤丸

方证: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茯苓四两(12-15 g),半夏四两(12 g),乌头二两(炮)(6 g),细辛一两(3 g)。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砂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大,以知为度。

方解:因脾肾阳虚,寒气内生,甚则阳气不达四末,出现“厥逆”,故用乌头(炮)、细辛温散寒邪,半夏调阴阳,茯苓利水通阳。半夏、茯苓又可燥湿化痰饮;这里的茯苓,正如叶天士所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合方功用为化饮降逆、散寒止痛。

我常用此方治胸痹心阳虚,阴阳两虚者合生脉散;也常用于痹证,膝关节发冷,四肢冷,暖不热,夜间离不开热水袋。

痰饮病合并胸痹,我常用小青龙汤去桂芍大枣,加入赤丸方合方治双病,温阳化饮。

临床报道:赤丸治疗(1)风痰内动;(2)胸痹(急性心肌梗死);(3)心腹寒痛。

18. 吴茱萸汤

方证:见《伤寒论》243 条、309 条、378 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二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同《伤寒论》378 条);“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本方主症以“呕”为主,一方统治三经之呕。

吴茱萸一升(12 g),人参三两(9 g),生姜六两(18 g),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用:温暖肝胃,降逆止呕。

方解:本方为温暖中焦、降逆止呕的方剂。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为君,人参补中,生姜温胃止呕,大枣和脾。

本方临床常用于止呕、止利、止头痛。脾胃虚寒首选此方,常和大建中、人参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附子粳米汤等治脾胃病。

我首选本方治妊娠呕吐素来脾胃虚寒者,更年期顽固性呕吐,不明原因呕吐,以及神经性呕吐。并和常和大、小半夏汤合并使用,本方为胃家专药。

名医刘炳凡治小儿吐奶,常将生姜煨熟,加乳汁碾细,徐徐喂婴儿服下。

本方力兼三阴、阳明,为临床常用方,且疗效卓著。

临床报道:吴茱萸汤治疗(1)偏头痛;(2)更年期顽固性呕吐;(3)神经性呕吐;(4)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上消化道癌并发泛吐涎症;(6)颅内压增高性头痛;(7)腰穿后头痛;(8)丛集性头痛;(9)耳聋性眩晕;(10)癫痫;(1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痛经;(13)高血压(临界性高血压);(14)吸毒综合征(头痛如劈,手足厥冷);(15)神经性头痛;(16)胆囊炎;(17)溃疡病;(18)瀑布状胃;(19)急性胃肠炎。

19. 附子泻心汤

方证:见《伤寒论》155 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主之。”

大黄二两(6 g),黄连一两(3 g),黄芩一两(3 g),附子一两(3 g)炮,去皮,破,别(先)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方解:本方临床适用于寒热错杂之顽固性心下痞满,而兼恶寒汗出者,补泻互治,扶阳散痞,以三黄泻热除痞,附子助阳以温经。

前已论述,盖大黄与附子同伍,决非寻常之症。凡顽固、偏僻难拔之积,皆寒热错杂,非常例所拘。如乌梅丸、大黄附子汤、大黄䗪虫丸、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栀子干姜汤等,这些方治疑难杂症,能出奇制胜。

临床上常见肝炎患者,服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过久,湿热未去,阳气已伤,可用本方调治;若无湿热之象,独见肝寒喜暖,用当归四逆汤;若呕逆,用吴茱萸汤。

本方寒热并用,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用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用大黄排毒,附子补肾阳,肾病严重时,会用附子能提高治疗尿毒症疗效。

临床报道:附子泻心汤治疗(1)神经性头痛;(2)复发性口疮;(3)慢性肾功能衰竭;(4)肺结核咯血;(5)吐血(胸痞,足胫冷)。

20.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证:见《伤寒论》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 2 处: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也主之)”。

