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皮大丸。汉。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竹皮大丸方 [原文] 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用法]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 【注】宋本有“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竹皮大丸方
[原文]
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用法]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
【注】宋本有“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相关条文]
【16.21】产后烦乱,呕逆,无外证者,此乳中虚也,竹皮大丸主之。
【典型医案】
产后风热
西濠陆炳若夫人产后感风热,瘀血未尽,医者执产后属虚寒之说,用干姜、熟地治之,且云:必无生理。汗出而身热于炭,唇燥舌紫,仍用前药。余是曰偶步田间看菜花,近炳若之居,趋迎求诊。余曰:生产血枯火炽,又兼风热,复加以刚燥滋腻之品,益火塞窍,以此死者,我见甚多,非石膏则阳明之盛火不解。遵仲景法,用竹皮、石膏等药。余归而他医至,笑且非之,谓自古无产后用石膏之理。盖生乎未见仲景方也。其母素信余,立主服之,1剂而苏。明日炳若复求诊,余曰:更服1剂病已去矣,无庸易方。如言而愈。医者群以为怪,不知此乃古人定法,惟服姜、桂则必死。(徐大椿:《洄溪医案》海昌蒋氏衍芬草堂校刊本清咸丰七年)
产后呕逆
华xx,女,31岁。1979年7月10日诊。产后3个月,哺乳。身热(38.5℃)已七八天,偶有寒栗状,头昏乏力,心烦恚躁,呕逆不已,但吐不出。脉虚数,舌质红苔薄,以益气安胃为主。淡竹茹9克生石膏9克川桂枝5克白薇6克生甘草12克制半夏9克红枣5枚。2剂。药后热除,寒栗解,烦乱平,呕逆止,惟略头昏,复予调治痊愈。(何任医案)
评议
妇人阴血上为乳汁,必赖水谷精微以成之。乳房乃阳明经脉所过之处,哺乳期中,乳汁去多,则阴血亏乏,中气亦虚。而中气虚弱,资生之源不足,使阴血益亏。阴亏则生内热,虚热上扰则烦乱,胃热上冲则呕逆,故当用竹皮大丸清热除烦,降逆止呕,安中益气。方中竹茹入阳明胃经,清热除烦,降逆止呕,为君药。石膏助竹茹清热除烦,为臣药。重用甘草清热泻火,安中益气;少量白薇清热凉血;桂枝平冲降逆,与大队寒凉药同用,使中虚之体免遭寒中之害,共为佐药。枣肉为丸,补脾胃而益气血,为使药。合而成方,令胃热除而谷食增,最适合于中虚胃热,烦乱呕逆之证。案一产后风热,经前医用热药误治,汗出身热,唇燥舌紫,出现一派阳明火热之证,适逢徐灵胎投以竹皮、石膏等药,2剂而愈。而他医起初笑而非之,最后又群以为怪,可见世人对仲景书不能深入研究,难以与言至理。
案二妇人在哺乳期中身热心烦呕逆,符合竹皮大丸证,何老参照仲景原方剂量加以化裁,并加入制半夏一味,降阳明胃气以平呕逆。方证相对,故药到病除。
这一篇是讲妇人产后病,根据《说文》,“产,生也,从生"。“产”就是“生”,就是生孩子。这个“产,又称乳”,《广雅》说:“乳,生也...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这一篇是讲妇人产后病,根据《说文》,“产,生也,从生"。“产”就是“生”,就是生孩子。这个“产,又称乳”,《广雅》说:“乳,生也
大黄厚朴甘草汤。。仲景之热病。[原文]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栀子豉汤。汉。阳明病。温病汗吐下之后余热未尽之佳方;感冒后的低热不愈;大病后虚烦失眠;栀子豉汤方(烦躁导致的失眠)
小青龙汤。。仲景之湿病。小青龙汤方(表寒里寒,咳嗽,冬天发作的哮喘,内有水饮型咳嗽;治疗小儿流鼻涕且咳嗽,发热且舌苔发白者;遇冷就咳,温度低就严重,是肺中有痰饮;表寒里寒,天变冷就咳,清晨咳而白天不咳;) [原文]麻黄三两 (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仲景之寒病。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宋本称肾著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和尿频;治疗阴囊潮湿如牛鼻上汗;前列腺炎;女子带下淋漓不断,如坐水中;又名肾着汤、苓姜术甘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汉。太阳病。桂枝龙骨牡蛎汤方(儿童尿床+桑螵蛸;遗精+炮附子;盗汗,手淫严重不能自控;青年脱发、鬼剃头(斑秃))
桂枝加附子汤。汉。太阳病。桂枝加附子汤方(发汗太过淋沥不止时用来止汗)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