茯苓四两(12 g),桂枝三两(去皮)(9 g),白术二两(6 g),甘草二两(炙)(6 g)。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伤寒吐下,中阳受损,水饮停留于胃,故“心下逆满”;或水饮上泛,胃气逆而不降,故“气上冲胸”,上凌于心,阴来搏阳,则“心悸”“短气”;湿浊之气上冲,致使清阳不升,故见“头晕目眩”,甚则身体振振欲擗地。治当温阳降冲,化饮渗湿。

本方由肾着汤化裁而来,去干姜加茯苓,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也可说从茯苓甘草汤化裁而来,去生姜加白术。

苓桂术甘汤用桂枝行气降逆,甘草补中益气助胃阳,茯苓、白术运化水饮。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是从茯苓甘草汤化裁而来的常用方。

我的老师陈慎言、刘渡舟,宋孝志,每当讲到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都滔滔不绝,谈得津津有味,乐趣丛生。可见苓桂术甘汤魅力之宏大,医者之爱用。

我常用本方治眩晕、内耳水肿、下肢浮肿、痰饮咳嗽等,平淡之中见神奇。读读临床报道,会使你开阔视野,学会一方多用的本领。

临床报道: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1)结核性胸腔积液;(2)水饮眩晕;(3)充血性心衰;(4)慢性心功能不全;(5)心包积液;(6)冠心病,心绞痛;(7)心律失常;(8)肺心病;(9)高血压眩晕;(10)百日咳,重症痉咳;(11)美尼尔氏综合征;(12)胃潴留;(13)肾病综合征;(14)尿路结石;(15)急性羊水过多;(16)慢性结肠炎;(17)腹泻;(18)产后尿潴留;(19)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20)病毒性角膜炎;(21)小儿狐疝;(22)有机磷农药迟发性神经中毒综合征;(23)肥胖症;(24)痹症;(25)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26)急性胃炎肠炎;(27)窦性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28)脑积水;(29)干渴症;(30)奔豚气。

21. 苓桂枣甘汤

方证:见《伤寒论》65 条、《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篇各一处。两处方证相同:“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15 g),桂枝四两(12 g),炙甘草二两(6 g),大枣十五枚(劈)。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今重发汗,心阳受损,阳不制阴,水饮内动,遂致脐下悸动,甚则上冲心胸。桂枝甘草治心气不足,桂枝能降逆治奔豚,茯苓行水气,大枣培土制水。合方功用降冲下气、通阳利水。

治奔豚气病共三方,奔豚汤、桂枝加桂汤、茯桂枣甘汤,我喜欢用桂枝加桂汤。东塔楼 12 层 1 号戈岷,奔豚病发作,气从少腹上冲,全床摇晃,振得夫人只能去睡沙发。予处桂枝加桂汤,一剂,奔豚病不再发作。严重的奔豚病,桂枝加桂汤和苓术枣甘都无效,改用奔豚汤,效不明显,后加代赭石 30 g,诃子 10 g,才止住发作。

临床报道: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1)奔豚;(2)脐下悸(脐悸动);(3)眩晕(痰饮)。

22. 抵当汤(丸)

方证:见《伤寒论》5 处。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条)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条)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条)

“阳明病,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237 条)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257 条)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 1 处: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水蛭三十个(195 g),虻虫三十个(20 g),桃仁 20 个(7.5 g),大黄三两(9 g)。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方解:本证为热与血结于下焦,故以水蛭、虻虫攻瘀,桃仁推陈致新,大黄苦寒荡涤邪热,故有泻热攻坚破瘀的功能。

抵当汤与桃核承气汤比较:此方用于下焦蓄血较重,热结较深,疗程也较长,而桃核承气汤证较轻。

抵当汤与丸的药味相同,但用量则异。抵当丸中,水蛭、虻虫用量减少了汤方的三分之一,而全方所有药量仅为汤方的十分之六,又全药制成 4 丸。汤丸变化体现出“药用量亦经方精髓之一”。

本方实际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下瘀血汤加水蛭,变成抵当汤。

我常用下瘀血汤治疗经行瘀血痛经,或外伤肌肉有瘀血,重一点的才用抵当汤。丸药则常用大黄䗪虫丸。

临床报道:抵当汤治疗(1)血管性痴呆(老年期);(2)前列腺增生;(3)异位妊娠;(4)缺血性中风。(5)脑出血;(6)下肢深静脉血栓;(7)高脂血症;(8)输卵管炎性不孕症;(9)子宫肌瘤;(10)急性尿潴留;(11)久喑(声带肥厚);(12)增生性肠结核;(13)肠息肉;(14)栓塞性静脉炎;(15)症瘕积聚;(16)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17)产后栓塞炎,静脉炎;(18)糖尿病肾病。

23. 桂枝去芍药汤方

方证:见《伤寒论》21 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9 g),甘草二两(炙)(6 g),生姜三两(切)(9 g),大枣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将息如前法。

方解:本桂枝汤证,误用泻下,表邪未除,出现脉急促、胸部满闷,心阳已伤,因芍药味酸敛,故去之。功用仍为解肌发汗。

本方证因误用泻下,心肺阳气受损。寒则凝,故胸部满闷。桂枝、生姜通心阳,甘草、大枣补中气。实际变成桂枝甘草汤加味。

我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心阳虚胸痹、风寒关节痛和妇科虚寒性痛经;去姜,加浮小麦 30 g,治更年期脏躁症。

临床报道:桂枝去芍药汤治疗(1)本方合麻黄附子细辛汤(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治肺源性心脏病;(2)扩张性心肌病。

2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证:见《伤寒论》118 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一两(3 g),甘草二两(炙)(6 g),牡蛎二两(15 g),龙骨二两(15 g)。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本方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生姜大枣化裁而来。已误用火法,复用泻下法误治,病人一误再误,火气内迫,心阳内伤,所以发生烦躁。治当通阳益阴,镇静除烦。

1960 年春节,我应朋友之约,去怀柔黄花镇作客,住在刘维平家。当晚 10 点,刘某的儿子小三突然抽搐,村内无医生,请来神婆治病,呈上三个红包,小三出现抽搐不止。刘某请我去看,见一家人哭成一团。我用师三针(丰隆与长强)不留针,起针后小三即不再抽搐,一见压岁钱已满面笑容。针完想出门看长明灯,邻居李大爷来请我给他孙子看病。我和刘同志一块去,一进门即觉热气扑面,全家忙着做年夜饭。李大爷带我和刘同志走进儿媳卧室,小孩刚出生一个半月,盖着大棉被,躺在热腾腾的炕头上,面红汗出,烦躁不安,哭闹不休。我一伸到婴儿身下当即感到烫手。我马上叫小孩妈妈赶快把小孩抱到炕尾,那里不烫,再不抱开小孩嫩肉都得给烫熟了。李大爷问我什么病?我说,《伤寒论》118 条所说的“火逆”,小孩所得的正是此证。火气内迫,大汗出,心阳内伤,小儿烦躁不安。当即开方:桂枝 6 g,甘草 10 g,人参 10 g,龙骨 10 g,牡蛎 10 g。3 副。村里无药房,赶快提灯笼去黑山寨买药,抓回马上煎喂。1 剂,心烦躁好了大半。

第二天,李大爷请我喝茶,他说:“我家三代单传,全家五口人五个单传,我一看孙子救不了了,已经请来两个埋葬的劳力……我昨天对你说,谁能救活我的孙子,我家房产分他一半,你不要,我以为嫌少。”小孩叫柱子,今年已 41 岁。

1974 年,我参加北京医疗队驻酒泉清水,当地有一个民俗,妇女生孩子时,冬天烧热炕,床上铺沙子,门窗紧闭,孕妇睡在热沙子上。一天早上,农民请出诊,我赶到病人家,病人已中暑,母子双亡。这种原始生育法,也可谓“火逆”之法的一种吧。我的第二个桂枝龙骨牡蛎汤没有用上。

除救“火逆”伤心阳外,此方还用于小儿夜啼、惊风,大人失眠证,心悸不寐,心阳虚心动悸,老年人阳虚外感,以及遗精等。

临床报道: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1)心律失常;(2)甲状腺功能亢进;(3)中风;(4)遗精;(5)神经官能症;(6)荨麻疹。

25.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茯苓四两(12 g),桂枝四两(12 g),甘草三两(9 g),五味子半升(12 g)。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服青龙汤温化痰饮之后,阳气上越,其气上冲,或多唾口燥,或手足厥逆,或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或手足痹(麻木),其面翕热如醉,或服麻黄后小便难,或眩晕。这些症状,皆可用此方敛肺化饮,降逆平喘。

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平冲逆之气;配以茯苓,可引逆气下行;水走小便,故又用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使虚阳不致上浮,则冲逆平,小便利,昏冒愈。

我在黄花城治哮喘时,见到一例“多唾口燥”症患者,我先后用了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汤、清燥救肺汤等均不见效,改用此方,五剂而唾止,口不再干燥。口燥与口渴不同,口燥并不欲饮,口渴是饮水方快。

此方我常用于素有咳喘的病人,外感后,先用桂苓五味甘草汤,不效,再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再不效则用小青龙汤。

仲景治痰饮用小青龙汤。小青龙,实为桂枝汤去大枣,改生姜为干姜,加麻黄、五味子、干姜、细辛、法半夏。若服青龙后虚证层出,才有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多唾口燥,即口燥、咳吐涎沫。或服小青龙汤,小便难,用茯苓利尿,桂枝、五味子化痰饮。若痰饮病又复发,但无少腹气上冲胸咽,可去桂枝,加温化痰饮之干姜、细辛、法半夏汤。若痰饮咳重,则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若胃热上冲,证见面热如醉,胃腑热上冲加大黄;若经热上冲于面,加生石膏。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加减三方,临床抓住主证,以法治之。临床大夫有人用此方,但因小小加减变化,很少有大夫立案。经方临床大家曹颖甫治宋姓妇人口燥案,先生悟出“乃知仲师渴反止为支饮之说临床有征也”(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呕家本渴,渴者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

我常用此方来治内有寒饮之慢性支气管炎、呕吐、眩晕、肺心病、不明原因浮肿。本方药味少而力宏,组方恰到好处。

本方“多唾口燥”,己椒苈黄丸“口舌干燥”,不是津不上承,而是有支饮,饮去则口舌干燥即除,不要误用甘寒之品,反而滋生痰饮。

临床报道:缺如。

26. 麻杏薏甘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病者一身尽疼,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麻杏薏甘汤主之。”

麻黄半两(去节)(1.5 g),甘草一两(炙)(3 g),薏苡仁半两(1.5 g),杏仁十个(去皮尖,炒)(3.4 g)。

右到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方解:麻黄、杏仁宣肺气以祛风,薏苡仁、甘草健脾胃以化湿,表里双解,风湿并治。此方功用解表热、祛风湿,是治汗出当风、贪凉过久受风的主方。

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治疗“汗出当风,一身尽疼,或久伤取冷”所得的风湿病。“若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二者都用于痹病,医者喜欢用麻杏薏甘汤。

薏苡仁祛湿不如白术,治筋急拘挛胜过白芍。腓肠肌痉挛,服芍药甘草汤不效,加薏苡仁 30 g 立效,乃薏苡仁主筋脉瘛疭之故也。

2010 年 12 月 10 日上午,老病人张××的椎间盘突出已治好,在闲谈时说,其孙 2 岁,体温 38℃就抽搐,经检查排除癫痫,全家人就怕他感冒发热。我告诉他,让小孩每天喝薏苡仁粥,孩子喝 3 月后,发热也不再抽搐了。此粥可喝到 3-4 岁,甚至更长,有大益而无害。薏苡仁主治筋脉瘛疭(即抽搐),只知薏苡仁健脾,失其帅才也。

本方治风湿久风湿痹,病情较缓,药量亦轻,《本经疏证》谓其“专治积渐而致之风湿病”。急性风湿热可用麻黄汤加白术,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我治大叶性肺炎用麻杏薏甘汤合千金苇茎汤,疗效卓越,或用之可治多年的痹症。麻杏薏甘汤加芦根、竹叶用于治肺炎咳嗽,或肺热咳嗽,或慢性支气管炎,或急性肾炎及皮肤病等。

临床报道:麻杏薏甘汤治疗(1)风湿热痹(加益母草);(2)颈项肿大(加苍术);(3)风湿感冒;(4)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5)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6)鼻渊(急性副鼻窦炎);(7)风瘾疹(荨麻疹);(8)扁平疣,多发性疣(重用薏苡仁 50-60 g)。

27. 麻杏甘石汤

方证:见《伤寒论》63 条、162 条“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甘石汤。”

麻黄四两(12 g),杏仁五十枚(去皮尖)(17 g),甘草二两(6 g),石膏半斤(40 g)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本方是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是治疗热邪迫肺作喘的主要方药,外感风热的第一方。麻黄开肺气,杏仁宣肺平喘,石膏清胃热,甘草和中。功用辛凉宣散,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以清里热为主。若外寒里热用大青龙汤,即桂枝去芍加麻杏石甘汤。肺寒则用甘草干姜汤。

麻杏甘石汤为最常用方之一,治疗重型肺炎,我和千金苇茎汤合用,一般肺炎麻杏石甘汤即可治愈,体现中药“药少力宏”的治疗特色。

麻杏甘石汤是外感风热发热咳嗽的首选经方。无数次实践经验说明,大人小孩肺炎,住院输液 4-5 天发热不止,咳嗽日渐加重,开麻杏甘石汤,每用三五副很快可使热退咳止。

张女士,发热咳嗽,住××医院输液 5 天,热不退,咳反重,因我去湖南为恩师扫墓,她用手机给我打来电话求医,我为他开了处方:麻黄 5 g,杏仁 10 g,生石膏 30 g,生甘草 6 g,3 副,服 1 副热退,服 3 副咳止,只花了 3 元 5 角钱。

今年 HN1 病毒流行,我治此病的主方即麻杏甘石汤,加芦根 30 g,竹叶 10 g,很快痊愈。我还用麻杏甘石汤加苍术治疗小儿水痘。

我还写了《论病毒属性》一文。病毒来自远古,它可能比人类起源还早。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者三分又二,伤寒十居其七”,当时“伤寒”是细菌还是病毒无从考证,但《伤寒杂病论》治疗细菌、病毒,医家无异议。伟大的医学家集两汉医经、经方之大成,结合自己治疗瘟疫的经验,不管寒性病毒、热性病毒、不寒不热的病毒,治无不效,所以我说,治病毒的鼻祖当属仲景无疑。

临床报道:麻杏甘石汤治疗(1)咳喘;(2)哮喘(内源性);(3)肺炎;(4)百日咳;(5)鼻炎;(6)急性支气管炎;(7)急性扁桃体炎;(8)急性喉炎;(9)急性荨麻疹;(10)急性牙龈炎;(11)喉头水肿;(12)急喉风;(13)小儿风水;(14)小儿尿频;(15)小儿流涎;(16)小儿厌食;(17)夏季热;(18)嵌顿性内痔;(19)顽固性盗汗;(20)膀胱炎;(21)流感;(22)水痘。

28. 麻黄汤

方证:见《伤寒论》35 条,书中共有 9 条原文论及麻黄汤的应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9 g),桂枝二两(6 g),甘草一两(3 g),杏仁七十个(25.2 g,常用 10-12 g)。

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

方解:本方为治疗太阳伤寒脉紧无汗的主要方。麻黄发汗逐风寒,有宣肺定喘的作用,桂枝入营引邪透表,杏仁利肺降气,甘草和缓诸药。合方功用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证,《伤寒论》中写的证轻。我在临床见到的麻黄汤证,除无汗而喘,常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体若燔炭,烦躁不安,皮肤干燥,六脉浮紧,舌苔干燥等。用麻黄汤发汗,汗出神清热退。舅公赵忠风在我家药铺坐堂期间,村中冬天常有患伤寒病,高热无汗,体若燔炭,家中贫寒买不起药者,他依《素问》“夺血者无汗”,放血治伤寒。我小时好奇,跟着舅公出诊。他让伤寒病人两手扶墙,用三棱针点刺腘窝静脉出血,一般十分钟后体温下降,身体慢慢康复。春三月坡池水温低,我堂弟高晋民下水游泳,第二天高热无汗,神昏谵语,满床翻滚,新婚床上不便刺腘静脉放血,我从腕静脉抽血 15 毫升,十多分钟后体温下降,神志正常。放血代替出汗乃古法。

我的外孙女维维 5 岁时,晚上小脚蹬开被子受风寒,高热无汗,第二天打算吃完中午饭,家人下午带她去儿童医院看病。大人正在吃饭,一时未看住孩子,孩子从床上滚下,把鼻子碰出血,血止住后,大人接着吃饭,下午 1 点带她去医院前先测体温,不热了,热已下来,体温才 37.5℃。《伤寒论》58 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46 条:“太阳病,脉浮紧……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从一个侧面可知仲景治伤寒的经验是何等的丰富。

我用麻黄汤治一例育婴的妈妈,急性乳腺炎,高热寒战,左乳红肿跳痛,脉浮紧,开了麻黄汤:麻黄 6 g,桂枝 9 g,甘草 6 g,生石膏 30 g,蒲公英 30 g,5 副。吃完 3 副,热退肿消;5 副,乳腺炎痊愈。

素有咳喘宿疾,受寒后发作,用麻黄汤很快可以制止咳喘的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咳嗽,都可用此方;还可治小儿遗尿症。

我在《重订伤寒杂病论》中提出:“杂病中有伤寒,伤寒中有杂病”;“伤寒方无一方不能治杂病,杂病方无一方不能治伤寒”。只要病与方相应就能用。

仲景麻黄汤三变治风寒、风热、风湿,三变只一味药之差。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治风寒。

麻黄汤去桂枝加薏米,即麻杏薏甘汤——治风湿。

麻黄汤去桂枝加杏仁,即麻杏甘石汤——治风热。

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名越婢汤——治风水。

临床报道:麻黄汤治疗(1)流行性感冒;(2)儿童哮喘;(3)慢性心律失常;(4)小儿遗尿症;(5)寒性荨麻疹;(6)小儿高热;(7)急性乳腺炎;(8)咳嗽;(9)无汗症;(10)痛经;(11)痹病;(12)四肢厥冷(雷诺氏症)。

29. 黄芩汤

方证:见《伤寒论》172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

黄芩三两(10 g),芍药二两(6 g),炙甘草二两(6 g),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方解:太少合病,邪热偏胜,热泻,热痢,里急后重,腹痛,肛门灼热,小便黄赤,舌红苔白。方中,黄芩清少阳半表半里之热,芍药敛阴,甘草、大枣和中。合方功用清热止泻。

我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及不明原因的肠炎和痢疾;若急性胃肠炎上呕下泻,则常用生姜泻心汤。我还常用此方清肺热,治咽痛、急性扁桃体炎、胃炎等。本方另一个特点是寒不伤胃,可放心使用。腹痛方中有芍药甘草。我习惯用于治疗小儿腹泻。

临床报道:黄芩汤治疗(1)泄泻、痢疾;(2)温病;(3)肺炎咳嗽;(4)月经过多;(5)妊娠呕吐;(6)闭经溢乳;(7)慢性鼻炎;(8)带状疱疹;(9)胆囊炎。

30. 栀子大黄汤

方证:见《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酒黄疸,心中懊

猜你喜欢

140【本经原文】味苦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虫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即甜瓜之蒂也。
()
38【本经原文】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其叶如车前草,味亦相似。
()
163麻黄【本经原文】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
第20是猪胆、猪肤,猪胆汁味苦性寒没有毒,主要主清心明目,凉肝胆,那老师那猪胆汁真拿起来喝啊
()
207【本经原文】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温,杀三虫。久服轻身。生川谷。一名藙。
()
71五味子【本经原文】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酸,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